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18 13:20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年

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

王倩  

【摘要】:许多鱼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并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环境变化加剧,气温波动大并时常出现严寒气候,带来鱼类越冬死亡率高、越冬成本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鱼类抗寒机理研究模型,研究阐明鱼类抗寒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研究对抗寒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分析,采用肌肉Ⅲ型肌酸激酶(m3ck)基因构建转基因斑马鱼,探讨了低温下可能发挥作用的分子调控网络;对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M(GSTM)基因进行了DNA序列多态性分析,筛选出与鱼类低温耐受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并对牙鲆IV型抗冻蛋白(AFP-IV)基因进行体外蛋白重组表达,以期对其抗冻活性进行体外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构建转基因质粒并通过显微注射方法获得了2个组织特异性转m3ck基因斑马鱼系,Tg(smyd1:m3ck)转基因鱼为骨骼肌特异性启动子smyd1驱动m3ck表达,Tg(cmlc:m3ck)转基因鱼为心肌特异性启动子cmlc驱动m3ck表达。将转基因鱼培养至F2代,其阳性率分别为34.90%(22/63)和58.75%(47/80)。低温处理后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Tg (smyd1: m3ck)转基因鱼游动能力较好、身体偶有摆动、对外界刺激有应激性的鱼数目百分比均比野生斑马鱼显著增加(P 0.05),完全静止、身体出现翻转及死亡的鱼数目百分比均比野生斑马鱼显著减少(P0.05);Tg(cmlc:m3ck)转基因鱼仅表现为身体出现翻转的鱼数目百分比比野生斑马鱼显著减少(P0.05)。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显示,Tg(smyd1:m3ck)转基因鱼常温及低温下肌肉组织能量(ATP浓度)均比野生斑马鱼显著增加(P0.05);Tg (cmlc: m3ck)转基因鱼常温及低温下心脏组织能量与野生斑马鱼无显著差异。 2、以Tg (smyd1: m3ck)转基因鱼为模型,借助表达谱芯片分析常温及低温下转基因鱼与野生鱼基因表达变化。Microarray检测到1249个差异转录本,GO分析及KEGG pathway分析发现转基因斑马鱼的低温诱导基因主要涉及类固醇生物合成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参与环境适应、信号转导和细胞膜构建等生物过程。野生型斑马鱼的低温诱导基因涉及MAPK信号通路、NOD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换等。此外,转基因鱼的低温抑制途径主要包括PPAR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途径,而野生斑马鱼包括原发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醚脂代谢和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的生物过程。 3、以Tg (cmlc: m3ck)转基因鱼为模型分析能量对心脏的影响。F2代野生斑马鱼幼鱼与转基因鱼幼鱼(48hpf)分别进行低温(13°C)及常温(28°C)处理,心脏搏动频率统计结果显示,常温下野生斑马鱼心率为152.88±4.01次/分,低温处理后显著下降为41.20±4.13次/分(P 0.01);常温下野生斑马鱼心率为187.50±7.84次/分,低温处理后为87.82±9.71次/分,均比野生斑马鱼显著增加(P 0.05)。且低温下转基因斑马鱼心率可达野生斑马鱼的57.44%。对早期心脏发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转基因斑马鱼心脏发育时期比野生斑马鱼有明显提前。 4、运用PCR-SSCP技术对斑马鱼实验群体中低温耐受及低温敏感组进行GSTM基因多态性分析,在第1内含子中获得1个与低温耐受性状相关的多态位点,,检测到DD、DE和EE3种基因型,共D、E2个等位基因,该群体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08和0.477,多态信息含量为0.362,在该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显著相关(χ2=8.498,P 0.05):DD基因型在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0.00%),并表现为对受低温胁迫斑马鱼的保护性因素(OR=0.520,95%CI=0.255-1.061),而DE基因型在不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1.31%),表现为低温胁迫下斑马鱼的危险因素(OR=3.012,95%CI=1.413-6.419)。研究结果为鱼类耐低温标记的筛选提供依据。 5、在牙鲆cDNA文库中筛得IV型抗冻蛋白(AFP-IV)同源基因AFP-IV-1、AFP-IV-2。AFP-IV-1基因cDNA全长为652bp,其开放阅读框为375bp,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AFP-IV-2基因cDNA全长为781bp,其开放阅读框为465bp,编码154个氨基酸残基。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进行体外重组表达,AFP-IV-1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理论值为19.36kDa KDa,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少量以包涵体形式出现。当诱导4h、IPTG浓度为0.6mM时,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大。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以期对其抗冻活性进行体外分析。 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对斑马鱼、牙鲆抗寒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分析,揭示大量抗寒相关候选基因及低温下可能发挥作用的调控网络;筛选出1个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并纯化出可能具有抗冻活性的重组牙鲆抗冻蛋白。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解析鱼类耐抗寒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也可为鱼类耐低温标记的筛选及其在海水经济鱼类抗寒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91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永庆,王新国,徐来祥,张知彬;一种动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J];动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2 彭婷;胡庭俊;林勇;唐章生;曾兰;;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血液生化、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2年05期

