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嵌入式可重构计算系统及其任务调度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3:27
【摘要】:随着复杂应用对计算系统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采用单一微处理器已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处理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高速可靠的计算系统。目前,研究高性能计算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可重构计算,将微处理器和可重构硬件嵌入到一个系统中,结合微处理器的灵活性与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高效性能,达到软件的灵活与硬件的优化。 可重构计算系统的核心是可重构硬件单元,可以通过配置成不同的硬件逻辑来实现多种功能和应用。国外在可重构计算技术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应用领域取得了成功。其研究采用的可重构硬件有两种:用于可重构系统的特殊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和专门开发用于可重构计算研究的芯片。然而,目前国内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对可重构计算技术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在这种前提下,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嵌入式可重构并行计算系统,并对可重构计算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可重构计算的特点、发展和应用,按单元粒度、耦合程度、配置容量和重构方式对可重构计算分别进行讨论,并研究了可重构计算的关键技术:模型结构、编译技术、快速重构、芯片集成和任务调度。折衷考虑可行性和系统性能后,利用RISC微控制器作为主控制器,多块通用FPGA芯片构成可重构处理单元阵列,提出一种嵌入式可重构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通过对系统结构和软、硬件组成的详细介绍和讨论,以及仿真和样机的实际运行,系统基本达到设计需求,在此平台上可以进行可重构计算技术方面的研究。 可重构计算系统中,多个可重构处理单元构成一个多机并行系统,任务调度策略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本文对实时并行系统的多任务调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了表调度算法、任务复制调度算法、任务集群调度算法和随机搜索调度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可重构计算系统的多任务调度中引入有向无环图DAG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P338.6
【图文】:

灵活性,可重构计算系统,微处理器,可重构计算


第二章可重构计算技术两部分组成。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尽管抽象层次不高但均技术尚不完善,故Estrin研制的系统只是其理论设计的了以后可重构计算系统的核心基础12刀。将微处理器与ASCI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既有通用处理器效的硬件电路,以达到软件的灵活及硬件的优化。无论,还是相互之间的连线,都可以被反复重新编程。可重构微处理器处理效率低和Ascl器件编程不灵活的缺点128],活性对比如图2.2所示:

静态重构


Reeonfiguration),也称为编译时重构(Compile一me砒eonn脚ation)[42]。静态重构中,芯片内一般只能存储一个配置文件,新的配置必然会覆盖掉已有的配置,如图.24所示:图.24静态重构一般的FPGA芯片即属于静态重构方式,在系统上电时对芯片配置,系统运行过程中不能再改变配置逻辑。如果重构过程可以与程序执行同时进行,那么这种重构称为动态重构(DnyamciReconfiguartoin)。动态重构中,一般芯片内可以存储多个配置文件,进行新的配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动态重构


嵌入式可重构计算系统及其任务调度机制的研究不会覆盖已有的配置,而且配置之间的切换可以在单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实现真正的动态重构,如图.25所示:图.25动态重构动态重构采用的方式有多配置文件和配置缓存[43],两者的基本思想是一样的,都是将配置文件存储在片上或片外的缓存中,这样可以减小配置改变的时间开销。还有一种重构方式称为部分重构(PartiallyReconfiguartnin),这种硬件支持只对部分硬件逻辑进行重构,即可以只重新配置硬件逻辑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如图.26所示:图.26部分重构动态重构和部分重构必须芯片支持,即需要开发特殊的可动态重构和部分重构的芯片,片上集成可重构硬件逻辑和配置文件存储器,以及控制配置的逻辑电路。目前只有一些国外的大学和公司的研究机构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Bill Graham;;嵌入式系统面临更严峻的安全品生命周期挑战[J];电子与电脑;2011年09期

2 相春雷;;嵌入式系统:应机而动,日进无疆[J];软件世界;2010年02期

3 ;2011年嵌入式系统联谊会5月份主题 “MCU中国设计与中国应用”主题讨论会[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年05期

4 张娜;;浅析自动化嵌入式系统的选择与调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5 杨辉;王毅;;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的关系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年08期

6 杨剑锋;谢银波;吴静;沈海;;校企合作,共谱嵌入式教学新篇章[J];计算机教育;2011年15期

7 雷鸿;汪海;;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年08期

8 方娇莉;刘明;;嵌入式系统中UDP协议可靠数据传输的实现[J];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02期

9 ;2011中国国际嵌入式大会暨展览会即将举行[J];自动化与仪表;2011年08期

10 本刊编辑部;;嵌入式系统联谊会“MCU中国设计与中国应用”主题讨论会成功举办[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福;周树杰;林小竹;杨跃翔;;应用嵌入式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的研究[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孙柏林;;从“自成系统”到“嵌为一体”——军用嵌入式系统漫谈[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3 冯斌;张恩军;隗娜;;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无线监控终端研究[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树鑫;曹云东;侯春光;刘晓明;;嵌入式系统在断路器智能控制中的应用[A];第一届电器装备及其智能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朱芳;章坚武;;基于网络处理器的VoIP网关设计[A];浙江省电子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董治华;张林锐;刘亮;;基于智能压力变送器的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李光先;陆阳;;应用UC/OS-Ⅱ设计嵌入式实时多任务软件[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梁磊;洪永强;;基于网络技术的嵌入式系统[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尔宾;虞小伟;吴强;刘明亮;;基于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多媒体播放器设计[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黄品文;郑丽敏;;嵌入式电子鼻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武钢;嵌入式系统迎来新机遇[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臻 汤铭;嵌入式系统应用美景背后是人才匮乏[N];计算机世界;2009年

3 周石 记者 王春;嵌入式系统“嵌入”智能生活[N];科技日报;2010年

4 IDG电讯;Linux“钻”进嵌入式系统[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徐卫华;嵌入式系统产业链亟需完善产业链条[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6 ;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N];中国电子报;2005年

7 为新;嵌入式系统进入千家万户[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李柠;Linux与嵌入式系统的绝配[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9 龚炳铮;嵌入式系统大有作为[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系统结构 实验室 王峰 陈艾;可重构计算:高效灵活的计算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j;可重构嵌入式系统快速原型方法及任务调度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周学功;可重构嵌入式系统样机平台与操作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侃文;领域专用可重构计算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彭海朋;可重构的动态逻辑计算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程国达;嵌入式系统的硬/软件协同设计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武文权;可重构并行小卫星星载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7 赵国冬;嵌入式系统弹性应对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陈文智;Pcanel——基于模型驱动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平台[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彦;异构多核片上系统的任务调度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刘勇;嵌入式可重构计算系统及其任务调度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超;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安全网关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毛碧波;多平台下嵌入式Linux的调试及驱动程序开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3 刘洋;基于Linux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性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建华;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机器视觉及其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5 郝永君;嵌入式Linux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胡其鹏;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控制器设计[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军;基于CAN总线的智能供热控制器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8 韩进;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测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邹春杰;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平台ECNUX的并行FFT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荣佐;基于μC/OS-Ⅱ的联锁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9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749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f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