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PEG介导玉米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瞬时基因转化体系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7 16:46

  本文关键词: 玉米 原生质体 amiRNA ZmMYC2-2 瞬时转化 出处:《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原生质体瞬时基因表达系统以其经济、简便、快捷和高效的独特优势,用于研究植物信号转导途径、筛选信号通路途径中的功能基因以及分析功能基因的特性,已经成为一种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分子机制的重要手段。植物原生质体具备与完整植株和组织类似的生理特性,如对植物激素、代谢物、外界环境、病原诱导的激发子的刺激能够做出相应的响应。结合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转基因的方法,原生质体表达系统的应用为各种功能基因的高通量筛选和系统特异性分析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拟南芥、烟草和番茄等双子叶植物的原生质体的应用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以PEG-Ca2+介导的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不管是在信号转导和启动子的研究,还是在功能基因和amiRNA(人工miRNA)的高通量筛选方面都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但是针对玉米和水稻这类单子叶植物的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玉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单子叶植物研究的经典模式植物。以电激介导的玉米原生质体瞬时转化体系在信号转导、启动子和光合作用中关键酶的研究中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尽管化学转染方法更易操作,但是以PEG-Ca2+介导的玉米原生质体的转化方法却很少被报道。由于玉米的转基因工程存在周期长,耗材多,工作量大,得到稳定转化的植株较困难等问题,这就使玉米在功能基因如转录因子,启动子的筛选和功能研究等方面非常困难。而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可以快捷,有效地筛选出植物中一些功能基因,并且分析它们的功能特性。因此,玉米原生质体瞬时基因转化技术对玉米功能基因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以玉米原生质体为材料,详细阐述了玉米原生质体的提取、转化和培养方法。我们选取玉米的一个基因ZmMYC2-2,采用PEG-Ca2+介导的化学转染方法,对ZmMYC2-2进行亚细胞定位,在转录水平和次生代谢物水平对这个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并且验证了玉米原生质体也可以筛选amiRNA。经研究和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1)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ZmMYC2-2只在细胞核中表达。所以推测ZmMYC2-2基因类似于拟南芥中的AtMYC2基因,可能在玉米的茉莉酸(JA)合成和信号转导中作为转录因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2)ZmMYC2-2基因的过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与茉莉酸合成有关的OPR7和OPR8基因都有显著上调,与丁布合成有关的Bx基因也都有显著上调,与抗虫有关的丁布类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与对照相比也都显著上调。这些结果与亚细胞定位结果的功能预测相吻合。(3)ZmMYC2-1和ZmMYC2-1的人工小RNA(amiRNA)过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两个ZmMYC2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说明我们所选择的amiRNA对各自的目的基因都有显著的沉默效果。以上结果都证明PEG介导的玉米原生质体表达系统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和实用的手段来对玉米中的功能基因筛选并进行功能特性研究。尤其为玉米在转录水平和次生代谢物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快捷、经济、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玉米的转基因工作提供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光华;徐本美;顾增辉;;PEG“引发”种子的效果[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5年03期

2 张焱;闭静秀;周卫斌;李岩;董爱华;孙娟;苏志国;;PEG沉淀结合层析分离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吴靖川,黄有达,张明伟,沈德恩,郭恒昌,赵业凤,沈梅芬,吴继琮,肖祥熊,喻昭全;放射免疫PEG法快速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3年04期

4 郭光沁;许智宏;卫志明;陈惠民;;用PEG法向小麦原生质体导入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株[J];科学通报;1993年13期

5 李庆,李辉,蔡孟深,李中军;新型糖苷合成法-三氯乙酸酯法在合成半乳糖基氨基甘露糖PEG缀合物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6 杨永青,江一民,黄湘影,陆钟灵,徐招根,叶家馥;放射免疫PEG分析法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和抗体的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3年03期

7 李庆,李辉,蔡孟深,李中军;PEG-乳糖苷及其二聚体的合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8 杨雅婷;雷传琴;王亚美;赵钰;游西龙;王伟;计巧灵;;PEG和干旱胁迫对3种纤维亚麻幼苗理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1期

9 丁群星,何庆芳,赛吉庆,孙允明,谢友菊,米景九;用于转化玉米的增效载体的鉴定及PEG介导的转化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02期

10 李庆,李辉,蔡孟深,李中军;乙酰氨基乳糖PEG苷的合成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惠民;张晓科;张燕春;付晓洁;;PEG诱导小麦幼苗株高和蛋白质差异的初步研究[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田勇;杜杭根;殷利春;何民;章国军;王承;郝必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吕冰;龚忠华;刘秀丽;陈刚;曹显祖;梁建生;;微管骨架在玉米根尖细胞适应PEG模拟干旱胁迫应答中的作用[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王翔;刘平;高云华;刘佳;刘宏;;含生物素化PEG长臂脂膜超声造影剂的制备与初步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婷;王凤山;王秀云;;蛋白质和多肽的PEG定点修饰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凤山;赵婷;袁勤生;;蛋白质和多肽的PEG定点修饰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7 陈世国;谢景;李育军;;PEG模拟干旱条件下苦瓜品种的芽期抗旱性鉴定与筛选[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席景会;王旭;周欣;殷建文;郝东云;;PEG分级沉淀法在拟南芥蛋白质双向电泳中的应用[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林琳;田华雨;陈学思;;PEG改性透明质酸增加基因载体体内稳定性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邱玉超;李国明;韦莉萍;;PEG/MMT血脂吸附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刘兴龙;成长与估值轮转 PEG修正加速[N];中国证券报;2010年

2 天弘永定价值成长基金经理 马志强;用PEG策略挖掘潜在牛股[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张伟霖;成长性估值新发现:A股PEG仍小于1[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苏培科;创业板别被PEG给忽悠了[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5 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 姜山;PEG不能成为新股高估值理由[N];证券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兴龙;PEG沟壑未平 估值修复或延续[N];中国证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静洁;胶原模拟多肽-PEG杂化水凝胶的构建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欧阳辉;改性PEG水凝胶—去细胞生物复合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孙建国;PEG水凝胶的金微图案化修饰及其表面细胞黏附行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梁军;聚乙二醇(PEG)作为绿色反应介质的若干有机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小曼;新型自组装阿霉素纳米前药PEG_(2k)-DOX的制备及其克服肿瘤耐药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韩小路;PEG介导的苹果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甄莉莉;稻草的PEG接枝共聚可塑性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4 蔡理全;适于肝细胞培养的PEG-肝素水凝胶的研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金花;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面接枝修饰及其对PEG结晶行为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旭东;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刘亭昆;我国创业板PEG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冰艳;用于鼻腔填塞PEG基水凝胶海绵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9 张龄丹;PEG介导玉米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瞬时基因转化体系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10 张晓媛;PE-b-PEG嵌段共聚物及PEG基水凝胶的受限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68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68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0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