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桑树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00:17

  本文选题:桑树 切入点:茉莉酸 出处:《西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具有低浓度高效应的特点。植物激素具有广谱的生理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细胞分裂、向性生长、器官形成、开花、种子发育、衰老)和环境应答(如高温、盐碱、病虫害)中都发挥重要功能。茉莉酸是一种环戊酮类植物激素,最早从真菌的滤液中分离出来。茉莉酸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各个组织。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茉莉酸在植物防御植食性昆虫方面作用突出。目前,茉莉酸的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机制已在模式植物中被阐明。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除传统的栽桑养蚕外,桑树在生态、保健、医药方面的作用也十分突出。但在自然条件下,桑树的虫害非常严重,传统的喷洒农药不仅容易使害虫产生耐药性,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提高桑树抗虫害能力对桑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川桑(Morus notabilis)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参与桑树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采用家蚕咬食和机械损伤处理的川桑组培苗作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种处理方式下川桑体内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激素相关基因的动态变化,继而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茉莉酸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Mn NINJAl和Mn NINJAs的互作蛋白,最后通过转基因拟南芥对Mn NINJAl和Mn NINJAs进行功能研究。本研究所获研究结果如下:1、川桑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基因的鉴定和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我们在川桑基因组中共鉴定到74个参与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其中39个基因参与茉莉酸的生物合成,另外35个基因参与其信号转导。结构域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川桑中非常保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川桑中的表达具有组织偏好性。OPR是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川桑中有7个OPR基因,它们串联排布在3个scaffold上。系统发生分析表明在川桑中可能有两个OPR基因催化茉莉酸的生物合成,同时,还鉴定到一类之前未鉴定到的Group III分支的OPR蛋白,它们全部来自单子叶植物。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Mn OPR基因可以响应多种激素处理和环境胁迫。JAZ是茉莉酸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因子。在川桑中鉴定到6个Mn JAZ基因。同其它已报道植物物种相比,川桑JAZ基因数目最少,冗余度较低。对这6个Mn JAZ基因进行克隆,发现同拟南芥相比,川桑Mn JAZ基因结构非常保守。序列比对发现川桑中同样存在截短形式的Mn JAZ5。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Mn JAZ4以外,其它JAZ蛋白都含有保守的TIFY和Jas结构域,这两个结构域分别被一个保守的内含子隔开。定量PCR分析显示在川桑中6个Mn JAZ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在川桑基因组中,我们鉴定到拟南芥At NINJA的同源基因,但是该基因长度明显变短,其编码的蛋白质缺失了N端保守的EAR基序。基于此,我们通过设计简并引物的方法对川桑NINJA基因进行克隆,最终克隆到全长Mn NINJA,多序列比对表明该基因在植物中非常保守。同时,我们在川桑c DNA上也克隆到预测的Mn NINJ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川桑中Mn NINJA存在选择性剪切,我们将其产生的两种转录本形式分别命名为Mn NINJAl和Mn NINJAs。2、咬食和机械损伤处理下川桑的转录组分析我们采用家蚕咬食和机械损伤这两种处理方式,收集处理后1 h、8 h、16 h这三个时间点(分别代表早期、中期、晚期)的川桑组培苗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处理前后表达量变化大于1.5倍作为差异基因的筛选标准对转录组数据中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在8 h时间点,川桑体内差异基因的数目最多。热度图分析表明在处理后1 h和8 h时间点,咬食和机械损伤处理下川桑体内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相近,而在16 h时间点,表达模式差异较大。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1 h时间点,α-亚麻酸途径显著富集,而在8 h和16 h时间点,光合作用相关通路显著富集。对转录组数据中参与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Mn AOS1、Mn AOC1、Mn OPR6、Mn LOX2C、Mn OPCL1被强烈诱导,说明在处理的早期阶段川桑体内大量合成茉莉酸。茉莉酸信号转导通路中,Mn MYC2仅在1 h时间点显著上调,Mn JAZ1、Mn JAZ3、Mn JAZ4在各个时间点均强烈表达。咬食处理下Mn JAZs的表达水平检测表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可靠。我们对咬食和损伤处理下参与其它激素途径的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大量参与赤霉素、乙烯、水杨酸、脱落酸等激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被强烈诱导,其中,大部分参与赤霉素、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在处理后表达量出现下调。在转录组数据中我们没有鉴定到Mn NINJAl。通过家蚕咬食川桑幼苗叶片,选取0 h、0.5 h、1 h、2 h、4 h、8 h、12 h这7个时间点对Mn NINJAl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定量PCR结果显示Mn NINJAl的转录本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且在损伤部位与未损伤部位的表达模式相似。激素处理实验表明Mn NINJAl除响应茉莉酸甲酯以外,还可以响应水杨酸、赤霉素和乙烯的诱导。Western Blot分析表明Mn NINJAl在川桑的八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叶中表达量最高,并且转录本水平与蛋白水平趋势不一致,而Mn NINJAs在川桑各个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表达。3、Mn NINJAl和Mn NINJAs的功能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我们筛选了Mn NINJAl和Mn NINJAs的互作蛋白。采用酵母细胞融合进行筛选,我们最终筛选到与Mn NINJAl和Mn NINJAs互作的阳性克隆分别为6个(含8个基因)和3个(2个基因)。回复验证后,与Mn NINJAl互作的克隆中只有编号为14、52、99和100为阳性,其它均为自激活或假阳性,与Mn NINJAs互作的2个基因全部为阳性。由于在筛选过程中Mn JAZ4、Mn JAZ5与Mn NINJAl互作,Mn JAZ1、Mn JAZ3与Mn NINJAs互作,因此我们对6个Mn JAZ全部构建猎物载体,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6个Mn JAZ蛋白都能和Mn NINJAl发生互作,而Mn NINJAs与Mn JAZ4相互作用较弱,与剩余5个Mn JAZ蛋白均能互作。我们对编号为99和100的两个基因进行分析,他们分别编码类泛素结合酶(SUMO-conjugating enzyme,SCE1)SCE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 A ligase-like 5,OPCL1),我们将其命名为Mn SCE1和Mn OPCL1。OPCL参与茉莉酸的生物合成,在咬食和机械损伤处理下被强烈诱导。SCE1参与蛋白的类泛素化过程,在脱落酸响应、拟南芥幼苗发育、温度响应以及病毒侵染植物的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川桑Mn NINJAl和Mn NINJAs。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n NINJAl和Mn NINJAs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同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拟南芥在表型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我们随后选取茉莉酸响应基因At PDF1.2、At VSP2进行定量PCR检测。At VSP2在过表达Mn NINJAs的拟南芥株系中表达量显著下调,而At PDF1.2的表达不受影响。Mn NINJAl可以上调At PDF1.2的表达。对于At VSP2,Mn NINJA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上调其表达,超过阈值后则会抑制其表达。同时,Mn NINJAl和Mn NINJAs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也会影响其它激素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水杨酸响应基因At PR-1和和脱落酸响应基因At ERD10的表达均出现上调,生长素响应基因At IAA11和At ARF8的表达全部出现下调的趋势。拟南芥中过量表达Mn NINJAl和Mn NINJAs也显著影响了赤霉素响应基因At GASA1和At GASA6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川桑基因组中鉴定到74个参与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结构域分析、系统发生分析、多序列比对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川桑中这些基因与已报道植物物种相比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暗示在川桑中它们可能发挥类似的功能。咬食和机械损伤处理下的转录组分析表明这两种处理方式下差异基因在前期、中期表达模式相近,在后期表现出更大的差异。在1 h时间点,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基因被显著诱导,茉莉酸途径开启。其它激素途径基因的表达也在这两种处理方式下不同程度地被诱导。咬食、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和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Mn NINJAl除了参与茉莉酸信号途径外,还可以参与其它激素响应和生理过程。转基因实验表明异源表达川桑Mn NINJAl和Mn NINJAs对拟南芥中茉莉酸、水杨酸、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下游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8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良英,李h,罗宽;茉莉素及其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葛云侠;许建秋;刘延吉;李阳;史振声;;茉莉酸在植物衰老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3 李红利;孙振元;赵梁军;韩蕾;巨关升;;茉莉酸类物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6期

