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理论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 01:26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的修正模型。 首先深入细致的研究了1991年Majumdar和Bhushan开创的一重分形表面M-B弹塑性接触模型的理论及其科研方法,然后充分吸收和借鉴了1994年Wang和Komvopoulos所提出的观点,即将原来M-B模型中的完全弹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两种接触形式,转变为完全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三种接触形式,从而针对原有M-B模型的不足对其作了修正。 随后在借鉴了1993年Zhou和Leu提出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后的弹塑性接触模型,提出了新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方法得到结论:在相同的载荷作用下,修正弹塑性接触模型预测到的真实接触面积比原M-B模型预测的要小,且用修正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得到的最佳分形维数也小于原模型的预测值,这都是因为修正模型当中充分考虑到了界于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之间的弹塑性变形状态的缘故。 对于二重分形特征表面的M-B弹塑性接触模型提出了设想,分析和推导出了二重分形特征表面弹塑性接触点上的接触线长度与总载荷的关系式。 本研究对于工程...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的表面形貌分析及评判体系的不足
1.3 统计学接触模型的不足和M-B分形接触模型的提出
1.4 原有M-B模型和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不足
1.5 课题来源及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数学表征
2.1 分形几何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
2.2 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数学表征
2.3 分形参数D和G的获得及其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重分形特征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3.1 真实接触面积
3.2 接触面的变形性质
3.3 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3.4 基于M-B模型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重分形特征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修正
4.1 真实接触面积
4.2 临界微接触转换截面积
4.3 接触面的变形性质及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4.4 真实弹性接触面积比和弹性接触点数
4.5 基于修正M-B模型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正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仿真研究
5.1 接触面积比和接触点数的仿真分析
5.2 用修正的分形接触模型对真实接触面积和弹性接触面积比的仿真预测
5.3 分形维数D对于磨损率的影响仿真
5.4 其它参数对于磨损率的影响仿真
5.5 磨损过程最佳分形维数的预测仿真
5.6 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重分形特征表面的弹塑性接触模型的设想
6.1 接触面的变形性质
6.2 真实接触面积
6.3 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A 微接触截面积的尺寸分布函数
附录B 最大微接触面积与分形接触区域真实接触面积的比率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73935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的表面形貌分析及评判体系的不足
1.3 统计学接触模型的不足和M-B分形接触模型的提出
1.4 原有M-B模型和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不足
1.5 课题来源及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数学表征
2.1 分形几何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
2.2 表面形貌分形特征的数学表征
2.3 分形参数D和G的获得及其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重分形特征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3.1 真实接触面积
3.2 接触面的变形性质
3.3 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3.4 基于M-B模型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重分形特征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修正
4.1 真实接触面积
4.2 临界微接触转换截面积
4.3 接触面的变形性质及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4.4 真实弹性接触面积比和弹性接触点数
4.5 基于修正M-B模型的磨合磨损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正的弹塑性接触及磨合磨损预测模型的仿真研究
5.1 接触面积比和接触点数的仿真分析
5.2 用修正的分形接触模型对真实接触面积和弹性接触面积比的仿真预测
5.3 分形维数D对于磨损率的影响仿真
5.4 其它参数对于磨损率的影响仿真
5.5 磨损过程最佳分形维数的预测仿真
5.6 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重分形特征表面的弹塑性接触模型的设想
6.1 接触面的变形性质
6.2 真实接触面积
6.3 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A 微接触截面积的尺寸分布函数
附录B 最大微接触面积与分形接触区域真实接触面积的比率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73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97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