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银屑病基因表达研究
本文选题:银屑病 切入点:转录组测序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is,P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鳞屑性红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活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增殖和分化异常。由于地理位置和种族的不同,各国公布的银屑病患病率略有不同,约为0.1%-11.4%,影响世界上一亿的人口,因此,银屑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银屑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普遍认为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免疫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相互作用而引起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为了更好地理解银屑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和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在不同人群中相继开展。通过GWAS研究,发现了70多个银屑病的易感位点,在一定程度上从遗传变异的结构基因组水平上解释了其发病机制。然而,GWAS发现的易感位点,大多位于非编码区,如何从功能上解释这些位点的调控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芯片为基础的基因表达谱研究能够分析某一状态下的细胞或组织的m RNA表达丰度,可以高通量地研究基因在转录组水平的表达量。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发现了在银屑病中存在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但由于其覆盖度较低,难以检测低丰度的基因表达。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转录组测序能够弥补表达谱芯片研究的不足,更大范围的准确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然而,国内外针对银屑病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银屑病基因表达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国汉族人群中银屑病的基因表达谱,鉴定出在银屑病皮损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从功能基因组水平揭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分子诊断、药物治疗、预防和新型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契机。目的:从转录组水平鉴定银屑病皮损、非皮损和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比较分析,搜寻银屑病皮损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阐述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平台对2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非皮损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的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研究,对测序结果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鉴定出不同样本中所有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从总体上了解三组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情况,对比皮损vs.正常皮肤、皮损vs.非皮损、非皮损vs.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差异,以表达变化倍数超过2倍(|log2FC|≥1)且校正后的P值(FDR0.05)为统计学显著性阈值,分析皮损和非皮损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皮损进行共同差异基因分析,在皮损中确定了区别非皮损和正常皮肤的差异基因,并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差异基因鉴别不同样本的能力以及所参与的生物学途径和通路。结果:对所有样本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发现,皮损、非皮损和正常对照三组样本具有不同的表达谱,非皮损和正常皮肤有部分重合,反应二者的基因表达谱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皮损样本显著偏离正常对照和非皮损,说明与银屑病非皮损和正常对照皮肤相比,皮损部位基因表达谱显著不同。比较银屑病患者皮损和正常个体发现1,160个差异表达基因,在皮损组织中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是473个和687个。比较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发现1,495个基因差异表达,同时比较皮损/(非皮损+对照),发现99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419个基因表达上调,578个基因表达下调。聚类分析发现,基于99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将皮损组与非皮损组显著区分,并且非皮损和正常皮肤样本聚为一类,进一步提示非皮损组织与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谱相近。比较非皮损与正常皮肤发现,绝大部分基因表达无差异,仅有33个基因表达异常,提示银屑病非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之间差异性较小,与上述结果一致,二者表达谱相似。生物学途径富集分析和通路分析发现,在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显著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和通路包括:对物理刺激(压力、创伤)、生物刺激(细菌、病毒)和其他刺激(化学、药物等)的反应,免疫反应和免疫系统进程,细胞分裂、分化和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调节等。下调的基因显著富集的生物学途径和通路为:组织器官的发育、细胞分化和发育,甘油三酯的运输和脂肪酸代谢等。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研究,我们发现银屑病皮损、非皮损和正常皮肤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为后续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参考。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发现了中国人群中存在的银屑病差异性表达基因,富集于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和通路,并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银屑病容易伴发的其他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免疫性疾病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58.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义,凌关莲,许楚宏;干扰素诱发银屑病性关节炎1例[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年01期
2 王国江;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内用药物治疗[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年03期
3 吴绍熙,郭宁如;银屑病治疗研究新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03期
4 王爽 ,郭春萍;银屑病你需要知道什么[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年09期
5 刘荣,张福仁,李中伟;银屑病性关节炎系统治疗的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年02期
6 Herron M.D.;Hinckley M.;Hoffman M.S. ;G.G. Krueger;潘敏;;肥胖与吸烟对银屑病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影响[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3期
7 王磊;王宝玺;;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6期
8 张广中;王萍;李若瑜;王莒生;;银屑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8年04期
9 鲁智勇;郑捷;;银屑病性关节炎诊断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2期
10 轩俊丽;吴威;孟双全;;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J];中医正骨;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陶冶;张石龙;刘佳;金红婷;童培建;;银屑病性关节炎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郭宁如;吴绍熙;;银屑病治疗研究新进展[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张建中;;美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11修订版)介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兰长贵;;银屑病治疗的循证医学[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虞伟衡;高克加;;银屑病性关节炎症状改善与皮疹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林熙然;;银屑病与细胞因子[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王丽萍;陈建;庄永泽;彭卫华;;4例银屑病合并肾损害的临床与病理[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鸣鹤;;银屑病性关节炎辨证论治浅议[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9 虞伟衡;张怡明;郑万方;高克加;;同位素药物Tc-99-亚甲基二磷酸钠动物试验和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虞伟衡;高克加;;核素药物~(99)Tc-MDP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核素显像暨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鲁洋;欧盟批准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等疾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白冰;英NICE公布银屑病治疗新原则[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崔露阳;欧盟批准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和早期RA[N];医药经济报;2005年
4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科教授 李娟 本报记者 王雪敏 曾令浩 整理;TNF——α拮抗剂:改善银屑病症状“有功”[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王彩娟;欧盟批准英利昔单抗用于蚀斑性银屑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记者 铁铮 通讯员 李鑫;基因表达研究攻克世界性难题[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7 常丽君;细胞内的分子聚集有利于基因表达[N];科技日报;2013年
8 胡轩逸;环境影响基因表达[N];光明日报;2014年
9 陆志城;时势造就英雄[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苏信;江苏省基因表达工程研究中心成立[N];医药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进法;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银屑病基因表达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2 王文俊;汉族人银屑病HLA区域精细定位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曹姣;CD100及其受体PlexinB2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桂欣钰;银屑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代谢综合征分析:一项大样本的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崔艳霞;甲银屑病流行状况的调查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6 杨桂兰;银屑病患者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7 孙良丹;中国汉族人银屑病易感位点的精细定位[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8 陶苏江;388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张永;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王再兴;六个新的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的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凤年;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覃璇;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穆开热姆·牙生;维吾尔医腐败血液质型银屑病与血象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丁一;银屑病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5 努尔比艳木·阿布都热合曼(Nurbiyam .Abdurahman);维吾尔医治疗咸味粘液质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6 要少茹;银屑病的生物治疗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史宝娜;大连地区352例银屑病的回顾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卫红;银屑病的生物治疗新进展[D];郑州大学;2005年
9 谭美乐;127例首次住院银屑病病例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廖苑津;银屑病合并症的回顾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7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59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