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DSP可测性设计及测试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5:11
【摘要】: 早期的集成电路测试主要通过功能测试向量来完成,但随着系统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和工艺技术的日益发展,芯片测试的复杂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芯片的测试问题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设计初期就开始考虑并解决设计完成后的测试问题,己经是芯片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系统芯片可测试性设计的理论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对一款DSP芯片的测试控制体系和SRAM的测试进行了研究和设计。主要以IEEE 1149.1边界扫描协议规定的测试传输状态机为核心逻辑,同时,参考用于SOC测试的IEEE P1500理论,实现测试控制操作 边界扫描测试是针对芯片的应用系统进行测试的;本文按照IEEE1149.1标准详细设计了边界扫描测试系统,应用到芯片内部测试,节约了测试I/O口消耗,简化了测试过程。为了克服时序电路由于状态很难确定所导致的测试复杂度,采用了扫描技术;根据芯片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mux的全扫描结构,既得到了较高的故障覆盖率,又对芯片面积影响较小,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浮点DSP片上SRAM的片外测试比较困难且速度较慢,所以文中第5章采用内建自测试(Build-In-Self-Test)技术对SRAM进行了可测性设计,完成后可以用正常的工作速度实现对存储器的测试。 本论文研经过计算机模拟可以满足整个DSP测试要求,保证其能正常工作,同时也为嵌入式芯片的可测试设计积累了经验
【图文】:

状态变换图,数据寄存器,控制器,指令寄存器


图 3.9 TAP 控制器数据寄存器状态变换图Fig.3.9 State transition chart of controller and data register完成了模块主体 TAP 状态机的实现后,又根据其他功能要求对整个 JTAG 模块进RTL 代码实现后,用 ModelSim 分别对各部分和整体进行了功能验证最后用 Synopsy公司的综合工具。Design Compiler 对代码 JTAG.v 进行了综合3.3.2 测试指令寄存器的设计前面已经对测试指令寄存器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过了, 下面分析一下指令寄存器设计原则和操作规范:1.设计原则(1)指令寄存器至少要包括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使得其具有保持指令数据的能。因为在 IEEE 1149.1 标准中,指令寄存器至少要保证对边界扫描寄存器进行三种同的指令操作。从此角度出发,如果指令寄存器位数少于两位,那么它将不可能完成三条以上测试指令的存储与执行。(2)指令移入指令寄存器之后,除非在 TAP 控制器特定状态下,否则应该被锁在寄存器移位状态下,当有新的指令数据输入时,为确保测试逻辑的正确性,指令寄器的并行输出需要被锁存。锁存的数据只能在 update 且和 Reset 状态下发生变化,其

指令寄存器,功能仿真


图 3.10 指令寄存器功能仿真Fig.3.10 Simulation of instruction register function具体的细节解释如下:(1)在 update IR 状态,指令寄存器并行输出信号在指令扫描周期被更新。更作发生在测试时钟 TCK 的下降沿,因为寄存器中锁存指令的变化将导致整个系统测状态的变化,所以这些变化也将发生在测试时钟 TCK 的下降沿,在 Update_IR 的上打开触发器完成指令的更新。(2)只有在 Capture_IR 和 shift_IR 状态下,,寄存器的时钟输入才有效。(3)在测试模式选择信号 TMS 和测试时钟 TCK 的共同作用下,进入测试逻辑位状态后,在测试时钟下降沿产生。Reset 信号,此时寄存器的并行输出信号复位为但是如果测试复位信号 TRST 被置“0”,不管 TMS 和 TCK 信号作用如何,Reset 信即变为低电平。3.3.3 JTAG 指令译码逻辑设计测试译码逻辑是根据当前测试指令的内容产生测试数据寄存器的操作方式控制号和测试数据寄存器选择信号。进行测试译码逻辑电路设计之前,必须先对 DSP 芯的测试指令集进行设计。在 IEEE 1149.1 的标准中,规定测试指令有两类:一类是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P36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于福;;逻辑设计的一个新领域—可测性设计[J];军事通信技术;1987年03期

2 刘明远,邵锦荣;数字IC可测性设计和自动测试生成技术[J];微电子学;1998年05期

3 张金艺,俞洋,周永柏,杨东生;专用VAD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张音;表面安装PCB板的测试方法及可测性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4年04期

5 杜俊,赵元富;VLSI可测性设计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年10期

6 徐彦峰;李冰;虞致国;;一种混合信号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电子与封装;2009年10期

7 郭卓梁;沈森祖;;集成电路测试程序的可测性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1年03期

8 曾平英,李兆麟,毛志刚;ASIC可测试性设计技术[J];微电子学;1999年03期

9 鲜飞;SMB可测性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2年02期

10 王新成;孙宏;蔡吉仁;杨义先;;一种安全可控的SoC可测性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虹;吕坤颐;陈柘宇;侯华敏;;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刘杰;梁华国;;基于末端倒置的PLA可测性设计[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思久;罗艳;郑春平;于德伟;;用于边界扫描测试的虚拟仪器开发[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魏淑华;侯明金;;SoC中混合信号测试与可测性设计研究[A];第六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均军;叶星宁;;一种充电管理芯片的可测性设计[A];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委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雷加;刘伟;;模数混合信号的可测性设计方法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刘思久;黄辉;李萌;;混合边界扫描典型元件的特性试验[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修涛;鲁巍;李晓维;;存储器内建自测设计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吉;徐勇军;韩银和;李晓维;;应用于逻辑核的BIST关键技术研究[A];第三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鲁巍;杨修涛;李晓维;;基于JTAG标准的边界扫描结构在一款通用CPU中的设计[A];第十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北京自动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 张东 肖钢;测试业:主体已形成 品种待丰富[N];中国电子报;2006年

2 诸玲珍;安捷伦测试:与SOC同行[N];中国电子报;2003年

3 北京自动测试技术研究所 张东 张生文;IC测试业:向产业化迈进[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记者 金振蓉;自主知识产权CPU测试系统芯片问世[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张志敏;SoC引领嵌入式系统发展[N];计算机世界;2004年

6 王立红;由里及外保安全[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7 魏少军;IP核的生成及复用[N];中国电子报;2002年

8 魏少军;系统集成芯片设计方法学发展方向[N];中国电子报;2002年

9 楚飞宏;新“芯”之火 可以燎原[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宋明霞;龙芯、龙腾合奏中国IT业新乐章[N];市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荣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子系统可测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徐磊;基于SOC架构的可测性设计方法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3 郑德春;DSP可测性、测试方法和平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德才;算术运算电路的通路时延故障测试[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吴丽华;数字集成电路多故障测试生成算法和可测性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弘;面向系统芯片测试的设计优化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李杰;低功耗内建自测试(BIST)设计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8 李锐;低功耗内建自测试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肖继学;基于累加器的DSP数据通路的内建自测试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孙强;VLSI高层次综合中可测性和低功耗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万;DSP可测性设计及测试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舒昶;特种芯片集成中的可测性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3 董方元;寄存器文件的可测性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年

4 代桃;多板卡电子系统的可测性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朱小莉;DSPC50的可测性设计及电路实现[D];湖南大学;2003年

6 张永光;芯片设计中的可测试性设计技术[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杨宏;中小尺寸LCD控制芯片低功耗可测性设计与静态时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高树静;嵌入式微处理器可测性设计研究与实现[D];青岛大学;2003年

9 李少君;类TCAM的数据网络查找协处理器芯片的可测性设计研究与优化[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黎宝峰;嵌入式DSP处理器的设计与验证[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7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677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