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酰胺-胺型大分子介导融合自杀基因促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聚酰胺-胺型大分子介导融合自杀基因促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 胞嘧啶脱氨酶 自杀基因 基因传递
【摘要】:本研究证明了一种以季戊四醇衍生物为核的新型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G5 PD dendrimer)可以有效介导融合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niase,CD)自杀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内表达并诱导其发生凋亡。通过研究G5 PD dendrimer与融合基因形成复合物的性质,筛选出最优处方对肿瘤细胞进行转染,并观察自杀基因促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显示,G5 PD dendrimer和质粒的最佳复合比为0.2∶1,复合物的粒径为(100±5)nm。实验中,以G5 PD dendrimer和质粒按质量比1∶1形成的复合物分别对3种肿瘤细胞进行转染,其效果均高于商用转染试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发现转染了CD基因的细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少量5-氟胞嘧啶(5-FC)高效地转化为氟尿嘧啶(5-FU)并抑制癌细胞增殖,而且该结果也呈现出一定的细胞选择性。上述结果表明,该类新型的CD/5-FC自杀基因传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市分子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国家质检总局毒理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
【关键词】: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 胞嘧啶脱氨酶 自杀基因 基因传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3080)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4JCZDJC33300)
【分类号】:R73-36
【正文快照】: 近几十年来,对于不同种类的实体瘤,化疗均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但由于其特异性较差而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是临床主要的问题所在[1,2]。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显示出更好的应用前景[3,4],其中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就是利用自杀基因。自杀基因编码可以产生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明,韩照中,冯尔玲,王恒梁,苏国富,黄翠芬;表达自杀基因的减毒伤寒沙门氏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年05期
2 李荣清;自杀基因联合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1年02期
3 袁平戈;自杀基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9期
4 杨章孺;吴敬波;;自杀基因在肿瘤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年02期
5 邹源;田俊强;;自杀基因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年07期
6 朱学军,于益芝,曹雪涛;肿瘤的“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6年01期
7 郑仲承;自杀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6年01期
8 逄丽萍;自杀基因杀癌[J];国外科技动态;1997年03期
9 徐文贵;鲍润贤;;肿瘤自杀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冰[J];中国肿瘤临床;2009年13期
10 王鲁华,周晓霞,周晓慧;肿瘤的“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翟勇平;王健民;吕书晴;张雨生;;D-Ala剂量与杀伤转染DAAO基因的K562e细胞移植瘤效应的关系[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张桂英;刘霆;袁伟建;徐美华;彭杰;阳惠湘;唐丽安;邹益友;;新型非病毒载体介导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健民;江千里;温丽敏;宋献民;张雨生;宋献民;杨建民;;DAAO和YCD新型自杀基因pMSCV-puro载体的构建和应用[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杨宇娟;徐开林;潘秀英;;GCV/ACV对转HSV-sr39tk自杀基因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杨宇娟;徐开林;潘秀英;;GCV/ACV对转HSV-sr39tk自杀基因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比较[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宇娟;徐开林;潘秀英;;GCV/ACV对转HSV-sr39tk自杀基因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比较[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熊江雪;“自杀基因”挑战“癌王”[N];健康时报;2005年
2 余运西 王雪飞;“自杀基因”让癌细胞转移“停步”[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钱东华;自杀基因、血卟啉联合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苑玉清;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在肿瘤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杜标炎;六味地黄丸对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肿瘤的增效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李湘斌;磁性阳离子脂质体介导CD-TK双自杀融合基因靶向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李玉梅;放射敏感性肿瘤自杀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宫颈癌杀伤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唐小军;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HSV-TK靶向性表达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谭宇蕙;中药活性成分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郑伟红;携带自杀基因的内皮祖细胞靶向治疗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叶玲;胃癌联合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浩;新型自杀基因Linamarase/Linamarin系统对肝癌体外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的初步观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邱素芳;放射线诱导自杀基因在鼻咽癌的靶向表达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3 岳文玲;丹参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的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袁静;自杀基因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实验性肝癌的旁杀伤效应增效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陆春明;人Midkine启动子驱动HSV-TK自杀基因体外抗肝癌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马俊;lis/lin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pEGFP-N1-lis对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钟俐强;pGEX-4T-2-TK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D];泸州医学院;2009年
8 毛亮;选择增殖型腺病毒ZD55携带自杀基因Dm-dNK(果蝇脱氧核糖核苷酸激酶)治疗大肠癌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艾志国;HIFU联合包裹HSV1-TK自杀基因的超声微泡对兔VX2肝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陈纲;放射线联合CD自杀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02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0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