4 李浩戈;崔迪;;茉莉素生理作用及其信号传导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5 刘春;刘健晖;张志坚;;茉莉酸及其甲酯与植物抗虫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6 朱宏涛;李江;李元;张颖君;杨崇仁;;激素类农药茉莉酸及其甲酯的植物生物活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药;2013年08期

7 吴夏华;胡睦荫;蔡庭付;吴家森;尹瑞安;;茉莉酸及其甲脂的代谢与生理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8 韦英亮;范磊;崔建国;;茉莉酸类物质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9 王俊斌;王海凤;王海英;任健;张少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植物茉莉酸含量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9年04期

10 杨东歌;张晓东;;茉莉酸类化合物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华君;张风娟;任琴;金幼菊;;植物材料中茉莉酸的提取、纯化及其定量方法的研究[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白玉;刘虎威;;植物叶中茉莉酸含量的LC-Q-TOF-MS测定[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徐飞;雷建军;陈国菊;曹必好;;茉莉酸类物质生理生化作用及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清鹏;于涌鲲;赵福宽;万善霞;郝玉兰;;茉莉酸诱导钙离子动员的可能机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郭红卫;;乙烯和茉莉酸信号互作的调控机理[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吴福安;余茂德;程嘉翎;;植物诱导抗性的重要信号分子:茉莉酸类[A];中国蚕学会第五次全国桑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郭淑政;马宣宣;杨翠云;周世伟;刘素静;夏传海;;茉莉酸及其结构类似物对银杏次生代谢的调控[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韩晔华;周志贵;廖一平;白玉;刘虎威;;植物激素茉莉酸的手性分离及LC/Q-TOF-MS在线检测[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9 刘悦萍;黄卫东;;茉莉酸、脱落酸与胁迫信号转导[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10 刘新;张蜀秋;;伤胁迫对蚕豆叶片中茉莉酸分布的影响[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山;茉莉酸具有调控花蜜生产功效[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莹;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胶束电动色谱分离与高灵敏度荧光检测新方法[D];武汉大学;2014年

2 王青;桑树茉莉酸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3 闫健斌;茉莉素受体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任春梅;拟南芥Cullin1点突变影响茉莉素信号传导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顾民;茉莉素/类茉莉素小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和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领会;拟南芥茉莉素信号传导分子基础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7 闫会转;JAZ2和JAZ7调控茉莉酸介导的转录与代谢重编程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刘艳;机械伤害诱导豌豆幼苗防御性反应及其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贾承国;番茄中茉莉酸与其他激素信号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茉莉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2 黄颖;DWF4影响茉莉素信号及其内含子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戴园园;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中新的组分的鉴定和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张琨;拟南芥芸苔素影响茉莉素诱导花青素积累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吴劲松;小麦茉莉酸诱导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6 李成刚;籼稻遗传转化及茉莉素调控叶片衰老机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翟庆哲;茉莉酸信号途径的化学遗传学解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8 欧阳诗柳;水稻中茉莉素受体基因OsCOI1a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9 马文斌;茉莉酸与小麦抗白粉病关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丽娜;外源茉莉酸诱导的青杨抗性及其对舞毒蛾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4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724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