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1 11:07

  本文关键词: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理工大学》 2013年

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

郭锁莲  

【摘要】:微藻可以用于CO2减排、污水处理和生物能源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微藻细胞个体小,表面携带电荷以及培养浓度低等特点,使得微藻采收成本高居不下。理想的微藻不但应有良好的经济价值,最好还具有细胞絮凝能力,利用其细胞絮凝特性进行采收,会大大降低采收成本。 斜生栅藻不但可以作为饲料饵料,也可用于水体修复,还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还很少,缺少高效遗传转化方法。本文以斜生栅藻FSP-3为实验材料,建立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实现了酵母絮凝基因的成功表达,并证明了酵母絮凝基因可赋予栅藻细胞絮凝的特性。此外,还研究了天然自絮凝栅藻AS-6-1的细胞自絮凝特性,探讨了细胞自絮凝机理,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首先,对实验藻株进行无菌处理,这是进行微藻生理、生化以及遗传学研究的关键和前提。通过离心洗涤和稀释平板法除去藻液中的霉菌,再利用溶菌酶/SDS并结合抗生素法除藻液中的细菌,通过镜检及无菌检验,未见有细菌或霉菌存在,证明有效地去除了斜生栅藻FSP-3和AS-6-1中的杂菌,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对获得的无菌藻株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分别考察了接种量、温度、表面光照强度及初始pH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斜生栅藻FSP-3的最适培养条件为1×106cells/mL的接种量,28℃培养,6000lx的光照强度和初始pH为6.0-6.5;而斜生栅藻AS-6-1最适合生长的培养条件为:1×106cells/mL的接种量,30℃培养,6000lx的光照强度和pH为6.5的初始pH。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斜生栅藻FSP-3和AS-6-1的生长情况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但生物量积累增加,而且多糖、蛋白质、总脂等胞内组分的含量也显著地提高。 以游离斜生栅藻FSP-3细胞为受体,采用电击法将含有CaMV35S启动子、报告基因gfp、选择标记基因cat的载体pCAMBIA1302-CAT导入藻细胞中,并对电击转化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质粒浓度为50μg/mL,渗透液浓度为0.2mol/L,脉冲时间为2ms,脉冲电压为2kV的条件对斜生栅藻FSP-3进行转化,转化效率高达494±48/106受体细胞,而且转化子可以稳定传代10个月,得到的转化效率和遗传稳定性是目前微藻遗传转化研究中较高水平。进而,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报告基因gfp在转化子中的表达,证明所选用的载体元件包括启动子CaMV35S、报告基因gfp、选择标记基因cat在斜生栅藻FSP-3遗传转化体系中均有效可用。同时采用PCR, Southern blot以及RT-PCR方法对转化子进行了分析,从DNA和RNA水平上证明了载体pCAMBIA1302-CAT成功地导入斜生栅藻FSP-3细胞中,并将T-Border之间的区域随机整合到栅藻FSP-3基因组中。由此建立了斜生栅藻FSP-3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为外源基因的导入奠定基础。 将含有酵母絮凝基因FLO1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2-CAT-FLOl导入斜生栅藻FSP-3细胞中,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性状的阳性转化子,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从细胞水平上观察到由于酵母絮凝基因FLO1的导入,引起了藻细胞絮凝的现象。利用PCR、RT-PCR对转化子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酵母絮凝基因FLO1成功导入斜生栅藻FSP-3细胞中并进行了有效地表达,从而赋予了转化子细胞絮凝的特性。通过转基因藻株与野生型藻株的生长代谢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表达对栅藻细胞生长的并不显著。由此证明酵母的絮凝基因可在微藻中进行表达,并赋予微藻自絮凝性状。 通过比较天然自絮凝斜生栅藻AS-6-1和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FSP-3-FLO1,发现二者絮凝形态和絮凝性能存在较大差异:转基因絮凝藻FSP-3-FLO1絮凝颗粒较大,表现出良好的自沉降性能,而天然絮凝微藻AS-6-1对淡水游离藻栅藻FSP-3和小球藻CNW-11具有良好的絮凝沉降能力。另外,天然自絮凝藻AS-6-1絮凝性能具有良好的温度耐受性和pH稳定性,而且不受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和糖的影响,具体原因与其絮凝活性物质的性质有关。转基因絮凝藻FSP-3-FLO1絮凝性能表现出高温和pH的敏感性,被EDTA、蛋白酶K解絮以及被甘露糖、半乳糖抑制的现象,其原因归结为转基因栅藻FSP-3-FLO1的絮凝性状是由于表达了外源酵母絮凝蛋白而引起的,絮凝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直接影响了其细胞絮凝的性状。 研究表明天然自絮凝斜生栅藻AS-6-1的絮凝活性物质是多糖,其中中性糖、酸性糖和氨基糖的质量分数比为16:9:1,单糖组成中较高的甘露糖含量和较大的分子量等结构特征均与其絮凝活性有关。该絮凝物质对淡水藻栅藻FSP-3和小球藻CMW-11具有良好的絮凝活性,添加浓度0.6mg/L时絮凝效率可达到88%,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本文建立的斜生栅藻的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为斜生栅藻的分子育种和利用其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等高值产品奠定了基础。絮凝微藻的构建和天然微藻的絮凝研究,为利用细胞絮凝采收微藻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Q94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莹莹;刘玉;姬妍茹;张正海;周广麒;刘宇峰;;紫苏DGAT1基因克隆及四尾栅藻表达载体构建[J];生物技术通报;2014年05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丹妮;固定化小球藻净化市政污水的初步研究[J];北方环境;2004年02期

