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采用功率门控技术的静态低功耗SRAM设计

发布时间:2020-06-16 10:50
【摘要】: 随着SOC技术的发展,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便携式电子产品应用功能的日益增多,导致SRAM存储器所占的芯片面积越来越大。器件特征尺寸的减少,使得静态功耗在电路总功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芯片功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电池的使用时间,因此,研究SRAM低功耗技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CMOS电路的功耗来源和SRAM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然后采用SMIC 130nm工艺,设计出了一个上拉比q为2/3、下拉比r为3/2的六管SRAM存储单元,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了一个数据端口为16位的、常规8K位的SRAM存储器。 鉴于130nm工艺下SRAM静态功耗主要来源于亚阈值漏电,且存储器的I/O端口为16个,本设计将同一行中相邻的每16个单元组成一个块,采用行地址与列地址译码信号共同控制门控管的功率门控技术,对每个块都进行门控,存储器每进行一次读或者写操作,只开启相应地址的一个块,没被选中的块都处于休眠状态,以此来最大程度的降低SRAM的静态功耗。然后根据块,设计出一个数据端口为16位的、存储容量为8K位的静态低功耗SRAM存储器,并画出了一个SRAM存储单元和一个块的版图,通过了DRC和LVS验证。 为了验证设计功能的正确性并与常规8K位SRAM存储器进行静态功耗比较,分别用软件Nanosim和Hspice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时钟频率为100MHZ下的数据访问时间约为0.99ns,存储器静态电流约为7.9μA,静态功耗约为9.5μW,相比常规设计下的8K位SRAM存储器,牺牲性能约为2%,面积增加约为6%,获得了42%的静态功耗节省。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P333
【图文】:

示意图,动态功耗,示意图,次线性


为电路电容充放电时的功耗,Pshort为电路S 晶体管对同时导通的瞬间;Pleak为漏电~8]。itch与电路的供电电源 Vdd呈二次方的关系次线性关系,动态功耗示意图如下所示。

漏电流,静态功耗


图 1-2 漏电流的主要构成[13]Figure 1-2 Main items of leakage currents动态功耗与静态功耗在电路中所占总功耗的比例大小,随集成电路制造发展而变化。集成电路未进入深亚微米工艺以前,动态功耗在电路的总占据主要地位,当制造工艺进入深亚微米后,静态功耗在总功耗中的比增加[14]。具体来说,0.18μm 及以上的工艺中动态功耗是主要考虑因素0.13μm 及以下的工艺中静态功耗问题在 IC 设计中已成为不可忽略的因进入 90nm 后,静态功耗在总功耗的比例已经接近 1/3[15],到 65nm 工芯片的静态功耗将超过动态功耗,成为电路总功耗的决定因素[14]。65n以前,电路的静态功耗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亚阈值漏电流的大小,即决定极电压小于晶体管阈值电压时,漏极到源极的电流的大小[16]。亚阈值 Ileak是由弱反型晶体管中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扩散引起的[17],亚阈值漏电晶体管阈值电压 Vth的减少而呈指数增加,所以通过提高阈值电压可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宁;施亮;侯卫华;于宗光;;用于SRAM的低功耗位线结构[J];半导体技术;2006年12期

2 易兴勇;李海军;陈杰;;90nm工艺SOC芯片多阈值低静态功耗设计[J];半导体技术;2007年09期

3 施亮;高宁;于宗光;;深亚微米SRAM存储单元静态噪声容限研究[J];电子与封装;2007年05期

4 张富彬;HO Ching-Yen;彭思龙;;SoC设计中的低功耗策略[J];电子器件;2007年02期

5 黄义定;李鉴;李天阳;石振岩;;高速低功耗SRAM中灵敏放大器的设计[J];电子器件;2008年05期

6 黄少珉;周凡;张宇;胡晨;;面向存储系统的低功耗SoC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7年03期

7 汪健;刘小淮;;SoC设计中的低功耗技术[J];集成电路通讯;2007年01期

8 徐勇军,陈治国,骆祖莹,李晓维;深亚微米CMOS电路漏电流快速模拟器[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年05期

9 徐勇军;陈静华;骆祖莹;李晓维;;CMOS电路动静态功耗协同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6年10期

10 屠睿;刘丽蓓;李晴;邵丙铣;;超深亚微米无负载四管与六管SRAMSNM的对比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715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715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d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