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抗感近等基因系后叶片超微结构变化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2-18 12:33

  本文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抗感近等基因系后叶片超微结构变化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大豆花叶病毒 近等基因系 超微结构


【摘要】:采用齐黄1号×南农1138-2组合构建的抗病和感病的近等基因系F10∶11群体,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10和20 d后,调查它们的发病情况,并运用透射电镜观察抗病与感病家系间2个时期叶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家系两个时期均没有可见的外部症状,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未受到明显破坏,但在接种20 d后,在叶肉细胞中发现了病毒粒子。感病家系接种10 d后出现花叶症状,接种20 d后叶片开始变黄;叶肉细胞中存在大量的病毒聚集体和风轮状内含体,叶绿体和线粒体受损明显,叶绿体片层结构扭曲肿胀,线粒体肿胀、内嵴模糊;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叶绿体和线粒体被膜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在病毒和叶绿体外膜处发现了异形增生物,而且后期增多;病毒周围存在大量的可能和病毒的移动或组装相关的空泡和小囊泡。研究结果表明抗感近等基因系在SMV侵染后外部症状和叶片内部超微结构受损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690;31371646)
【分类号】:S435.651
【正文快照】: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大豆病害,在世界各大豆产区都有分布。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育抗病品种。寄主与病原互作的组织病理学能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寄主、病原的互作提供特征性的组织学证据,同时对遗传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芬,陈燕芳,魏梅生,李明福,宋志刚;从进口美国大豆中检出大豆花叶病毒[J];植物检疫;2002年03期

2 陈炯,黎昊雁,尚佑芬,陈剑平;大豆花叶病毒黄淮5号株系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2年03期

3 刘春燕,陈庆山,辛大伟,邱红梅,单大鹏;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初期的抗病性表达序列标签分析[J];作物学报;2005年11期

4 战勇;智海剑;喻德跃;盖钧镒;;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5 白丽;李凯;陈应志;智海剑;盖钧镒;杨清华;杨华;李海朝;;部分国家和省(市)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年01期

6 孙浩华;薛峰;陈集双;;大豆花叶病毒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7年03期

7 杨华;李凯;杨清华;王大刚;刘宁;马莹;智海剑;;国内部分新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鉴定[J];华北农学报;2008年S2期

8 李文龙;王月明;侯春燕;张洁;张孟臣;王冬梅;;两个不同株系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细胞的超微病变比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蔡兴岛;;大豆花叶病毒及其抗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10 王大刚;智海剑;张磊;;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震;智海剑;;安徽等黄淮南部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及动态变化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王永志;苏颖;米丽娟;张伟;宋淑云;刘颖;张正坤;董英山;李启云;;大豆花叶病毒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中和活性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姚贵滨;李文龙;赵永山;郑文永;王冬梅;;嫁接技术在探讨大豆花叶病毒长距离运输机制方面的应用[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陈炯;郑红英;林林;赵明富;陈剑平;;与大豆花叶病毒相关的杭州半夏病毒鉴定及其分类[A];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凯;智海剑;盖钧镒;;大豆花叶病毒新株系的鉴定及其抗性遗传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陈炯;郑红英;林林;赵明富;陈剑平;;与大豆花叶病毒相关的杭州半夏病毒鉴定及其分类[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林林;史雨红;罗朝鹏;陈炯;陈剑平;;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编码的6K1蛋白与其他病毒编码蛋白的互作[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8 刘丽君;;大豆花叶病毒遗传的三体标记[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李文龙;吴思思;肖东强;刘刚;侯春燕;王冬梅;;大豆抗花叶病毒侵染过程中胼胝质沉积的分子调控机理[A];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文龙;赵永山;侯春燕;王冬梅;;胼胝质在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在胞间运输中的作用[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智海剑;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和抗扩展特性的鉴定、遗传和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李凯;中国南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杨清华;我国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分化、P3基因序列特征以及大豆对强毒株系抗病基因的标记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杨永庆;大豆花叶病毒重组型分离物的鉴定及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定位及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文龙;大豆抗花叶病毒侵染过程中胼胝质沉积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崔晓艳;马铃薯Y病毒属编码的膜相关蛋白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思思;不同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组合中胼胝质的荧光标记及其功能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李文龙;胼胝质在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中的作用[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潘贤;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扩增及病害调查[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4 马娜;大豆感染大豆花叶病毒后叶片超微结构变化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5 田震;安徽等黄淮南部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及动态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肖东强;NO在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互作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功能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月明;河北省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鉴定及感染后的细胞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宁;大豆花叶病毒毒株间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及HC-Pro基因的克隆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修强;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鉴定、抗源筛选及抗性遗传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0 李华伟;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4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04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