2 唐颖;王长海;李克锦;黄笛;;杜氏盐藻无菌纯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高政权;孟春晓;;微藻与水环境修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4 王高歌,臧晓南,张宝红,张学成;螺旋藻对六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1年07期

5 耿德贵,王义琴,李文彬,孙勇如;GUS基因在杜氏盐藻细胞中的瞬间表达[J];高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6 唐霞;何丽媛;刘曈;杨道明;党志;卢桂宁;;斜生栅藻的无菌化培养及其在原油降解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7 胡筱敏,邓述波,牛力东,罗茜;一株芽孢杆菌所产絮凝剂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8 高树婷,张慧琴,杨礼荣,王秋玲;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测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9 王海英,郭祀远,郑必胜,李存芝;自养、异养和混养下小球藻的生长及生化成分(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吕玉民,谢华,牛向丽,姜国忠,薛乐勋;用基因枪法将bar基因导入杜氏盐藻及转基因藻株的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逸云;小球藻外源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其表达植酸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永华;隐甲藻高密度发酵培养和油脂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3 孙利芹;紫球藻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薇;产絮菌合成生物絮凝剂特性及絮凝成分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亚清;海洋微藻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润国;产氢扁藻的培养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3 徐锡莲;盐藻胞外多糖的分离与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李伟伟;深海适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 SM9913胞外多糖的絮凝和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兰英,赵桢,王晓涛,屈二军,陈建南;HSP70基因在人胃癌、食道癌及宫颈癌中高表达和癌变关系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4期

2 程烽;盛燕;施静艺;陈漪;徐潮;刘智;梁军;潘春明;朱忠勇;宋怀东;;重叠延伸PCR法构建UGRP1基因启动子的点突变表达载体[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1期

3 温居一;张积仁;李鹏;张军;王斌;;NADH对二乙基亚硝胺所致L02人肝细胞株p53基因突变和c-erbB2基因表达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5期

4 金艺凤;李铁臣;王莹;刘东华;孙珍贵;;ERCC1和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5期

