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新型接触网恒张力控制装置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21 13:39

  本文关键词: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新型接触网恒张力控制装置研究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接触网 张力补偿装置 恒张力 交流伺服系统


【摘要】: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中的接触网,因季节变换、温度变化造成的张力的变化,降低了受电弓取流质量,限制了运行速度的提高。因此研究新型张力补偿装置有深远的意义。首先针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的张力补偿装置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新型接触网恒张力补偿装置的张力补偿方案。同时以51单片机为控制器,设计了基于松下交流伺服系统的速度控制模式和位置控制模式的两套恒张力控制方案。方案一速度控制模式是通过电压控制电机正反转,方案二位置控制模式是通过脉冲控制电机正反转。通过实验分析,知在速度控制模式下控制器不能输出负极性电压控制电机连续正反转。因此得出了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的结论。对接触网进行力学分析,得知接触网线索能承受的最大最小张力。为后面的控制器张力设定值的设计进行铺垫。并完成了恒张力控制系统中动力机构、恒力机构、检测机构的设计,并通过相关校验验证了其合理性。交流伺服系统方法选择确定后。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利用实验室环境对新型张力补偿装置进行了模拟,对恒张力控制系统中的交流伺服系统两种模式进行硬件和软件调试。尤其对于伺服系统的参数设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张力控制器输入、输出信号与其它器件对接进行分析说明。所有子模块调试完毕后,搭建实验平台,对整体的恒张力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并在张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恒张力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完成整个实验。
【关键词】:接触网 张力补偿装置 恒张力 交流伺服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225;TP36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
  • 1.2 接触网简介8-12
  • 1.2.1 接触网的组成结构8-10
  • 1.2.2 接触网补偿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交流伺服系统简介12-14
  • 1.3.1 交流伺服系统发展现状12
  • 1.3.2 交流伺服系统发展趋势12-14
  • 1.4 主要研究内容安排14-16
  • 第二章 接触网力学分析与恒张力系统设计16-34
  •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16-19
  • 2.2 接触网张力形成及影响因素19-23
  • 2.2.1 接触网的最小张力19-20
  • 2.2.2 接触网的最大张力20-21
  • 2.2.3 承力索的工作张力21-22
  • 2.2.4 承力索的最大允许工作张力22-23
  • 2.3 恒张力控制系统设计23-32
  • 2.3.1 恒张力控制器的选型24-25
  • 2.3.2 交流伺服电机与伺服驱动器的选择25-28
  • 2.3.3 减速机的选型与校验28-29
  • 2.3.4 张力传感器的选型29-32
  • 2.4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恒张力控制系统中交流伺服系统控制方法选择34-39
  • 3.1 伺服系统的组成分析34-35
  • 3.2 交流伺服控制方法选择35-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恒张力控制系统中交流伺服系统的调试39-53
  • 4.1 交流伺服系统硬件调试39-44
  • 4.2 交流伺服系统参数调试44-52
  • 4.2.1 以8段速度控制交流伺服电机运转44-48
  • 4.2.2 用PANATERM软件对伺服驱动输入电机正反转参数48-49
  • 4.2.3 位置控制模式参数设定49-52
  • 4.3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恒张力控制系统中控制器信号设定53-58
  • 5.1 张力控制器信号对接53-57
  • 5.1.1 控制器输入信号对接53-54
  • 5.1.2 A/D转换54-55
  • 5.1.3 控制器输出信号对接55-57
  • 5.2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基于伺服系统的恒张力控制系统调试58-66
  • 6.1 实验台的搭建58
  • 6.2 恒张力控制系统硬件调试58-59
  • 6.3 恒张力控制系统软件调试59-61
  • 6.4 张力值变化时系统性能测试61-62
  • 6.5 恒张力控制系统调试62-65
  • 6.6 本章小结65-66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6-67
  • 7.1 总结66
  • 7.2 展望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2
  • 附录A72-75
  • 附录B 插图清单75-78
  • 附录C 表格清单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外永磁交流伺服系统概况[J];伺服控制;2005年05期

2 董琦;王磊;;交流伺服系统应用中的干扰及其抑制[J];一重技术;2007年04期

3 王健;;现代交流伺服系统技术和市场发展综述[J];伺服控制;2007年01期

4 ;埃斯顿交流伺服系统产品简介[J];伺服控制;2008年07期

5 李庆坚;;交流伺服系统结构及原理[J];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6 钱祥忠;张双宏;;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及其应用[J];电气应用;2013年04期

7 何开源;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的研制[J];东方电气评论;1994年02期

8 袁宏,郭淑芳,,汪海英,沙茂伟;交流伺服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9 ;《交流伺服系统》简介[J];电气传动;1995年02期

10 洪水泉;数字化软件交流伺服系统的选用[J];航空工艺技术;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宝;;交流伺服系统的组成与发展[A];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范毅;;高线分钢器交流伺服系统的构成及特点[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文中;曾玉金;;基于双模模糊神经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A];首届全国有色金属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永飘;徐艳平;;TMS320F2812 DSP在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青松;岳晋萍;;基于思维进化算法优化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6 杨霞;梁中华;任敏;李强;;专家控制多模糊规则集的复合控制交流伺服系统[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裘君;赵光宙;刘栋良;王家军;;交流伺服系统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及其补偿策略[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陆刘兵;吴晓蓓;陈庆伟;胡维礼;周元兵;;一种神经元控制器在特定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9 杨明;于泳;王宏;徐殿国;;永磁同步电动机全数字化交流伺服系统[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渝光;万沛霖;张志远;陈旭川;;双模结构模糊控制器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A];2005川渝地区自动化与电控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印福;对无料钟高炉布料控制应用交流伺服系统的探讨[N];中国冶金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TMT三镜交流伺服系统的低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吴钦木;交流伺服系统可重构和网络化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郑伟峰;交流伺服系统无时滞反馈高响应驱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严帅;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及其先进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骆再飞;滑模变结构理论及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曾玉金;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及其复合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少威;永磁交流伺服系统速度检测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覃海涛;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宏佳;微小型高性能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许振伟;永磁交流伺服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强;基于干扰估计的交流伺服系统离散时间滑模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陈健;基于DSP的交流伺服系统及其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曹振兴;辊磨机及定向仪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3年

4 华强;基于EtherCAT总线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颜凯歌;伺服式多工位转台模块化设计与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李娜;带柔性连接负载的交流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栾富刚;大功率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D];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2014年

8 严义科;并行控制在某大口径火箭武器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闵浩;基于多模态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柳光耀;基于XMC4500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94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894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