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农杆菌介导的GmWRKY70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3:31

  本文关键词:农杆菌介导的GmWRKY70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豆 GmWRKY70 农杆菌介导法 T-DNA整合位点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天然资源,可供粮用、油用和饲用。近年来,国内粮食作物田间收益不断增加,使得农田收益较小的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萎缩,国内大豆的供需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使我国面临严重的产业危机。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逆境胁迫的影响,遭遇胁迫时产量往往会大幅度锐减乃至绝收,因此许多科研工作者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来增加大豆单产水平,同时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逆新品种使之适应不同生长环境(如盐碱、低温、冻害、干旱等),就可在保障主粮栽培区域不减少的情况下扩大大豆栽培。这对增加农民田间收益和国内大豆产量、以及确保国家食品战略安全等都意义重大。以5种不同基因型大豆为试验材料,初步探索出耐盐大豆的简易鉴定方法:在大豆植株长至两叶一心期时,分别进行0、150 mmol/L盐浓度处理,7d后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其植株株高、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相对差异以及盐处理10d后的植株萎蔫率均可作为筛选耐盐大豆的主要参考指标。以大豆品种‘东农50'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耐逆相关GmWRKY70基因导入到大豆基因组中,以期望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抗旱耐盐大豆新种质。同时,对转化得到的转基因种质,运用反向PCR技术进行T-DNA整合位点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农杆菌介导的GmWRKY70基因的遗传转化。以大豆品种‘东农50'的子叶节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法对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GmWRKY70进行遗传转化。转基因株系L-05和L-08经除草剂草丁膦喷施筛选、筛选标记Bar基因的PCR检测、目的基因GmWRKY70的PCR检测、以及载体构建特异性PCR检测等,初步确定GmWRKY70已经成功地整合到了大豆基因组中。2、基于反向PCR技术的T-DNA整合位点分析。利用反向PCR技术对以上获得的L-05和L-08两个转基因株系T-DNA整合位点侧翼的大豆染色体上的未知序列进行扩增。序列对比分析和进一步的T-DNA整合位点的PCR验证表明:L-05株系T-DNA区域正向整合在大豆基因组的第10染色体40,530,783 bp之后,L-08株系T-DNA区域正向整合在大豆基因组的第13染色体35,524,968 bp之后。
【关键词】:大豆 GmWRKY70 农杆菌介导法 T-DNA整合位点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3.2;S56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文献综述11-23
  • 1.1 WRKY家族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12-17
  • 1.1.1 WRKY转录因子概述12-13
  • 1.1.2 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13-14
  • 1.1.2.1 WRKY结构域13-14
  • 1.1.2.2 WRKY蛋白与W盒14
  • 1.1.3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14-16
  • 1.1.3.1 WRKY转录因子对生物胁迫的响应14-15
  • 1.1.3.2 WRKY转录因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15-16
  • 1.1.3.3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响应16
  • 1.1.4 大豆WRKY转录因子研究进展16-17
  • 1.2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研究17-19
  • 1.2.1 农杆菌介导法17-18
  • 1.2.2 基因枪法18
  • 1.2.3 电击法18
  • 1.2.4 聚乙二醇法18-19
  • 1.2.5 花粉管通道法19
  • 1.3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9-21
  • 1.3.1 基因型的选择19-20
  • 1.3.2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20
  • 1.3.3 筛选标记基因的选择20-21
  • 1.4 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和环境安全性研究21-23
  • 2 大豆植株耐盐简易鉴定方法探索23-31
  • 2.1 材料与方法23-24
  • 2.1.1 试验材料23
  • 2.1.2 试验方法23-24
  • 2.2 结果与分析24-29
  • 2.2.1 盐胁迫对不同大豆基因型植株高度的影响24
  • 2.2.2 盐胁迫对不同大豆基因型主根长度的影响24-25
  • 2.2.3 盐胁迫对不同大豆基因型植株鲜重的影响25-27
  • 2.2.4 盐胁迫对不同大豆基因型植株干重的影响27-29
  • 2.2.5 盐胁迫对不同大豆基因型萎蔫率的影响29
  • 2.3 讨论29-31
  • 3 GmWRKY70基因的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筛选31-44
  • 3.1 材料与方法31-38
  • 3.1.1 材料32-34
  • 3.1.1.1 植物材料32
  • 3.1.1.2 主要化学试剂及药品溶液配制32-33
  • 3.1.1.3 培养基配方33-34
  • 3.1.1.4 主要仪器设备34
  • 3.1.2 方法34-38
  • 3.1.2.1 种子消毒34
  • 3.1.2.2 种子萌发34-35
  • 3.1.2.3 共生菌制备35
  • 3.1.2.4 外植体的制备和共培养35
  • 3.1.2.5 抗性芽的诱导35-36
  • 3.1.2.6 丛生芽的伸长36
  • 3.1.2.7 生根培养36
  • 3.1.2.8 植株的驯化与移栽36-37
  • 3.1.2.9 DNA提取与PCR检测37-38
  • 3.2 结果与分析38-41
  • 3.2.1 大豆的遗传转化38-39
  • 3.2.2 转基因大豆幼苗的草丁膦抗性筛选39
  • 3.2.3 转基因大豆的分子检测39-41
  • 3.3 讨论41-44
  • 4 基于反向PCR技术的T-DNA整合位点分析44-54
  • 4.1 材料与方法44-47
  • 4.1.1 材料44-45
  • 4.1.2 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45
  • 4.1.3 反向PCR引物设计与酶切位点选择45-46
  • 4.1.4 DNA的酶切和酶切片段的环化46
  • 4.1.5 两轮巢式反向PCR扩增与产物克隆测序46
  • 4.1.6 序列对比分析46-47
  • 4.1.7 T-DNA整合位点验证47
  • 4.2 结果与分析47-52
  • 4.2.1 反向PCR扩增47-48
  • 4.2.2 基于反向PCR的T-DNA整合位点分析48-50
  • 4.2.3 T-DNA整合位点的PCR验证50-52
  • 4.3 讨论52-54
  • 参考文献54-69
  • 附录A 缩写词69-7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3
  • 致谢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桂芳;李迎庭;郭修广;陈富润;;抓关键措施提高大豆产量[J];河南科技;1981年02期

