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GmDGAT1A)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02 04:05

  本文关键词: 大豆 油脂合成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 基因表达 遗传转化 出处:《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大豆是我国及世界的重要油料作物,解析种子油脂合成积累分子机制和培育种子油脂及蛋白含量双高的新品种始终是大豆遗传改良的一个活跃领域。三酰甘油(triacyglycerol,TAG)是植物油脂的主要储存形式。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是TAG形成的最后一步反应的关键催化酶。有关大豆(Glycine max) DGAT酶基因的发育调控以及在种子油脂合成积累中的功能未见详尽的研究报道。本文应用基因表达分析和遗传转化等技术解析大豆DGAT酶基因(GmDGATIA)的生物学功能,这为全面理解大豆油脂合成积累机制及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知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表明,GmDGATIA在大豆根、茎、叶、花和幼嫩种子中均表达,其中在幼嫩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在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GmDGATIA基因持续表达,在种子发育第3阶段达到其表达峰值。(2)种子含油量的动态检测显示,油脂快速合成积累发生在种子发育第3阶段到第4阶段,其后缓慢增长。(3)比较种子发育过程中GmDGATIA表达和种子油脂积累的动态变化发现,GmDGATIA快速上升表达时期与种子油脂(TAG)含量急剧增加时期密切相关,预示着GmDGATIA基因在大豆种子油脂合成积累过程起重要作用。(4)成功构建GmDGATIA种子特异表达载体,为通过超表达途径获得突变体,解析GmDGATIA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必备的重组DNA元件。(5)以大豆品种“Jack”为转基因受体,利用优化的基于大豆体细胞胚发生的基因枪法导入目的基因,经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了GmDGATIA超表达的大豆体细胞胚及转基因株系。(6)对大豆GmDGATIA转化体的表型检测揭示,种子特异表达GmDGATIA的材料含油量比未转化的对照提高了1.8%,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未减少,种子萌发特性等表型发育正常。本文数据证明大豆GmDGATIA具有时空表达特征,且在大豆种子油脂合成积累中起重要作用。种子特异超表达GmDGAT1A促进油脂合成积累,对贮藏蛋白积累无负影响,可打破种子油脂与蛋白含量负连锁表型。
[Abstract]:Soybean is an important oil crop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eed oil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with high seed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have always been an active field of genetic improvement in soybean, triacyglycerol triacyglycerol. Tag is the main storage form of vegetable oil.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is a kind of diacylglycerol. Dat is the key catalytic enzyme in the last step of TAG formation. On Glycine max. The regulation of DGAT gene development and its function in seed oil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have not been report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soybean DGAT gene.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GmDGATIA. This provides a new knowledge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and regulatory network of soybean oil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shows. GmDGATIA was expressed in soybean roots, stems, leaves, flowers and young seeds, an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was found in young seeds. GmDGATIA gene was expressed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ybean seeds. Dynamic detection of oil content in seeds at the third stage of seed development showed that rapid oil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ccurred from the third to the fourth stage of seed development. The dynamic changes of GmDGATIA expression and seed oil accumulation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were compared. The period of rapid increase of GmDGATIA express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pid increase of seed oil content. It indicates that GmDGATIA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soybean seed oil.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GmDGATIA provides the necessary recombinant DNA element. 5) Soybean variety "Jack" is used as the transgenic receptor. The target gene was introduced by the optimized gunshot method based 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soybean. GmDGATIA overexpression somatic embryos and transgenic lines. 6) were obtained by screening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The phenotypic detection of soybean GmDGATIA transformants was revealed. The oil content of the seed specific GmDGATIA expression material increased 1.8% compared with the untransformed control, and the protein content was not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ed germination and other phenotypic development were normal. The data showed that soybean GmDGATIA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Seed specific overexpression of GmDGAT1A promoted oil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but had no negative effect on storage protein accumulation. It can break the negative phenotype of seed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宝芹;大豆根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09期

2 程云波;大豆根潜蝇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02年05期

3 刘鹏,吴建之,杨玉爱;钼、硼供给水平对大豆钼、硼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聂淑艳;李颖楠;;寒地大豆根潜蝇的发生与防治[J];种子世界;2005年07期

5 刘金波;许艳丽;李春杰;刁琢;;大豆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状况[J];大豆科学;2008年05期

6 董钻;刘晓;;《大豆》——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大豆专著[J];大豆科学;2009年06期

7 陈挀荣,李竹林;大豆对P~(32)的吸收和运转规律的初步探讨[J];土壤通报;1964年02期

8 ;大豆生理——第三讲 水与大豆的生长发育[J];植物杂志;1977年04期

9 杨荣秋;;进一步发挥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的优势[J];中国农垦;1982年02期

10 刘雅娴;;美国大豆生产最新动向[J];现代化农业;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中宝;杨振明;;大豆铝锰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任丽丽;杨武汉;高辉远;;盐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A];山东省植物生物学研究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桂荣;金九范;;大豆根潜蝇的寄生菌——一种拟青霉菌的应用试验[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4 王丹;王宁宁;;大豆氮高效基因的筛选、克隆与功能分析[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康文殊;王媛媛;朱晓峰;陈立杰;段玉玺;;大豆异三聚体G蛋白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立德;廖红;严小龙;;磷调节的大豆根毛性状的遗传变异[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伯军;傅昭娟;龚春风;潘建伟;朱睦元;;大豆根边缘细胞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范小威;沈宏;杨存义;严小龙;;大豆根系分泌物和根细胞壁对难溶性磷的活化[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静;严小龙;廖红;;不同供磷方式下大豆根形态构型特性及基因型差异[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金凤;张玉龙;董旭;丁福成;;硫素对大豆氮素代谢影响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晓东;大豆和豆油,,进口哪样更划算?[N];国际商报;2001年

2 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2013年东北地区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N];农民日报;2013年

3 ;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N];北大荒日报;2013年

4 ;追肥有技巧 大豆产量高[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5 农业部大豆专家组成员 国家支撑计划大豆首席专家 黑龙江省大豆首席专家 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胡国华;大豆生产抗春旱需解决的关键技术[N];北大荒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 全峰;华农教授让大豆更高产[N];广东科技报;2014年

7 沈国成 毕慧 刘文玫;产区豆苗渐稀 亟待政策扶持[N];粮油市场报;2012年

8 李翠英;适时追肥 防秋大豆落荚[N];农资导报;2013年

9 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2009年东北地区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N];农民日报;2009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为什么大豆根瘤少而小?[N];农资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金钢;大豆抗旱突变体耐旱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闫强;大豆与疫霉互作过程中Avr1b和GmSGT1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兰图;水杨酸和钙离子互作对缓解大豆铝毒害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王高峰;大豆孢囊线虫两个生理小种转录组比较及CLE2基因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宋时奎;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过表达AtWUSCHEL基因诱导大豆根再生植株的探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海燕;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7 刘宁;水杨酸对大豆耐铝性的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向达兵;钾对套作大豆的抗倒伏效应与提高产量的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9 董守坤;大豆吸收利用氮素规律及相关酶活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蒋慕东;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宇;大豆磷脂酶C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厚雪;氮磷钾对转基因抗旱大豆与杂草生存竞争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方传文;玉豆间作条件下大豆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孔令如;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大豆根际土壤固氮菌群的生态响应[D];南京大学;2014年

5 刘志涛;植物保健剂对大豆生长和产量以及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龚\~;不同大豆品种根系生长能力及时空分布特征[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7 林晓敏;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8 刘鹤;大豆抗胞囊线虫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春玲;48个大豆品种对3种根腐镰孢抗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10 高秀清;大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GmDGAT1A)的表达与功能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83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83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