3 邓会山,桂远明,王冬梅;鱼血红细胞膜流动性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4 梁利群,孙效文;鲤耐寒性状分子标记在遗传连锁图上的定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沈俊宝;刘明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筛选和培育[J];淡水渔业;1988年03期

6 常玉梅;高国强;徐丽华;刘金亮;刘春雷;梁利群;;鲤EST标记与耐低温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定位[J];动物学研究;2010年06期

7 杨学明;张立;蒋和生;;转基因鱼的研究及其发展前景[J];广西科学;2006年01期

8 许友卿;陈哲;丁兆坤;;低温对鱼类的影响及其预防[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9 潘贤;梁利群;雷清泉;;筛选与鲤鱼抗寒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刘明华,白庆利,沈俊宝;德国镜鲤选育及生产应用研究[J];黑龙江水产;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传燕;扇贝耐热性状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芙蓉;张传云;刘国栋;刘任重;刘勤红;张军;;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棉花变异种质及其SSR标记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2 宁恕龙;周立志;赵天飙;侯银续;梁君;王新建;;小哺乳动物研究标本的简易保存和制作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李长福,吴振廷,张玉翠,唐庆峰,林华峰;转Bt基因抗虫棉的筛选和抗性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4 韩芬霞;;猪肝脏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5 韦素玲;曾振华;李翠凤;秦新民;;5种壁虎科动物Cyt b基因的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6 穆楠;李海燕;李万良;;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7 秦新民;钱芳;曾振华;;红斑大壁虎与黑斑大壁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与分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日沙来提·吐尔地;艾斯卡尔·买买提;日孜汗·阿布地艾尼;阿米拉·阿布来提;马合木提·哈力克;;一种从马鹿粪便中提取DNA的改进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9 李长福,吴振廷,王学林,孟海,林华峰;利用标记基因检测转Bt基因棉种子纯度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汪永庆,张知彬,王玉山,徐来祥,王福生,曹小平;大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J];动物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爱军;陆丽君;陈超;王新安;孟雪松;;东方鲀属主要经济鱼种繁育养殖、育种和基因研究现状[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2 张雨丽;张桂征;韦博尤;闭立辉;顾家栋;;转基因育种技术及其在家蚕育种中的展望[A];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少华;华金平;易先达;翟忠琴;陈道甫;张成;;国内棉花抗虫育种进展与方向[A];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4 陈全家;任茂智;张锐;曲延英;郭三堆;喻梅辉;;棉花腺苷酸核糖基化作用因子1(arf1)基因启动子的功能鉴定[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全家;任茂智;张锐;曲延英;郭三堆;;花粉管通道法在转化棉花腺苷酸核糖基化作用因子1(arf1基因)启动子中的应用[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才林;赵凌;朱镇;张亚东;林静;张所兵;陈涛;刘贤金;王冬兰;黄骏麒;龚蓁蓁;;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慈姑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宁新民;孔庆平;阿里甫;美丽古丽;陈全家;孔杰;赵其波;朱家辉;;新疆海岛棉抗虫转基因棉花的筛选及抗虫鉴定[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王广恩;张海娜;崔淑芳;金卫平;杨忠妍;王凤琴;李俊兰;;花粉管通道转化法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张雨丽;张桂征;韦博尤;闭立辉;顾家栋;;转基因育种技术及其在家蚕育种中的展望[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简桂良;卢美光;齐放军;;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抗黄萎病育种新进展[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昌群;共振光散射光谱探针在DNA杂交及多态性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湘潭大学;2011年

2 周思军;大豆抗虫基因转移及其转化系统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3 夏兰芹;Bt杀虫基因在转基因抗虫棉中的表达与遗传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4 杨晓军;藏系绵羊遗传多样性及其品种(系)分化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5 张锐;胆固醇氧化酶基因的克隆、融合及在大肠杆菌和植物中的表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6 王世贵;Bt水稻对靶标害虫二化螟的生物学与病理学效应[D];浙江大学;2002年

7 奚亚军;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_(SAG12)-ITP转化小麦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8 梁君荣;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种质资源及其变异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李继刚;棉花生殖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蒋盛军;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有效再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勇攀;外源RNA导入普通小麦中国春后的变异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魏国;两种植物NPR1基因的克隆及其对杨树转化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毕金贞;带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和微卫星标记在牙鲆选择育种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波;星斑川鲽的生物学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王康济;棉花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及AtABA2基因的转化[D];河南大学;2011年

6 林国锋;濒危植物钟萼木的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马橙;黑柄炭角菌生活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霞;C/EBPβ基因在子宫颈癌组织和子宫颈癌细胞表达及意义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王辉;利用毒蛋白基因提高棉花转化效率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10 刘晓博;CDH1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红;张虎芳;王青;;百草枯对金鱼血清过氧化物酶和酯酶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5期

