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注途径对荧光素酶基因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组织工程 干细胞 股骨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股骨注射 生物发光 红荧光蛋白 绿荧光蛋白 培养 尾静脉注射 荧光素酶 小鼠 体内分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出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多经静脉途径输注且归巢至骨髓的比例极低,而经股骨途径输注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输注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红荧光蛋白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生物发光法观察不同数量级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1×10~6,1×10~5,1×10~4)在体外孔板及游离股骨内的荧光成像情况,筛选出最佳浓度。分别经小鼠股骨和尾静脉途径输注最佳浓度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生物发光、病理切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法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体内荧光分布及细胞数量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1)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荧光强度:在体外,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强度与细胞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在体内,细胞输注后股骨组荧光细胞首先出现在股骨,后迅速扩散至肺,尾静脉组荧光细胞输注后迅速扩散至肺,24 h后两组荧光细胞均在脾脏、肝脏等处可见;(2)细胞分布和迁移情况:生物发光法能够实现细胞在小鼠体内分布和迁移的活体观察,细胞输注后5 min,在两组小鼠的肺脏处开始出现荧光,15 min后双肺荧光强度达到高峰,24 h后可扩散至肝、脾等组织。经股骨途径与尾静脉途径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证实,经骨髓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均不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骨髓。
[Abstract]:Background: most of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re infused via vein and the proportion of homing to bone marrow is very low.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erythrofluorescence gene modifi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modified by luciferase gene in vivo. Observ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modified by luciferase gene with different orders of magnitude by bioluminescence. 5 脳 10 ~ (6).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1 脳 10 ~ (6) and 1 脳 10 ~ (5) ~ (1 脳 10 ~ (4)) in external foramen plate and free femur. The best concentration was obtained. The best concentration of luciferase gene modifi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infused through femur and tail vein of mice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stained by bioluminescence and pathology. Flow cytometry and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of fluorescence distribution and cell numb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Fluorescent intensity of luciferase gene modifi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odified with luciferase gen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ell concentration. In vivo, the fluorescence cells of the femur group first appeared in the femur and then spread to the lung after the infusion of the cells, and the fluorescence cells of the tail vein group spread to the lung after 24 hours. Liver and other places can be seen; (2) Cel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in vivo observation of cel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in mice by bioluminescent method. Fluorescence began to appear in the lungs of the two groups at 5 min after cell infusion. After 15 mi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both lungs reached the peak at 24 h and then spread to the li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etween femur and caudal vein in m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ither medullary injection nor caudal vein injection could promote the homing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bone marrow.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输血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367) 南方医院2010年度高层次课题匹配经费(20100037) 南方医科大学“优青”计划基金(C1031694)~~
【分类号】:R329.2
【正文快照】: 0引言Introduction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能够分泌大量的免疫调节、抗炎、抗凋亡、促血管生成及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1-5],因此在骨髓移植相关的疾病中有广泛的用途,一方面在骨髓微环境中支持造血;另一方面,对移植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颖;张逢春;;荧光素酶的分类、结构与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逢春,罗速;发光杆菌荧光素酶的提取[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张逢春,杨蜜;生物荧光素酶的活性与固相化[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刘建武,孙成华,刘宁;荧光素酶及其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4年02期
5 耿德玉;原媛;郭华荣;;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2年21期
6 李建华;李春艳;靳天辉;王云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科研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08期
7 俎聪;李明;鲁晓东;王静雪;;鳆发光杆菌荧光素酶的提取、分离与纯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12期
8 王钊;;荧光素研制成功[J];生物科学信息;1989年01期
9 戎晶晶;陈之遥;周国华;;生物素化荧光素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固定化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年09期
10 朱术会;邹秉杰;武海萍;马寅姣;陈颖;周国华;;热稳定生物素化荧光素酶的制备及其在焦测序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许丰雯;徐丹;王明晓;陈启民;耿运琪;乔文涛;;以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定量检测原型泡沫病毒的指示细胞系的建立[A];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刘亚宁;刘成刚;赵新华;朱美财;陈涛;;利用生物发光测定PBP对荧光素酶复性的促进作用[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风云;余军平;张治平;崔宗强;王殿冰;危宏平;张先恩;;溶液增强Gaussia荧光素酶的BRET传感器检测蛋白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梁红茹;谭业平;顿灿;郭霄峰;;荧光素酶标记狂犬病毒rHEP-luc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10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朱晓宇;桑建利;;G1期cyclin和CDK对pold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静;叶平;刘永学;;亚油酸对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习文江;萤火虫提取物实现快速检验微生物[N];广东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饶林;特异性靶向IRES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核酸药物及影响IRES功能的因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张静;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对CART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3 姜轶群;利用海肾荧光素酶双分子互补技术研究Hsp90/Cdc37相互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4 龚凤英;细胞因子对垂体人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机理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5 高博;荧光素酶标记的HCV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6 赵荣兰;新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β亚型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杨俭;白介素-6对人肝脏药物代谢酶(HCE1、HCE2、CYP3A4)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8 赵理;多巴胺受体DRD1 mRNA 3' UTR在DRD1转录后水平表达调控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熠;MiR-106b在ATD致粒细胞缺乏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D];南华大学;2015年
2 温晓梨;调控DUSP1(MKP-1)基因表达的特异性RNA结合蛋白及microRNA的筛选[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于浩然;理性设计改造荧光素酶的热稳定性[D];天津大学;2014年
4 柴继田;基于猪CCR1和CCR5受体高通量细胞筛选模型的构建及其条件优化[D];扬州大学;2015年
5 刘艳杰;重组萤火虫荧光素酶及其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夏蕾;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荧光素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梅册霞;细菌荧光素酶体外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在水产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庆培;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快速评价消毒效果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9 李雪莹;用于活体成像技术的表达荧光素酶人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验证[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周鑫;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的构建及其活性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7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4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