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三维存储器的存储单元形状对其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4 19:17
【摘要】:简要介绍了三维存储器出现的背景和几种得到广泛关注的三维存储器;建立模型分析了位成本缩减(BiCS)、垂直堆叠存储阵列(VSAT)和垂直栅型与非闪存阵列(VG-NAND)三种代表性的三维存储器的存储单元的形状对其性能的影响,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比较了三种存储单元结构对其存储性能的影响;采用Sentaurus软件对三种存储单元的性能进行仿真,从编程/擦除时间、存储窗口和保持性能三个方面比较了三种存储单元结构的存储性能。理论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都一致地表明BiCS结构的圆柱孔形存储单元比其他两种存储单元更有优势。
【图文】:

示意图,存储阵列,鸟瞰图,示意图


taurus软件对三种存储单元模型进行仿真。13DNAND闪存简介位成本缩减(bit-costscalable,BiCS)[3]技术是东芝公司于2007年提出的,其在制造工艺上进行了巨大改进,克服了三维堆叠存储器工艺复杂的缺点,采用工艺融合的方法在其层数增加的基础上工艺步骤和复杂性基本不变,能够保证存储密度上升的同时位成本降低,这些都满足了存储器的发展要求,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F为最小特征尺寸。紧接着相继出现了对BiCS结构进行改进的图1BiCS结构鸟瞰图和存储阵列示意图[3]Fig.1Birds-eyeviewoftheBiCSflashmemoryandtopdownviewoftheBiCSflashmemoryarray[3]沟道管连型BiCS(pipe-shapedBiCS,P-BiCS)[4]和兆兆位存储阵列(terabitcellarraytransistor,TCAT)[5],以上这些三维存储器都采用了圆柱孔形存储单元。垂直栅型与非闪存阵列(verticalgateNAND,VG-NAND)[6]技术属于垂直栅型三维存储器,其特点为沟道电流的走向是水平的,栅垂直于底面,每个存储单元的两侧都受到同一个栅的控制,所以其存储单元是双栅结构。VG-NAND由于其位线(BL)是水平走向的,所以多层位线中选定某一层不易实现,根据选定方式的不同,目前的VG-NAND可以分为四种[6-9],图2是多组顶端选择管复合译码型VG-NAND[6],尽管结构上有些差异,但是VG-NAND普遍

示意图,存储阵列,示意图,存储单元


栅垂直于底面,每个存储单元的两侧都受到同一个栅的控制,所以其存储单元是双栅结构。VG-NAND由于其位线(BL)是水平走向的,,所以多层位线中选定某一层不易实现,根据选定方式的不同,目前的VG-NAND可以分为四种[6-9],图2是多组顶端选择管复合译码型VG-NAND[6],尽管结构上有些差异,但是VG-NAND普遍采用的是双栅结构的存储单元。VG-NAND技术由于其存储单元面积小,存储密度上升空间大,被认为是下一代存储器的有力竞争者。图2VG-NAND结构和存储阵列示意图[6]Fig.2SchematicsofthestructureandmemoryarrayofVG-NAND[6]垂直堆叠存储阵列(verticalstackedarraytransistor,VSAT)[10]技术不同于以上两种,VSAT技术改进了栅极的连线方式,将BiCS结构中的台阶连线变为平面连线,对于节省芯片面积有积极作用。VSAT结构如图3[10]所示。另外,由于其采用的存储单元结构接近传统的平面与非型闪存存储单元,能够比较方便地将成熟的平面与非型4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ORST H.BERGER ,ROBERT SCHNADT ,SIEGFRIED K WIEDMANN ,彭忠良;在一低功耗存储单元中写电流控制与自供电[J];电子计算机动态;1974年01期

2 孙巾杰;缪向水;程晓敏;鄢俊兵;;非对称结构相变存储单元的三维模拟与分析[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05期

3 科兵;;双功能存储单元[J];半导体情报;1972年01期

4 ;英飞凌打造业界最小的非易失闪存单元[J];电子设计应用;2005年01期

5 ;结合和定义[J];电子计算机动态;1980年01期

6 焦道海;西门子公司大力发展4M DRAM片生产[J];稀有金属;1988年02期

7 大石基之;林咏;;大容量闪存正加速开发 64G技术及新单元叠层方法出台[J];电子设计应用;2007年09期

8 章凌宇;贾宇明;李磊;胡明浩;;基于DICE结构的抗辐射SRAM设计[J];微电子学;2011年01期

9 方云飞;王宏琳;;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入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0年S2期

10 周天;新品快递[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0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张玉蕾;ABB节能增效的最佳实践[N];中国电力报;2012年

2 吴宵;新型磁随机原理型器件问世[N];中国质量报;2007年

3 本报驻韩国记者 薛严;以3D视角审视闪存革命[N];科技日报;2013年

4 记者 刘霞;新型光子存储器或可打破网速瓶颈[N];科技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冯卫东;未来的U盘纳米造[N];科技日报;2007年

6 西安 bingeer;给网卡换张“身份证”[N];电脑报;2001年

7 林宗辉;嵌入式系统缓存的设计与发展[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向阳;云计算和大数据导演社会变革大戏[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桂运安;全球首个高维量子存储器“科大造”[N];安徽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顾明;嵌入式SRAM性能模型与优化[D];东南大学;2006年

2 刘奇斌;相变存储单元热模拟及其CMP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3 刘晓杰;金属纳米晶电荷俘获型存储单元的制备及其存储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永康;相变存储单元的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谢子健;相变存储单元多值存储的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胡婷婷;抗内部存储单元失效的32位微处理器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倪含;T型自由层自旋力矩转移磁隧道结结构的设计与模拟计算[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X;近阈值低功耗SRAM研究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宋凯;氧化锌基阻变器件的构建及其开关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7 杨清宝;嵌入式SRAM的高速、低功耗设计及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金峰;亚65纳米SRAM的稳定性研究与设计[D];苏州大学;2008年

9 赵乐;深亚微米SRAM存储单元稳定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吕百涛;SRAM PVT补偿方法研究及电路实现[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8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678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