2 王立华,李化银,杨衔美,柳明山;早熟耐热结球白菜新组合夏白50[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3 谢莲萍;;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4 谭娟;尚蕾;张昌文;;甲氰菊酯对尼罗罗非鱼急性毒性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5 杨清香,曹军卫,黄国锦;糖基转移酶和去糖基化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2期

6 于建康,阎维,张玉廉,沈玉,严绍颐;精子介导鱼类基因转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J];动物学报;1994年01期

7 徐日福;李奎;陈国宏;强巴央宗;张玉波;林丽;樊斌;刘榜;;中国部分地方鸡种MHC B-G基因第二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J];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8 赵金良;李思发;蔡完其;王伟伟;;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东亚鳜类系统发育关系[J];动物学报;2006年04期

9 李勇;丁雷;李言;侯宁;常玉梅;梁利群;雷清泉;;低温对鲤鱼的5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8年03期

10 徐田军;陈松林;田永胜;;日本牙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AB等位基因的多态性[J];动物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旭;丁少雄;王军;;温度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碧云;TLR4启动子遗传变异及环境因素交互与复发性流产易感性[D];暨南大学;2011年

2 罗庆斌;鸡热应激蛋白HSP7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3 胡晓丽;高温胁迫和鳗弧菌感染对栉孔扇贝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杨寅桂;黄瓜耐热性及热胁迫响应基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虹扬;热胁迫对金鲫鱼组织内四种酶活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汤泽桃;中国荷斯坦奶牛耐热性状的RAPD标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3 张蕾;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热休克蛋白22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与栉孔扇贝抗热性状相关SNP位点的筛查[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敏,朱琳;五氯酚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2 耿波;曹顶臣;孙效文;欧阳红生;;斑马鱼-新型的实验动物[J];水产学杂志;2006年02期

3 李俊霞;;葡萄糖溶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4 王燕;陈立志;刘晓颖;冯二凯;姚志利;;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模型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5 卜纪雯;马军;;斑马鱼重要基因对心脏发育关键环节的调控[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6 赵向忠;刘明;丁丽丽;吴宁;林秀坤;;斑马鱼p5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7 孙桂金;潘杰;刘可春;王雪;王思锋;;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8 聂芳红;刘连平;陈进军;林红英;杨蓉;谢英明;;二噁英类化合物对斑马鱼CYP1 A毒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赵向忠;刘明;丁丽丽;吴宁;林秀坤;;带组氨酸标签的斑马鱼p5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8期

10 孙桂金;潘杰;刘可春;王雪;王思锋;;苯硫脲对斑马鱼黑色素生成及早期发育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清;张乐;廖雪;;斑马鱼胚胎筛选致畸药物之方法探索[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乐;鲍清;廖雪;;斑马鱼胚胎致畸药物筛选试验[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许海;杨明;吴明红;;双酚A和壬基酚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利军;史慧勤;彭双清;;基于斑马鱼模式动物的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研究[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史慧勤;张利军;彭双清;;应用模式动物斑马鱼观察异烟肼的一般毒性作用[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闫峻;胡传禄;张华山;杨红莲;田蕾;林本成;林治卿;袭著革;;纳米二氧化钛与双酚A复合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春生;周炳升;张效伟;李广宇;;内分泌干扰物丙基硫氧嘧啶对斑马鱼胚胎的旁观者效应[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徐挺;张洪昌;赵静;郭雪萍;尹大强;;五氯酚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表达谱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许琦敏;[N];文汇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滕继濮;[N];科技日报;2010年

3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4 张田勘;[N];大众科技报;2010年

5 孙国根;[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孙国根 记者 王春;[N];科技日报;2009年

7 罗刚 李兵;[N];健康报;2004年

8 记者 毛黎;[N];科技日报;2008年

9 张忠霞;[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冯卫东;[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美青;典型手性农药拟除虫菊酯及其代谢产物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高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参与斑马鱼胚胎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少颖;三唑酮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内分泌—生殖毒性[D];浙江大学;2011年

4 常菊花;丁草胺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竺林;激活诱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在斑马鱼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倩;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7 张利军;斑马鱼心脏毒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美托洛尔心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8 宋扬;以斑马鱼为模型研究神经靶酯酶的功能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陈迪;AGGF1在斑马鱼胚胎血管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朱智慧;核仁因子Def在斑马鱼肝脏部分切除后伤口无疤修复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稼农;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斑马鱼生物技术平台建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丁丽丽;力达霉素抑制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周瑞芳;凝血因子Ⅲb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4 向霄;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蒲韵竹;斑马鱼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3年

6 梁荣朝;丙烯酰胺对斑马鱼生物余能的影响及对其肝、鳃毒性的作用[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年

7 邵潘柱;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对斑马鱼雄性生殖和胚胎的毒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8 逯娟;莠去津对斑马鱼生殖发育影响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谭敏卿;菲和高氯酸钠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秦帅;活体高通量筛选抑制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的中药[D];贵阳中医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7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