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湿式多片离合器热场分析及温度预估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2 12:06
【摘要】:对于当前中国正迅速发展的变速器自动化研究来说,对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核心的关键技术。在湿式多片离合器基础之上开发的变速器系统,它的使用性能和寿命都受到湿式多片离合器工作特性的影响。尤其是其工作时候的温度更是影响它的工作性能的一个极其关键的要素。一方面,由于湿式多片离合器的温度升高会使它的摩擦系数、压紧力、摩擦副工作表面的面积大小以及磨损量等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了的性能参数又会影响到汽车的正常起步、换挡及使用性等许多性能;除此以外,倘若湿式多片离合器在整个工作期间的温度大于了它自身的热容量设计极限值,将会导致湿式多片离合器的摩擦片及对偶钢片发生局部或整体变形,进而引起湿式多片离合器失效,直接影响的车辆行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建立湿式多片离合器摩擦副温度模型,研究它的工作温度,并在此基础上,修正控制离合器的一系列性能参数,并为离合器的控制策略提供决策参考,对改善变速器的使用性能和提高它的使用寿命、可靠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建立湿式多片离合器的动力学模型、温度模型,计算了带有行星排的EVT混合动力车用湿式多片离合器在两种不同起步工况下的滑磨功,仿真了在一定的工况下湿式多片离合器摩擦副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摩擦副的温度变化峰值可以对离合器的控制模块设定一个温度阈值的措施来达到对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热量过载时的保护。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湿式多片离合器温度信息检测滞后的影响,通过使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分析计算了湿式多片离合器摩擦副的温度的展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改进湿式多片离合器的控制策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关于湿式多片离合器工作温度特性的研究,对解决变速器中因为离合器温度升高带来的离合器性能改变、使用寿命缩短以及车辆行驶安全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Abstract]: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mission automation research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wet multi-disc clutch is a very key technology. The performance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are affected by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In particular, its working tempera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its performance. On the one h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pressing force, the area of the working surface and the wear amount of the wet multi-disc clutch will change great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et multi-disc clutch. These changes 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will also affect the normal start of the car, gear shift and use of many other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i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et multi-disc clutch during the entire working period is greater than its own thermal capacity design limit, it will result in local or integral deformation of the friction plate and the dual steel plate of the wet multi-disc clutch. The failure of the wet multi-disc clutch directly affects th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vehicle. The temperature model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friction pair is established, and its working temperature is studied. On this basis, a series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control clutch are corrected, and th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is provided for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clutch.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and to improve its service life and reli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model and temperature model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sliding work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with planetary row in EVT hybrid vehicle under two different starting conditions is calculated.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friction pair under certain working conditions is simulated. By analyzing the peak value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friction pairs, a temperature threshold can be set for the clutch control module to protect the wet multi-disc clutch from heat overloa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detection lag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as far as possib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mperature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friction pair is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grey system theory. It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wet multi-disc clutch are studied to solve the change of clutch performance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clutch temperature in transmiss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hortened service life and vehicle driving safety, hav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H1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旭;;潜海水电机选型与使用维护[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1年08期

2 刘文君;;如何选购干衣机[J];农村电工;2011年07期

3 肖高华;;上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湿式客土喷播[J];公路工程;2011年03期

4 赵青松;王艳伍;;真空排污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年05期

5 王诗强;;包角钢法在建筑加固改造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6 曹旭;;湿式中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及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年03期

7 张春蕾;丁琦;魏巍;;湿式机械通风逆流冷却塔冷却能力检测[J];暖通空调;2011年09期

8 刘玺;程秀生;冯巍;;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档最优控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孙富;;关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设计、施工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良;汪盾;徐立杰;孙凤娟;;湿式烟气脱硫装置的烟气带水问题的研究[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树然;王飞飞;潘若云;闫克平;;湿式流光等离子体氧化亚硫酸铵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胥奎;;湿式旋流除尘技术在工业防尘中的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许成法;鲁乃光;;湿式铜基烧结金属摩擦片胶粘工艺研究[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资建民;;水泥砼路面湿式成型封闭式缩缝的研究与应用[A];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优秀论文集[C];1998年

6 梁岩峰;;低压湿式螺旋储气柜螺旋导轨的制作技术[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下册)[C];2003年

7 范宏志;韩玲;;湿式脱硫除尘器故障的排除[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庄德安;曾德馨;程秀菊;韩国君;齐金彦;;SHG-Ⅱ型复合湿式脱硫除尘器的开发研究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电除尘、第一届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可靠实用的湿式脱硫除尘电控装置[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一分册)[C];2003年

10 庄德安;李培省;程秀菊;曾德馨;朱晨;阎静;杨明珍;詹克荣;;燃煤锅炉房自身排放碱性物质的脱硫工艺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电除尘、第一届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台湾推出干式湿式系列淋膜机[N];中国包装报;2003年

2 李秀华;焦作缝山公园湿式喷播绿化裸岩[N];中国花卉报;2005年

3 宋丁仪;湿式显影双重曝光将成过渡性主流[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4 汪夏;性能优越的SXS系列湿式烟气净化机组[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5 赵志玲;转炉烟气净化的第二代干式ESP及湿式混合除尘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6 记者 郑劲松;湿式催化氧化技术有效去除氰化物[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于茗仲;新型湿式废旧塑料造粒机问世[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8 宋丁仪 DigiTimes;湿式显影机抢单大战 尼康挑战ASML[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9 刘长云;SDB12—14湿式卧板式防爆型电除尘器在转炉煤气系统应用成功[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10 赵军;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义分选空间湿式永磁选机大新锰矿碳酸锰工业试验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辉;生物质脱氧降解行为主要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张耀斌;微波辅助湿式空气氧化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谢恒星;湿式磨矿中钢球磨损机理与磨损规律数学模型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吕和生;船用湿式多片摩擦离合器耦合分析及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胡丰宾;湿式双离合器传动系统匹配控制与热平衡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6 胡明振;湿式永磁强磁选机磁系研究及设备研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彩亭;燃煤锅炉烟气湿式除尘脱硫技术及粉煤灰利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吴强;滴流床反应器湿式氧化连续处理废水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李晓红;手性修饰的负载型铂催化剂上潜手性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10 牛艳霞;栲胶脱硫工艺副产物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林;湿式多片离合器热场分析及温度预估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曹娥;湿式不锈钢纤维非稳态粉尘过滤的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卫风;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集散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4 隋金君;湿式旋流除尘器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3年

5 刘强;高锰酸钾—湿式粉末活性炭除臭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惠静薇;考虑应力历史的湿式外包角钢加固柱的试验及计算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7 梅建国;钛层柱粘土的合成、改性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8 罗海燕;平地机驱动桥的改进设计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陈鹏;湿式静电除尘器除尘机理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10 解敏;外包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及可靠度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62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462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5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