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

发布时间:2016-09-20 17:07

  本文关键词: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介绍、发展建议及生物技术舆论导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

卢雯雯

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解决粮食短缺、人口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因此,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十分紧迫和必要。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11-0295-01

1 转基因动物及其食品的潜在危害性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弊端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转基因动物通过食物链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转基因动物的分子和生化机制改变,通过食物链可能对人健康造成的危害总结为4点:一是转基因动物中的毒素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二是动物中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三是基因产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四是人们在食用转抗性基因的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细菌产生抗药性。

1.2 通过生态链对环境产生影响

转基因产品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转基因生物可能在自然界中释放,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有些转基因动物进入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后,通过动物杂交,会将转基因特性传给其他动物,使其他动物产生病虫害,严重的会因此搅乱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秩序。

2 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现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关系到中国未来科学发展。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预示着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推行势在必得,

尽管当前各界对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存在不同的呼声,但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确实有它独特的优势。转基因作物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能,增加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提高农产品品质与产量方面相比普通农作物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鉴于目前科学家在转基因农作物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上并没有得出值得信赖的结论,毕竟作为一种跨物种的基因转移,可能含有霉素、过敏原以及抗性标识基因等特定功能的基因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尤其是在人体内经过长期的积累效应,因而科学界很难给出定论。

3 转基因动物遗传修饰的安全性评估

对转基因动物遗传修饰进行安全性评估,应当根据合理的科学理念和原则进行设计,采取逐步解决相关因素的方式,包括:1)转基因动物遗传修饰概况;2)遗传修饰前受体动物及其作为食品的概况;3)供体生物或者重组DNA来源;4)遗传修饰特征,包括重组DNA的构建;5)最初培育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和最终产生转基因动物食品过程。

3.1 转基因动物遗传修饰概况

转基因动物遗传修饰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引入重组DNA的鉴别,重组DNA引入受体动物的方法,转基因动物最终用于食品或者食品加工的方法,同时还有遗传修饰的目的;引入外源致病元件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险等。

3.2 用作转基因动物食品的潜在毒性或生物活性物质的评估

一是证明在供体生物体中的已知毒素或抗营养素的编码基因没有转移到转基因动物中,与供体生物有关的常规食品加工技术,可能使其抗营养素或毒素失活、降解或消除。二是对蛋白质而言,对潜在毒性评估的重点应放在分析该蛋白质与已知蛋白毒素和抗营养素物质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热稳定性或加工稳定性以及在典型胃肠道模式。当证明食物中的蛋白质与常规食物中安全食用蛋白质无序列相似时,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口服毒性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证明。

未曾安全食用的非蛋白物质的潜在毒性,应根据对该物质的识别和动物的生物学功能及膳食接触情况进行个案评估。根据传统的毒理学方法开展检测,主要包括代谢、毒物动力学、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及发育毒性等。若有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应当评估这些物质对转基因动物健康的潜在效应。若这些物质在食用后存在生物活性,应考虑对人类的潜在影响。

3.3 转基因动物食品(蛋白质)的致敏性评估

在转基因动物的最终食物中,应评估所有新表达的蛋白质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或者食物中的某种新的蛋白质会对某些人群引发过敏反应。目前还没有试验

除了对于转基因动物食品致敏性评估以外,还必须进行胃蛋白酶抗性测定,如果存在胃蛋白酶,某蛋白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呈现降解抗性,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新表达的蛋白质是否有致敏的可能性。对来源于已知致敏原的蛋白质,,或与某一致敏原的序列同源的蛋白质,若能获得血清,应进行免疫学分析。对非已知致敏原来源的蛋白质和没有呈现与已知致敏原序列同源的蛋白质,可以考虑用于筛选目标血清。来自某个已知致敏原的新表达的蛋白质,若体外免疫测定为阴性,还应进行其他试验,比如皮试和离体试验等,该试验的阳性结果就会提示它是一个潜在致敏原。

3.4 转基因动物食品的关键组分分析

转基因动物关键组分的含量分析,特别是食物的典型组分的含量,应与在同等条件下饲养的传统对照物的等效组分进行比较,确定变化参数应在自然变异范围内。除此以外,在致敏性的评估中,还应确定引入的蛋白质的来源,包括:供筛选用的血清,记录在案的过敏反应的种类、程度和频率;结构特性和氨基酸序列;同一来源的已知为致敏蛋白的理化属性和免疫特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就转基因作物目前的安全评价标准和检测手段而言,一方面,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在将来还要进一步增加评价的项目以确保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目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检测手段还是PCR和酶联免疫技术,如何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进,确定一些简捷、准确的检测方法是当前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昂,陆启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对策[J].粮油加工,2010(4):74-76.

[2]康乐,陈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介绍、发展建议及生物技术舆论导向[J].植物生理学报,2013(7):637-644.

2015年11期295


  本文关键词: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介绍、发展建议及生物技术舆论导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8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8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8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