5 王继英;武英;郭建凤;呼红梅;张印;;莱芜黑猪保种群促卵泡素β亚基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基因型变化情况[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6 陈静;胡晓辉;苗华荣;张建成;禹山林;;花生SRAP-PCR技术体系的优化[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7 陈长宝;朱树华;周杰;;改良CTAB法提取成熟肥城桃果实的总RNA[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8 葛宏华,肖亚中,姚建平;人心室肌球蛋白轻链1基因的克隆及其体外的表达与纯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侯新东;盛桂莲;张桦;腊萍;;质粒DNA提取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10 谢仁荣;;几种理化因子对一株野生丛粒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林;江昌俊;叶爱华;李叶云;余梅;邓威威;;茶树ATP硫化酶和硒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DEVELOPMENT OF BIODIESEL FROM INEDIBLE FEEDSTOCK THROUGH VARIOUS PRODUCTION PROCESSES.REVIEW[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徐波;张莉;李启云;王景会;姜媛媛;杨贞耐;;牛凝乳酶成熟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4 刘冬光;廖娟红;于清龙;陈颖钰;陈焕春;郭爱珍;;融合蛋白Rv3872/CFP-10/ESAT-6的制备及在牛结核诊断中的初步应用[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5 胡洪营;李鑫;杨佳;;基于微藻培养的污水再生处理与生物柴油生产耦合技术[A];2009全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海龙;田兆丰;董志;张晏如;张飞云;;多花黑麦草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广策;李冠武;陆雷;李振刚;曾呈奎;;海洋多管藻R-藻红蛋白作为肿瘤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闫云君;蔡勇;杨江科;;基于易错POR技术的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脂肪酶YZO2的定向进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李玫;廖宝文;;红树林湿地烷烃降解菌的分离筛选[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郭奕斌;陈路明;孟亚仙;王晶晶;杜传书;潘敬新;;一个广东四川家庭的IDS基因新突变[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荣燕;嗜热真菌糖苷酶的基因克隆、表达与分子改造[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殷慧群;猪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建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瑞梅;单链抗体介导狂犬病毒shRNA靶向制剂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宋翠平;H5N1禽流感和鹅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感染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文山;脂肪酶在酿酒酵母中的表面展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琴;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新工艺及其高值化技术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郭新军;拟黑多刺蚁肌细胞增强因子2与肌钙蛋白Ⅰ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发育中的表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生书晶;何首乌芪合酶基因(FmSTS)的克隆、鉴定及转化拟南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颜日明;聚球藻7942光自养本征生长动力学及其能量利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文振中;生物柴油制备的反应过程强化方法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梅;ETEC对断奶腹泻仔猪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俊红;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及基因工程的方法对柑橘采后生防菌34-9遗传改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树云;斑点叉尾鮰病毒ORF6和ORF1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汪艳杰;水稻polycomb基因家族甲基化状态初步检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伟;恶臭假单胞菌表面展示细菌漆酶及对染料的脱色性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黄辉;哈维弧菌表面抗原的克隆和真核表达[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段龙川;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沙门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龚瑞;粘附素ClfA和C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的免疫保护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源;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双组分调控系统ΔnarQ/narP突变株构建及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善文;蟾蜍灵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桂英;柳展基;徐平丽;赵学彬;单雷;;花生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5期

2 王长海;王逸云;;植酸酶基因在海水小球藻细胞内的表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3 王计平;史华平;李润植;;紫苏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合成代谢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4期

4 朱红霞;胡利宗;邓小莉;蔺芳;;三种豆科植物DGAT1基因家族的分子特征与进化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10期

5 胡文军;罗玮;李汉广;顾秋亚;余晓斌;;产油微藻筛选和鉴定及其产油性能的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年12期

6 牟朝丽;陈锦屏;;紫苏油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及理化性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华,赵健忠,柏林;海藻多糖的抗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1年01期

2 孙玉军,陈彦,王洵,李燕斐;蜜环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鲍康德,张小平,郑维发;海洋浮游硅藻胞外多糖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陈世杰,陈木,卢豪魁,陈炳能,谢开恩;鲍苗的饵料——底栖硅藻培养试验初报[J];动物学报;1977年01期

