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氧化物异质结在阻变存储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1-12 16:20
   近期基于氧化物异质结阻变存储器件的研究,要求它们能够超越单层阻变器件,从而提供更加优异的阻变性能,即提高可擦写次数、非线性阻变和补偿性阻变特性。其中后面两个可以有效的防止阻变器件的内部寄生回路。进一步,氧化物异质结作为阻变存储单元,可以使得它们中每一层以及层之间界面的作用在阻变特性中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和那些传统的单层阻变器件相比,氧化物异质结对于器件的优化有更多的自由度。本文对三种不同的氧化物异质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它们的阻变特性、阻变机制及其在阻变存储器中的应用。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ZnO/ZrO2氧化物异质结,研究阻变过程中氧化物和氧化物之间的界面对氧离子迁移的影响。在异质结中观察到Forming过程在不同极性的电压下具有完全不同的阻变行为。这证明了氧化物和氧化物之间界面势垒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氧离子迁移过程,导致直接依赖电压极性的阻变行为。进一步,通过控制Reset过程的截止电压,ZnO/ZrO2氧化物异质结的界面阻变行为可以用作可控且稳定的多态存储器件。 (2)运用电化学沉积制备了Co-PPy复合薄膜,系统的研究了其阻变特性和磁性随Co纳米颗粒浓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阻变器件的设计方法,即制备嵌入金属纳米颗粒的有机碳链导电聚合物薄膜。金属纳米颗粒能够促进有机导电聚合物表面的自法氧化,形成有机导电高分子和氧化层的异质结。由于导电聚合物表面被氧化,导致其表面层的导电性下降,电阻升高。在外加电场下,氧离子在电极和导电聚合物之间迁移,形成了本征导电(低阻态)和氧化层导电(高阻态)之间的转换,从而实现了阻变效应。本征导电聚合物导电通道的形成能够被金属纳米颗粒有效的控制,这是由于内部嵌入的金属纳米颗粒能够使得电场线集中在颗粒周围,造成纳米颗粒附近的电场强度远超过其他区域,氧离子在纳米颗粒形成的最短路径中更容易迁移。可以对金属纳米颗粒进行设计,为阻变存储器带来一些新的特性,例如通过加入磁性纳米颗粒给存储器带来磁性,制备多功能电子器件来满足一些特殊的未来应用。 (3)为了获得低能阻变存储器器,设计出一种新颖的阻变存储器结构SrTiO3/La2/3Sri/3MnO3/MgAl2O4/Cu。该结构中,外延的La2/3Sr1/3MnO3(LSMO)薄膜作为底电极代替了传统的惰性金属电极。由于LSMO电极层具有高的可控电阻值,可以作为一个串联电阻为阻变器件提供限定电流。所以该器件不再需要外加电阻器或变阻器来提供限定电流,从而大幅度简化了阻变器件的结构,提高了其集成密度。由于LSMO自身电阻在阻变过程限制了导电通道尺度,获得低的擦写和读取电流,大大降低了阻变存储器的能耗。此外,该器件还表现出很好阻变性能,阻变过程起源于在外加电场下形成了金属Cu的导电通道。
【学位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P333
【部分图文】:

结构图,结构图,铁电存储器,偏离中心


图2-1 FeRAM的结构图铁电存储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中心对称的原子偏离中心位置的方向来现两个存储态。一旦写入它们的存储态,只能通过施加一个合适的电场来改

结构示意图,记忆存储,交叉位置,交叉排列


MRAM结构示意图

结构示意图,随机存储器


PCRAM的结构示意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桂芳,宋学平,刘勇,林伟,孙兆奇;衬底温度对溅射硅基铜膜(Cu/Si)应力的影响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周健;赖君荣;;乙酰丙酮铟的制备[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孙凤梅;;半光亮镀镍的工艺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6期

4 陈蒲生,张昊,冯文修,刘剑,刘小阳,王锋;PECVD法低温形成SiO_xN_y介质膜的俄歇电子能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J];半导体技术;2002年07期

5 赵杰;多晶硅/氧化硅界面的二次离子质谱分析[J];半导体技术;2002年10期

6 贾嘉;溅射法制备纳米薄膜材料及进展[J];半导体技术;2004年07期

7 张新亮,任雪斌,刘雪峰,黄德修;半导体光放大器增益饱和特性的研究[J];半导体技术;1997年06期

8 张生才,申云琴,李华阁,牛秀文;文字处理机薄膜热印头研制[J];半导体技术;1997年06期

9 方昕,方仁昌;PID调节器对制备纳米钛薄膜的重要作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12期

10 金成刚;吴雪梅;诸葛兰剑;;SiC稀磁半导体材料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倩;薄膜电池LiV_3O_8正极材料的结构控制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云燕;ZnO薄膜的表面形貌与应力特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璐;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一婷;基于酞菁铜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马铭;超顺磁性氧化铁和LSMO/BCFO复合多铁薄膜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唐军;半导体和氧化物表面石墨烯的生长和结构表征及锰掺杂碳化硅稀磁半导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季梅;氧化钆掺杂对氧化铪高K栅介质氧空位抑制作用及电学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0年

8 王姝;Al_2O_3、B掺杂的FeCo基薄膜的结构和磁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丽;Fe基双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高频性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的制备及其漏电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高飞;数控选区电沉积快速成型的成型质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蕙;CuO薄膜和Cu/TiO_x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瑞丽;太阳能电池用α-SiC_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科;薄膜/基体系统三维压痕实验力学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方文;侧基横挂偶极单元的液晶聚对苯撑乙炔的合成及性质表征[D];郑州大学;2010年

6 贾波;铝离子掺杂氧化锌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性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胡雪磊;冷喷涂金属/陶瓷热障涂层沉积特性和防护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甲世;纳米压痕法确定横观各向同性压电薄膜的力电耦合系数[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涛;镍/铁沉积薄膜微观结构及其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董广军;铁电薄膜的频率依赖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0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880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