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传动系统磨粒演变规律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齿轮传动系统 + 磨粒演变 ; 参考:《现代制造工程》2016年10期
【摘要】:齿轮摩擦副产生的磨粒携带多种磨损机理产生的特征,这些特征随磨损过程不断变化,最终表现为磨粒演变行为,反映齿轮磨损的所有信息。研究磨粒在磨损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揭示磨损机理的交互作用,对提高齿轮磨损状态诊断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小型齿轮传动系统实验平台,模拟工业机组运行工况,在齿轮系统全寿命周期内利用油液分析技术获取润滑油中磨粒和理化数据,对获取的磨粒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型磨粒在各监测阶段中所占的数量百分比,分析各类型磨粒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疲劳磨损机理是齿轮传动系统的主要磨损机理,产生的疲劳磨粒和疲劳剥块占较大比例;疲劳磨损具有促进磨料磨损和腐蚀磨损的作用;滑动磨损磨粒的产生表明齿面磨损已趋严重;氧化物磨粒主要来源于其他磨损机理产生的磨粒,油中水分的增加是促使其他类型磨粒转变为氧化物磨粒的主因;黑色氧化物来源于润滑不良条件下齿面疲劳区域脱落材料,可认为是疲劳磨粒转变而成,反映了齿轮传动系统磨损严重。
[Abstract]:The abrasive particles produced by the gear friction pair car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wear mechanisms which change with the wear process and finally show the evolution behavior of the abrasive particles which reflects all the information of gear wear.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abrasive particles in the process of wear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of wear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gear wear diagnosis results.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small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units are simulated, and the abrasive particles and physicochemical data in lubricating oil are obtained by oil an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gear system. The obtained wear particles were classifi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each type of wear particles in each monitoring stage was counted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each type of wear particl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wear mechanism i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 of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he fatigue abrasive particles and fatigue peeling occupy a large proportion, and fatigue wear can promote abrasive wear and corrosion wear. The production of sliding wear particles indicates that the tooth surface wear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the oxide abrasive particles mainly come from the abrasive particles produced by other wear mechanisms, and the increase of oil moistur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ypes of abrasive particles into oxide abrasive particles. The black oxide is derived from the shedding material of tooth surface fatigue region under poor lubrication condition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tigue abrasive particles, which reflects the serious wear of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
【基金】: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27) 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GDUPTKLAB201314)
【分类号】:TH132.41;TH1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婷;李育锡;王三民;;功率二分支齿轮传动系统静态均载特性研究[J];机械传动;2012年03期
2 于东洋;张超;叶盛鉴;李威;郑浩;;齿轮传动系统温度预测方法研究[J];机械传动;2013年06期
3 徐毓娴;白立芬;于水;李庆祥;;齿轮传动系统精度测试[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7年01期
4 周美立,齐从谦,吴天星;齿轮传动系统的相似分析与设计[J];机械传动;1997年02期
5 诸伟新;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J];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陆一平,查建中,Tony C Woo;平行轴齿轮传动系统布局设计的膨胀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12期
7 李润方,韩西,林腾蛟,陶泽光;齿轮传动系统结合部动力学参数识别[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12期
8 潘宏侠,姚竹亭;齿轮传动系统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孙智民,沈允文,王三民,李华;星型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陈威,迟宝山;工程机械齿轮传动系统噪声分析与控制[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庆洋;曹登庆;;齿轮传动系统的减振降噪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2 李朝峰;周世华;刘杰;闻邦椿;;考虑齿侧间隙的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A];第11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ROTDYN2014)论文集(上册)[C];2014年
3 王静;李明;刘刚;;滚动轴承-锥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鲍和云;两级星型齿轮传动系统分流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2 陈会涛;风力发电机齿轮传动系统随机振动分析及动力可靠性概率优化设计[D];重庆大学;2012年
3 周雁冰;基于高阶统计量的齿轮传动系统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齐立群;空间齿轮传动系统接触动力学及相关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朱增宝;封闭差动人字齿轮传动系统均载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龙泉;风电机组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张锋;基于压电作动器的齿轮传动系统振动主动控制及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韩振南;齿轮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兆龙;齿轮传动系统的非光滑分岔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枫;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齿轮传动系统的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柴立发;开沟作业机组组合传动条统设计及机理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凯;直齿轮传动系统弹性误差运动模型及精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姬娟;基于多参数仿真分析的二级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6 陶朝林;齿轮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及参数合理匹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自强;基于非线性自适应滤波算法的齿轮传动系统振动主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梁亦栋;仿形秸秆粉碎还田机设计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罗鑫鑫;轨道车车轴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与分析[D];湘潭大学;2015年
10 宋茂华;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后桥机构的研究与设计[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6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79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