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射流泵产生空化的机理及其改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30 04:27
射流泵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部门。射流泵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封闭性好、便于维护、无运动部件等优点。与传统的中心式射流泵相比较,环形射流泵的吸入通道没有阻碍,更适合物体的输送。但是关于环形射流泵的空化和空蚀问题的研究报告非常少。空化会降低环形射流泵的效率;空蚀将对环形射流泵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产生噪音和振动。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环形射流泵的空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环形射流泵空化特性的具体措施。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内容。 2.介绍了空化发生的机理,分析了影响空化的主要因素,导出了空化初生的表达式。 3.通过对环形射流泵的主要结构参数对其空化特性的影响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改善环形射流泵的具体措施。 4.首次提出采用自激振荡脉冲喷嘴改善环形射流泵空化特性的新设想,设计出了环形射流泵的样机。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射流泵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
1.2.1 喷射技术发展概况
1.2.2 空化的研究概况
1.2.3 射流空化的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空化初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概述
2.1.1 空化现象
2.1.2 空化冲蚀
2.1.3 空化数
2.2 空化初生机理
2.2.1 尾流中的空化现象(绕流型)
2.2.2 淹没空化射流(剪切型)
2.3 空化气泡的收缩溃灭
2.4 空化的类型
2.5 空化初生的影响因素
2.5.1 气核的影响
2.5.2 含沙量的影响
2.5.3 压力分布的影响
2.5.4 粘性影响
2.5.5 其它影响
3 环形射流泵初生空化的控制方程
3.1 射流的分类
3.2 有限空间射流基本方程
3.2.1 有限空间射流
3.2.2 有限空间射流的基本特性
3.2.3 有限空间轴对称射流的基本方程
3.3 射流边界层的脉动压力
3.4 气核平衡方程
3.5 射流泵初生空化的判断方程
4 环形射流泵空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环形射流泵的工作原理
4.3 环形射流泵的特性曲线
4.4 旋涡成分对射流流动的影响
4.5 泵的结构和需要的 NPSH
4.6 改善环形射流泵空化特性的措施
5 环形射流泵的结构设计
5.1 引言
5.2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研究现状
5.3 自激振荡机理分析
5.3.1 谐振腔内剪切流动稳定性分析
5.3.2 Strouhal 数的计算
5.3.3 扰动波的有效反馈条件
5.3.4 旋涡—碰撞壁形状的选择
5.4 环形射流泵的参数选择
5.4.1 自激振荡腔室的参数选择
5.4.2 其他部分参数的选择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806419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射流泵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
1.2.1 喷射技术发展概况
1.2.2 空化的研究概况
1.2.3 射流空化的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空化初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概述
2.1.1 空化现象
2.1.2 空化冲蚀
2.1.3 空化数
2.2 空化初生机理
2.2.1 尾流中的空化现象(绕流型)
2.2.2 淹没空化射流(剪切型)
2.3 空化气泡的收缩溃灭
2.4 空化的类型
2.5 空化初生的影响因素
2.5.1 气核的影响
2.5.2 含沙量的影响
2.5.3 压力分布的影响
2.5.4 粘性影响
2.5.5 其它影响
3 环形射流泵初生空化的控制方程
3.1 射流的分类
3.2 有限空间射流基本方程
3.2.1 有限空间射流
3.2.2 有限空间射流的基本特性
3.2.3 有限空间轴对称射流的基本方程
3.3 射流边界层的脉动压力
3.4 气核平衡方程
3.5 射流泵初生空化的判断方程
4 环形射流泵空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环形射流泵的工作原理
4.3 环形射流泵的特性曲线
4.4 旋涡成分对射流流动的影响
4.5 泵的结构和需要的 NPSH
4.6 改善环形射流泵空化特性的措施
5 环形射流泵的结构设计
5.1 引言
5.2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研究现状
5.3 自激振荡机理分析
5.3.1 谐振腔内剪切流动稳定性分析
5.3.2 Strouhal 数的计算
5.3.3 扰动波的有效反馈条件
5.3.4 旋涡—碰撞壁形状的选择
5.4 环形射流泵的参数选择
5.4.1 自激振荡腔室的参数选择
5.4.2 其他部分参数的选择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806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80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