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容器的主动式云负载均衡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302
【图文】:
Fig 5 1 The load trend of 98’ World Cup Site5.2 资源使用状态预测模块有效性验证由图5 1中可以看出,流量的变化主要和比赛日时间有关,诸如工作日等日常的时间标志对流量变化的影响很小。比赛日之间的流量变化模式比较近似,而且在若干时间段内存在流量急速增加和迅速降低的场景。除此之外,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我们还发现每天不同时间段流量的变化基本是相似的。98 年世界杯网站的数据集包括了从1998 年 4 月 30 日到 1998 年 7 月 26 日之间网站的历史访问记录,而 1998 年世界杯的比赛日程为 1998 年 6 月 10 日到 1998 年 7 月 12 日。我们从整个样本集中选取了 6 月16 日到 7 月 9 日之间世界杯网站的部分流量数据记录作为本次实验的预测评估数据集,分别利用基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算法和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的预测算法在相应数据上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预测结果评估。5.2.1 基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实验在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模型的预测算法中,我们维护了一个 4 天的时间窗口。由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计算量随着时间窗口的增加而增加
器的主动式云负载均衡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果如图5 2所示:(a) 6 月 18 日到 6 月 19 日 (b) 6 月 24 日(c) 7 月 8 日到 7 月 9 日 (d) 7 月 11 日到 7 月 13 日图 5 2 基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Fig 5 2 The load prediction of ARIMA表5 2从预测正确率、预测偏差率和预测偏方差率这三个角度显示了基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算法对四个不同时间段内流量的实际预测结果:表 5 2 基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算法评估Table 5 2 The precision of prediction for loads based on ARIMA model6.18 到 6.19 6.24 7.8 到 7.9 7.11 到 7.13预测正确率 47.9% 45.2% 48.0% 49.1%预测偏差率 3.7% 5.2% 7.0% 7.2%预测偏方差率 7.5% 10.3% 14.2% 14.4%由表5 2可知,基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算法对上述四个时间段的负载预测精度大体相似,在负载波动稳定的场景下准确率较高,但是在 7 月 8 日到 7 月 13日之间出现负载大幅变化的场景下,该预测算法的预测稳定性明显下降。整体而言,基— 42 —
然后根据训练得出的模型预测下一个周期的资源使用量,我们选择基于 5 月 1 日到 6 月 17 日之间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并根据此次训练所得的模型进行后续的负载预测计算。图5 2显示了我们利用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的预测算法,对 6 月 18 日到 6 月 19日之间、6 月 24 日当天、7 月 8 日到 7 月 9 日之间和 7 月 11 日到 7 月 13 日期间的流量数据进行预测的结果:(a) 6 月 18 日到 6 月 19 日 (b) 6 月 24 日(c) 7 月 8 日到 7 月 9 日 (d) 7 月 11 日到 7 月 13 日图 5 3 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的预测结果Fig 5 3 The load prediction of LSTM表5 3从预测正确率、预测偏差率和预测偏方差率这三个角度显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的预测算法对四个不同时间段内流量的实际预测结果:我们从表5 3中可以发现,基于长短期记忆模型的预测算法对 7 月 8 日到 7 月 9 日之间的负载数据在预测正确率上出现了明显抖动。这主要是由于 7 月 8 日当天的负载骤— 43 —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鹏;;负载均衡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16期
2 龙佳琴;;负载均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年06期
3 梅琨;余慧;;应用负载均衡技术原理与实现[J];电脑与电信;2014年06期
4 张维;;浅析负载均衡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6期
5 毛正标;杨顺韬;;容错与负载均衡技术应用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李坤;王百杰;;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技术研究及算法比较[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年08期
7 蒋鸿城;洪建光;谢知寒;;业务需求驱动下的负载均衡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8年S1期
8 封铎;;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及其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年11期
9 刘学辉;;关于负载均衡技术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12期
10 王俊飞;;全局负载均衡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实现[J];广东科技;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斌;赵新建;周玉宏;;基于负载均衡技术的高速防火墙设计与实现[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贾成强;孙玫肖;;负载均衡技术及其在客票系统5.0版中的应用[A];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5.0版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贾波;张集祥;;基于Distributed binning策略的CDN负载均衡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柯怡;林宇;金跃辉;程时端;;GNP算法与基于GNP的全局负载均衡技术[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于志波;袁野;;负载均衡技术在山东黄河网络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A];2019(第七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9年
6 钱雯s
本文编号:2788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78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