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USB接口传输距离的芯片研究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延长USB接口传输距离的芯片研究与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通用串行总线 延长系统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概率鲁棒 以太网
【摘要】:通用串行总线(USB)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计算机通信标准,具有即插即用、快速便携、价格低廉等优点,已成为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必备接口之一。但是,USB的最大传输距离通常仅为5m,即使通过级联5个USB集线器(Hub),也只能将最大传输距离延长至30m。 为突破传输距离的限制,本论文首先以USB1.1协议为标准,基于电平转换原理设计了一种USB1.1延长芯片,将传输距离延长至50m。然而,受USB物理特性的限制,会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及延时较大等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通信协议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较短的传输延时,并可通过不同类型的电缆线进一步延长传输距离,使得通过网络来延长USB接口的传输距离成为可能。因此,本论文随后以USB2.0协议为标准,基于USB2.0协议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原理,提出了一种USB2.0延长系统,可将传输距离进一步延长至100m以上。USB2.0延长系统中的网络协议采用了修改和自定义的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同时该系统能兼容USB1.0/1.1协议信号。 论文首先介绍了与设计工作相关的USB协议规范内容,以及修改和自定义的以太网MAC协议,分析对比了电平转换和协议转换两种USB延长原理。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基于电平转换原理的USB1.1延长芯片和基于协议转换原理的USB2.0延长系统。在USB1.1延长芯片的设计工作中,着重研究了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的设计,在传统LDO补偿原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其基本补偿架构模型,然后结合概率鲁棒理论和密勒补偿架构,研究了负载电流变化引起的开环传递函数变化,建立了一种LDO频率响应模型,并得到了该模型在整个负载电流范围内保持稳定性的必要条件,使系统参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时仍能最大概率地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基于CSMC0.35μm CMOS工艺实现了USB1.1延长芯片。其中,LDO模块的测试结果表明,在5V的工作电压下,当负载电流跳变时,LDO的调整时间在6ms内,输出电压变化小于150mV,线性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分别为0.16%和0.32%。在USB2.0延长系统的设计工作中,采用协议转换技术,,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平台设计并验证了该延长系统,不仅模拟实现了USB数据与网络数据的相互转换,而且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可将USB2.0接口的传输距离延长至100m以上。FPGA验证结果表明,该USB2.0延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兼容性,在高速数据传输、远程数据交换及控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通用串行总线 延长系统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概率鲁棒 以太网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34.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2 USB延长技术的研究现状9-11
- 1.2.1 采用信号放大器的延长方案9-10
- 1.2.2 采用模拟主机和设备的延长方案10
- 1.2.3 采用主控芯片的延长方案10-11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架构11-14
- 第二章 USB 延长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14-26
- 2.1 USB协议规范14-19
- 2.1.1 NRZI 编码及位填充14-15
- 2.1.2 器件速度识别15-16
- 2.1.3 信号电平16-18
- 2.1.4 数据信号传输18
- 2.1.5 设备的连接、断开和复位18-19
- 2.2 修改和自定义的以太网MAC协议19-21
- 2.3 USB延长原理21-24
- 2.3.1 电平转换原理21-23
- 2.3.2 协议转换原理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USB 1.1 延长芯片的设计26-44
- 3.1 USB收发模块的设计26-29
- 3.2 网络收发模块的设计29
- 3.3 状态控制模块的设计29-30
- 3.4 LDO模块的设计30-34
- 3.4.1 传统 LDO 的补偿方法30-32
- 3.4.2 基于概率鲁棒的 LDO 的补偿方法32-34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34-42
- 3.5.1 USB 收发模块的仿真34-39
- 3.5.2 网络收发模块的仿真39-40
- 3.5.3 LDO 模块的仿真40-42
- 3.6 USB 1.1 延长芯片的实现42-43
- 3.7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USB 2.0 延长系统的设计44-66
- 4.1 fifo模块设计44-45
- 4.2 miniusb模块设计45-52
- 4.2.1 USB 收发模块46-48
- 4.2.2 USB 控制模块48-51
- 4.2.3 模式控制模块51-52
- 4.2.4 寄存器模块52
- 4.3 minimac模块设计52-58
- 4.3.1 mac 收发模块54-56
- 4.3.2 mac 控制模块56-57
- 4.3.3 mac 命令收发模块57-58
- 4.4 仿真结果58-63
- 4.4.1 fifo 模块的仿真59
- 4.4.2 miniusb 模块的仿真59-60
- 4.4.3 minimac 模块的仿真60-63
- 4.5 FPGA验证63-64
- 4.6 本章小结64-66
- 主要结论与展望66-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 I: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3-74
- 附录 II: mac 命令收发模块的 Verilog 程序代码74-83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科;贾继华;马志翘;李国峰;;USB1.1设备控制器IP核的设计和应用[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景虎;高速低功耗A/D转换器及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陈富吉;多轨集成电源稳压及其管理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菅填平;基于ZiGBee技术的小区安全无线监控系统[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庆委;大负载超快速负载瞬态响应低漏失CMOS线性稳压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孙东;基于Z8D168的带显示USB Key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昌顺;安全智能钥匙SOC芯片的USB1.1接口设计与实现[D];辽宁大学;2011年
5 赵文彬;便携式心电信号采集监视仪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张志远;一种USB延长器的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吴文杰;汽车行驶记录仪[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曾正;汽车行驶记录仪[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张俊;基于DSP的USB2.0接口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乔斌;鱼探仪硬件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89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78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