5 李斌,李涛,童雪梅,王东辉,赵进东,吴光耀;蓝藻光合基因psaC在酵母中的转化和表达[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叶晶菁,谭天伟;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分离选育及提取鉴定[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吴庆,蔡昭玲,丛威,马润宇;从微藻中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黄忠水,纪威,李淑艳,何义团,鄂卓茂;国外生物柴油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3年01期

9 林志彬;灵芝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及其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10 王方雨,张世萍;螺旋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强;陈明;夏蕊蕊;张玉臻;;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503的分离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伟;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负相互作用的几个例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治立;纤细角毛藻的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汪本凡;杜氏盐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伟伟;深海适冷菌Pseudoalteromonas sp. SM9913胞外多糖的絮凝和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宏英;汞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2 严国安,李益健,张忠新,胡玉波,王志坚;汞对固定化斜生栅藻净化污水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3期

3 生秀梅,熊丽,李小明,陈文明,唐红枫,王媛,刘涛;两种新型农药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Ktz.)的毒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年02期

4 卢雁,张顺意;藻类急性毒性实验阳性参比毒物的筛选[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2期

5 夏建荣,高坤山;CO_2浓度升高对斜生栅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年05期

6 林毅雄,付德贤;汉沽污水库生物净化效应——DDT、666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Turp)KuTZ]生长量、色素含量及吸收光谱的影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2年05期

7 秦洪伟;陈柳芳;鲁楠;秦伟超;袁星;;氧氟沙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J];环境化学;2011年04期

8 叶清泉;黎尚豪;;光照强度对于斜生栅藻Scenedsmus obliquus(Turp.)K tz.生长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1956年01期

9 聂湘平,蓝崇钰,林里,黄铭洪;多氯联苯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季祥;王金荣;丁潇;蔡禄;;一株斜生栅藻的筛选及生长条件的优化[J];水产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洪伟;陈柳芳;鲁楠;赵亚辉;袁星;;恩诺沙星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赵丽嘉;李慧敏;杜桂森;;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增殖的影响(英文)[A];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C];2011年

3 章典;李源;周扬;冉颖霞;张庭廷;;香根油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应成琦;陆建学;来琦芳;王慧;周凯;么宗利;;盐碱胁迫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曹小欢;黄茁;;斜生栅藻对汞和DBP协同作用的毒性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张敬键;吕雪娟;李爱芬;万凌琳;吴洪;尹顺吉;张成武;;微藻细胞油脂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秦山;刘国祥;胡征宇;;斜生栅藻细胞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与代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葛会林;刘树深;朱祥伟;;三聚氰胺的微板荧光藻毒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王志强;朱琳;;常用抗菌药对藻类的急性毒性效应[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然;冯流;王珊珊;王洁;;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构效关系及其比较[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锁莲;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邓平;三种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的化感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3 刘薇;部分典型有机污染物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吴晓辉;常见眼子菜科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5 贺立静;微藻产氢研究及2种绿藻氢酶基因的克隆[D];暨南大学;2007年

6 陈慧;三种典型手性污染物对绿藻和拟南芥的毒性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杨从发;木薯酒精废糟培养小球藻工艺及灵芝生物转化小球藻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9 曾辉;长江和三峡库区浮游植物季节变动及其与营养盐和水文条件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朱小山;几种人工纳米材料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柳芳;三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静静;重金属元素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婧;温度波动对斜生栅藻种群动态和诱发性群体形成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牛艳红;三种微藻比较代谢组学及脂含量提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江晶;萘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毒性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雷;重金属胁迫对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韩松芳;利用城市污水培养高脂肪微藻的光生物反应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胡晓娜;重金属与异丙甲草胺对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及手性选择性差异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9 王辉霞;富油斜生栅藻固定CO_2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文琴;不同碳源和光照周期对三种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27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3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