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瓢虫多巴脱羧酶基因序列及低温诱导表达分析
本文关键词:异色瓢虫多巴脱羧酶基因序列及低温诱导表达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多巴脱羧酶 异色瓢虫 实时荧光定量PCR 低温诱导 表达分析
【摘要】: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把多巴降解成多巴胺的重要酶类,在昆虫行为和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转录组获得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DDC基因序列的基础上,从ORF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验证,获得了DDC基因的c DNA的ORF全长序列,其包含1431 bp,编码476个氨基酸,软件分析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53.88 k Da,理论等电点为5.80。本实验分为升温、降温、低温储存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包括预蛹,1-3 d蛹,1-3 d 4龄幼虫以及羽化1-3 d成虫)4个处理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异色瓢虫不同处理组DD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DC基因在蛹期第1天的表达量最高,在升温诱导条件下表达无差异,降温诱导下表达量上升;黄色雌成虫低温储存条件下基因表达量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黑色雌成虫表达量无差异,表明DDC基因可以在低温胁迫下高表达促使异色瓢虫适应环境变化。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动物适应与进化杭州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996) 杭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20140432B01) 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JTAS2011-01-031)
【分类号】:S476.2
【正文快照】: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姜文虎,2007),在俄罗斯阿尔泰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及萨哈林岛、库页岛、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均有分布,故又称为亚洲瓢虫(杜波,2007;邬梦静等,2014)。异色瓢虫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天敌种类,已广泛运用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u&;刘爽;张帆;张润志;;环境颜色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8年12期
2 荆英,张永杰,马瑞燕;山西省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荆英,张永杰,马瑞燕;山西省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曲爱军,孙绪艮,卢西平,潘承娟,陈子雷;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对寄主的寻找行为研究[J];昆虫天敌;2004年01期
5 姜文虎;潘秀华;刘军侠;刘丽兵;;保定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年02期
6 王u&;张润志;张帆;;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9期
7 梅象信;宋宏伟;卢绍辉;袁国军;马俊青;;异色瓢虫成虫低温辅助人工饲料饲喂条件下保存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8 梅象信;宋宏伟;卢绍辉;袁国军;马俊青;罗坤;;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9 孙锐;王洪平;;异色瓢虫成虫越冬能力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10 张思宇;迟德富;李鹤;宇佳;;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同工酶比较[J];昆虫知识;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资;张帆;唐斌;;异色瓢虫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王u&;张润志;张帆;;异色瓢虫不同色斑型交配选择、繁殖能力的比较及不同食物条件对其不同色斑型繁殖能力的影响[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永军;吴孔明;彭于发;郭予元;;转Bt-cry1Ab玉米花粉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影响的初步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庆禹;异色瓢虫不同色斑类型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宋新元;玉米与大豆群落捕食者捕食行为的DNA标记检测与控害作用的FQ-PCR量化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震;人工扩繁代异色瓢虫最适冷藏条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吴迪;异色瓢虫法国种群飞行能力及捕食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3 辛海泉;吉林省部分地区异色瓢虫鞘翅色斑多态的群体遗传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慧仁;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色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张岩;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吡虫啉品系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陈洁;异色瓢虫对温度的适应性及其卵黄发生的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曾斌;异色瓢虫人工大量繁殖与田间释放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郭红双;异色瓢虫越冬代不同斑型的遗传多样性和耐寒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物学、生化特性及捕食行为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田嘉庚;帽儿山地区异色瓢虫种型基因差异的rDNA-ITS2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84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8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