2 金连壁;卜芸华;;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措施[J];河南科技;1983年08期

3 高振福;单维奎;;地理条件对“铁丰18号”大豆生态影响模式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4年04期

4 王革丽,尤莉,王国勤;内蒙古大豆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J];内蒙古气象;2004年01期

5 刘海坤,卫志明;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年02期

6 王德凤;;鹤岗市种植大豆适宜性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年07期

7 武玉妹;;大豆的起源与扩散[J];生物进化;2009年03期

8 吴晓雷,贺超英,陈受宜;大豆属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7期

9 傅沛云,陈佑安;辽宁省大豆属植物野生种的分类研究[J];植物研究;1986年02期

10 李会之;李会来;李丽萍;;合理密植 挖掘大豆增产潜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坤;卫志明;;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曙明;王跃强;赵丽梅;孙寰;;世界大豆育种研究进展与动向[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3 王跃强;王曙明;赵丽梅;孙寰;李建平;;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进展[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木金贵;王晓玲;赵德刚;白羊年;;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方晓阳;;大豆起源研究思路之探讨[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吕晓波;;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萍;张忻爽;张淑珍;李文滨;;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NaCl胁迫的反应[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东惠茹;孙军明;丁安林;常汝镇;;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利用[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张双琦;今年大豆进口缘何前低后高[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雷鹏;大豆——国际期货市场的常青树[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梅立红;浅谈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N];粮油市场报;2003年

4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大豆进口令欧盟头疼[N];国际商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徐海;赵相文和他的“神奇大豆”[N];吉林日报;2004年

6 赵普昌 记者 孟宝林;我市大豆收购价创新高[N];牡丹江日报;2007年

7 绿叶;新品大豆——激光810[N];山西科技报;2001年

8 吕梁市交口县温泉乡政府 郭兴文;吕梁旱作区大豆丰产栽培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磊;特色大豆渐成加工企业“香饽饽”[N];期货日报;2007年

10 李江南 张正荣;高梁间种冬大豆效益高[N];四川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丽;斜纹夜蛾诱导大豆抗虫防御反应转录谱分析和分子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朱思柱;大豆进口对中国种植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郝荣华;大豆花型发育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乞永艳;大豆子叶异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诱导及其微粒体部分蛋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张治安;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中光合特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6 刘海坤;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及热激控制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去除[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张涛;盐生和中生大豆属植物的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丽丽;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9 李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及表型性状关联位点发掘与优异位点序列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吴娟娟;大豆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GmAOS)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迷敏;褐藻酸寡糖对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累积及营养成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蒙;大豆荚的化学成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朱末;大豆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爽;发酵毛豆中大豆异黄酮苷元与总多酚含量测定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孟悦;不同大豆品种加工干豆腐品质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初佳芮;链霉菌769对大豆生长过程中疫霉根腐病抗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陈思羽;大豆冠层不同部位种子活力及萌发过程中子叶生理指标的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潘立君;大豆胚及胚乳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徐新华;黄淮海大豆机械化生产工艺及配套机械适应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邓俊才;大豆种皮抗田间霉变的理化特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9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29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9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