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基于主动复制的负载平衡模型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9-01 08:46
   随着计算机硬件价格的下降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将计算任务分布到多个物理主机上处理,以提高任务计算速度和降低任务运算成本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这种通过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联,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称之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集合。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通信网络、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并行程序设计、容错、分布式实时系统等。 建立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资源共享、提高性能、可靠性、通信、可扩展性等。本论文主要针对可靠性(容错)和提高性能(负载平衡)这两方面。主动复制容错的主要优点在于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缩短应用的响应时间,负载平衡技术则主要用于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主动复制容错的不足之处在于当系统未出错时,系统资源存在一定的浪费,负载平衡技术则不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出错的情况(虽然负载平衡技术中的迁移技术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容错能力)。因此,若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即当系统没有发生错误时,尽量让容错组中的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当系统发生错误时,帮助系统屏蔽错误,使得系统能够继续运行,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而且可以弥补两者技术上的缺陷。 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分析基于主动复制容错技术和负载平衡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主动复制容错技术的负载平衡模型,并提出了几种可行的调度方案。该模型可根据系统的当前负载状况,动态调整容错组数和组成员关系,以满足系统吞吐率和可靠性两方面的要求,具有良好适应性和可扩展性。(2)在东南大学已经完成主动复制容错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基于主动复制容错技术的负载平衡的结构模型中的一种任务调度方案。(3)深入分析容错组成员计算能力、任务分配策略、容错组冗余度和任务到达频度对系统性能和任务公平性等方面的影响。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TP338.8
【部分图文】:

层系


容错层系统实现的主要类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龙军;企业网络服务器故障恢复技术[J];机械与电子;2000年06期

2 姚凯;基于工作站群负载平衡若干问题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3 金之雁,王鼎兴;一种适用于有限差分模式的负载平衡区域分解方法[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4 查志琴,高波;Web服务器的规划与负载平衡设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孔令凡,吕丽民;基于B/S的网管负载平衡问题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田颖,许鲁;分布式文件系统中的负载平衡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年19期

7 汪芸;王俊岭;;一种面向主动复制服务器的负载平衡框架(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5年04期

8 许少华;刘飒;;IP电话中RADIUS服务器负载平衡的设计与实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朱君;赵宁;;Euler方程非结构网格分布式并行计算[J];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2007年03期

10 赵佳;陆建德;;基于动态标价的负载平衡方案——无组织P2P系统中解决导向搜索所产生的问题[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斌;高珑;;软件双冗余容错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性能分析[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璧怡;吴智博;景维鹏;;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容错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CFTC'2011)论文集[C];2011年

3 刘礼农;刘洪;李幼铭;;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并行计算的负载平衡方案[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4 范新媛;徐国治;陈研;王东民;;基于机群的网络服务器系统构架研究[A];2002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蒋进曦;刘惠;韩伟红;贾焰;;数据库服务器级容错和负载平衡服务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1年

6 孙建林;;梅山带钢热连轧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技术[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7 章小宁;许都;李乐民;;具有多优先级的两级交换机性能分析[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洪晓光;王海洋;王新军;董继润;;并行数据库多维负载平衡的动态数据分布调整算法[A];第十五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孔霞;董剑;曲峰;杨孝宗;;面向容错服务器的软件故障注入工具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容错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敏;;构建大规模WebGIS网站的探究——针对WebGIS的理正IMS负载平衡技术[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iTCM产品必备八大性能[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候云峰 袁波;负载平衡的网络转发技术[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新“芯”容错[N];网络世界;2006年

4 ;赛蓝科技VPN SME 1000网关[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5 ;让第7层为您所用[N];网络世界;2003年

6 李献;容错:降低服务器的应用门槛[N];计算机世界;2006年

7 ;飞塔推出万兆级以太网模块[N];人民邮电;2006年

8 三共;网捷网络发表新Web交换器[N];通信产业报;2000年

9 姜波;保障服务器数据安全[N];网络世界;2005年

10 中国石油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 冯连川;NAT加IPv4,行吗[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基于负载平衡的新一代核心网络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陈锡明;基于NOW的任务调度和负载平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3 周双娥;实时分布容错系统的任务调度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韩定一;对等网络的社区模型及其在搜索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林蔚;移动自组网的路由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郭方方;集群防火墙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建兵;基于网格的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8 彭浩宇;基于PC集群机的并行图形绘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胡小梅;协同虚拟环境系统的可伸缩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谭支鹏;对象存储系统副本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锦;实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设计与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2 马自谦;基于组件代理服务器的DCOM负载平衡策略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旭东;基于局域网的并行计算负载平衡[D];天津大学;2004年

4 刘小灵;网格作业调度中可用性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蒋淳;基于Agent的集群系统负载平衡技术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曲野;VinaGame的分布共享服务器集群的访问控制和一致性管理[D];吉林大学;2009年

7 金全凯;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型(DPCM)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友良;基于CORBA中间件的负载平衡服务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周成;Linux虚拟服务器动态负载平衡算法的分析与改进[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晨阳;基于蚁群算法的网格作业调度的研究与设计[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9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809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