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发酵乳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及其代谢合成途径和关键功能基因

发布时间:2017-10-31 20:21

  本文关键词:发酵乳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及其代谢合成途径和关键功能基因


  更多相关文章: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发酵乳 乳酸菌 风味物质 功能基因


【摘要】:风味不仅对发酵乳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决定消费者对产品认可度的重要指标。结合发酵乳中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含量以及它们在发酵乳风味形成中的作用,对乳酸菌在发酵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和相关菌种的代谢合成途径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围绕发酵乳风味物质改善进行的代谢调控的关键功能基因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发酵乳 乳酸菌 风味物质 功能基因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1515130001)
【分类号】:TS252.54
【正文快照】: 牛乳发酵是最古老的1种延长牛乳保藏期的方法,已经被人类运用了数千甚至上万年[1]。一般认为,发酵乳最早起源于中东及巴尔干半岛地区。到今天,发酵乳的食用和制作已遍布世界各地[2]。特别是近些年来,发酵乳的生产和消费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3]。据初步估计,全世界发酵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白娜;于洁;王宏梅;乌仁图雅;秦艳婷;扎木苏;刘文俊;孟和毕力格;张和平;;发酵乳后熟期间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产乙醛特性[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2 扎木苏;秦艳婷;乌仁图雅;任艳;王雪妮;刘文俊;孟和毕力格;张和平;;分离自蒙古国发酵乳制品的保加利亚乳杆菌产酸特性及发酵乳的酸组分[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3 丹彤;包秋华;孟和毕力格;王俊国;张和平;;发酵乳风味物质乙醛、双乙酰的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J];食品科技;2012年07期

4 张和平;;中国益生乳酸菌及益生发酵乳研究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5 魏小雁;冀林立;刘建军;孟和毕力格;;酸奶发酵剂菌种的产香物质及发酵特性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8年01期

6 韩希妍;孙大庆;相丽;霍贵成;姜毓君;;乳酸菌风味代谢物质的基因调控[J];微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娟;李键;唐俊妮;史辉;谢捷;索化夷;;川西高原牧区传统发酵牦牛酸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6年14期

2 刘文俊;张和平;;发酵乳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及其代谢合成途径和关键功能基因[J];中国科技论文;2016年12期

3 岳林芳;王俊国;萨如拉;包秋华;田文静;陈霞;张和平;;培养条件对乳酸菌发酵剂抗冷冻干燥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6年11期

4 侯宇;范金波;张明;赵亮;任发政;王静璇;李秋妍;;乳扇菌群的PCR-DGGE分析及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特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年14期

5 陈世贤;孙婷;张兴昌;司徒文佑;;含干酪乳杆菌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开发[J];食品工业;2016年03期

6 宋继宏;王记成;其木格苏都;张和平;;酸乳中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年02期

7 刘毕琴;芦夏霏;柳陈坚;李晓然;潘健;罗义勇;;乳酸菌贡献细菌型豆豉风味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6年01期

8 李丽微;谷新晰;卢海强;李晨;赵丽娜;田洪涛;罗云波;;发酵山药酸奶益生乳酸菌菌株的筛选[J];中国食品学报;2015年11期

9 夏玉;林捷;殷光玲;;乳脂乳球菌复配发酵乳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15年11期

10 杨玉森;潘红梅;殷建忠;付强;冯月梅;王松梅;吴志霜;吴少雄;;云南撒尼地区乳饼及酸乳清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和发酵性能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邵玉宇;乌兰;曾凤泽;刘彩虹;任艳;孟和毕力格;张和平;;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筛选[J];中国乳品工业;2013年07期

2 高姝冉;邵玉宇;郭慧玲;孟和毕力格;张和平;;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优良菌株的筛选[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3年04期

3 胡昊;李进进;王彩云;;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上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5期

4 刘宁宁;郭红敏;葛春美;马凯;;酸奶中乙醛和双乙酰含量对其风味的影响[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年S1期

5 刘景;张雪洪;王荫榆;郭本恒;;酸奶保存期内风味物质与风味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6 王红叶;李丽华;陆淳;康志远;朱宏;;乙醛、丁二酮对发酵乳风味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10年10期

7 程艳宇;李妍;刘晓辉;张列兵;;优良保加利亚乳杆菌菌株的筛选及增殖培养[J];中国乳品工业;2010年07期

8 金鹏;;益生菌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年11期

9 李莹;周剑忠;黄开红;王英;刘小莉;单成俊;张丽霞;;弱后酸化酸奶发酵剂及高品质酸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10 王伟军;李延华;张兰威;夏光辉;何文兵;;乳酸乳球菌乳亚种丁二酮变种发酵乳风味成分分析[J];中国酿造;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森广夫;张国华;;关于发酵乳[J];乳品工业;1981年02期

2 M.柯洛格;J.A.库尔曼;J.L.莱斯科;李卫东;;发酵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乳品工业;1991年01期

3 吴祖芳,郭阳;发酵乳的功能与特性[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4 张和平;粘性发酵乳[J];食品工业;1995年04期

5 周秀琴;发酵乳酒的生理功用[J];酿酒科技;1995年02期

6 刘振民,骆承庠;含醇发酵乳的研制[J];食品工业;2000年01期

7 杨晓青,王俊国,双全,王丽丽,于淑娟;发酵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高松柏;发酵乳的最新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04年08期

9 高云,张_g,王霞,朱蓓薇;黑甜玉米片发酵乳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4年11期

10 吴玲,潘道东;发酵乳抗高血压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董涛;李玉明;许振爱;李光华;;开菲尔发酵乳饮料的研制[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爱萍;蒋菁莉;任发政;刘松玲;;发酵乳中益生菌选择性计数培养基的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3 夏玉;郑华;林捷;张欢欢;张锦鹏;;发酵乳中多肽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A];广东省食品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13年

4 顾保东;张柏林;;纳微技术在发酵乳品中应用的尝试[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尤玉如;帅益武;袁海娜;刘士旺;;发酵乳清饮品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殷涌光;丁宏伟;崔彦如;;高压脉冲电场(PEF)对发酵乳的非热杀菌研究[A];200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包装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森;;发酵乳中SOD、CAT、GSH-Px、GST活性的变化[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良宽;发酵乳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产品[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2 王洋;君乐宝推动发酵乳行业技术进步[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3 记者 梁庆华 邱德生;南京生合生物公司推出活菌型克菲尔发酵乳[N];中国食品报;2008年

4 记者 石巍;君乐宝两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孙燕明;发酵乳乳酸菌数应超过100万个/毫升[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6 记者 星子;“小西牛”独辟蹊径觅商机[N];青海日报;2009年

7 ;活菌型克菲尔发酵乳可有效提高面包的品质[N];中国食品报;2008年

8 李涛;宋昆冈:发酵乳产品将成为乳品行业新增长点[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瑞燕;超高压处理发酵乳对其货架期的影响[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袁世龙;豆豉中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及其在发酵乳中发酵特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李路;马克思克鲁维酵母对发酵乳中脂类代谢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刘敬兰;马克思克鲁维酵母对发酵乳中蛋白质代谢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安晓欢;胶原蛋白发酵乳饮料的工艺及其特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6 陈旭娇;鼠李糖乳杆菌grxl9常温发酵乳制备条件优化及其中试[D];扬州大学;2015年

7 陈妍婕;乳酸杆菌在全谷物糙米乳中发酵特性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8 钟浩;开菲尔(Kefir)粒中菌种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菌株的复合发酵乳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孙文凯;乳酸菌与酵母菌共发酵乳的研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宋继宏;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特性的植物乳杆菌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3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23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