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飞蝗表皮几丁质有序排列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1 11:16

  本文选题:飞蝗 + 蜕皮 ; 参考:《山西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昆虫表皮覆盖整个虫体,对昆虫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几丁质是表皮的主要成分,其致密排列组装成精细的表皮结构。由于人类和高等动物体内不含几丁质,因此表皮可做为害虫防治的安全靶标。表皮几丁质的有序排列对维持表皮结构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表皮几丁质排列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将揭示表皮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害虫防治靶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为研究材料,分别对3类几丁质排列关键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探讨。研究内容如下:一、飞蝗几丁质脱乙酰基酶(CDAs)基因鉴定和分子特性从飞蝗转录组数据库搜索获得的CDAs序列进行全长验证、功能域分析并构建系统聚类树,获得4条CDAs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将其命名为LmCDA1、LmCDA2、LmCDA4和LmCDA5,其中LmCDA2和LmCDA5分别具有2个剪切子,分别为LmCDA2a和LmCDA2b及LmCDA5a和LmCDA5b。采用(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对其分子特性进行研究,对各组织部位CDAs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LmCDA1和LmCDA4在前肠表达量最高,在体壁和后肠次之。LmCDA2a和LmCDA2b在前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LmCDA5在前肠中表达量最高,体壁、后肠和脂肪体次之。对5龄不同天数体壁CDAs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LmCDAs均在第1和2天表达量最高,随着天数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蜕皮前表达量升高,暗示LmCDAs在飞蝗蜕皮前后发挥着重要作用。二、飞蝗几丁质脱乙酰基酶(CDA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对CDAs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注射CDAs的dsRNA(double-strand RNA)可以特异、高效的沉默靶标基因,且注射dsLmCDA1、dsLmCDA2和dsLmCDA2a后,飞蝗出现难以蜕去旧表皮并最终导致死亡的表型,而注射dsLmCDA2b、dsLmCDA4和dsLmCDA5的虫体可以成功蜕至下一龄期,未观察到可见的异常表型。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似,注射dsLmCDA1和dsLmCDA2后,飞蝗经历皮层溶离,新表皮合成加厚和旧表皮降解变薄的过程,无肉眼可见的表型。免疫组化结果表明,LmCDA2位于原表皮最上层,LmCDA1主要位于皮细胞层,此外在外表皮也有可见的荧光信号。壳聚糖染色结果表明,注射dsLmCDA1后,壳聚糖含量显著降低,表明几丁质脱乙酰度降低,而注射dsLmCDA2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壳聚糖含量不变,表明几丁质脱乙酰度未发生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注射dsLmCDA1后,仍旧可观察到几丁质片层结构,表皮变薄,而注射dsLmCDA2后,几丁质片层结构消失,表皮变厚。将LmCDA1和LmCDA2同时沉默后,几丁质片层结构消失,其表皮厚度介于分别将LmCDA1和LmCDA2沉默后的表皮厚度之间,表明LmCDA2在表皮几丁质排列中发挥重要功能,且LmCDA1和LmCDA2对表皮厚度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几丁质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注射dsLmCDA1后,表皮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而注射dsLmCDA2后,表皮几丁质含量未发生变化,将LmCDA1和LmCDA2同时沉默后,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LmCDA1和LmCDA2在功能上存在分化。三、飞蝗Knickkopf(Knk)基因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从飞蝗转录组数据库中搜索获得的LmKnk序列进行全长验证,获得LmKnk全长cDNA序列。功能域分析结果表明,LmKnk包含三个保守功能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LmKnk与其他昆虫的Knk家族聚为一支,将其命名为LmKnk。采用RT-qPCR对LmKnk进行分子特性研究,不同组织部位表达结果表明,LmKnk在前肠中表达最高,其次在体壁中表达较高。对LmKnk在5龄不同天数体壁中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LmKnk在五龄整个若虫期均有表达。预示LmKnk在5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RNAi技术将合成的靶基因特异性的dsLmKnk注射到飞蝗体内,检测dsLmKnk对LmKnk基因的沉默效率并对其表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dsLmKnk可以高效地沉默靶基因。且注射dsLmKnk后在若虫-若虫和若虫-成虫期飞蝗均出现蜕皮困难而死亡的表型。HE染色结果表明,注射dsLmKnk后,飞蝗依旧经历皮层溶离和旧表皮降解变薄,但与对照相比,新表皮显著变薄。采用几丁质染色实验对表皮中几丁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新表皮中几丁质含量显著下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注射dsLmKnk后表皮致密排列的几丁质片层结构消失,表皮变薄且孔道结构畸形。对表皮几丁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注射ds LmKnk后表皮几丁质含量降低。免疫组化结果表明LmKnk产生于皮细胞中,蜕皮时部分转移至新表皮中,表明其可能参与对新表皮的保护。四、飞蝗Retroactive(Rtv)基因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将飞蝗转录组数据库中已鉴定的LmRtv序列进行全长验证,获得LmRtv的全长cDNA序列。检测LmRtv在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天数体壁中的表达,结果表明LmRtv在前肠中表达量最高,且在5龄第1和2天表达量最高。注射dsLmRtv后,飞蝗出现蜕皮困难而致死的表型。HE染色结果表明,注射dsLmRtv后飞蝗依旧出现皮层溶离和旧表皮的降解,但新合成的新表皮量显著减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注射dsLmRtv后新表皮片层结构消失,孔道结构膨大而不规则,表皮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变薄。几丁质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注射dsLmRtv后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本文研究发现,注射dsLmCDA1、dsLmCDA2、dsLmKnk和dsLmRtv后,均可导致飞蝗蜕皮困难而死亡的表型,且表型相似,难以将其区分开来。因此,进一步借助显微和超微技术对其进行深入观察,结果表明飞蝗出现蜕皮困难致死的原因不同,LmCDA1定位于皮细胞和外表皮,主要参与几丁质脱乙酰过程,维持表皮中几丁质与壳聚糖含量的平衡。LmCDA2位于原表皮的最外层,主要负责几丁质片层结构的形成。LmKnk定位于新表皮中,负责新表皮几丁质的沉积和几丁质片层结构的维持。而目前LmRtv的定位尚不清楚,其功能主要是参与新表皮几丁质的沉积,同时负责几丁质片层结构的维持。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表皮几丁质排列关键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丰富了昆虫表皮几丁质结构研究内容,筛选获得LmCDA1、LmCDA2、LmKnk和LmRtv表皮几丁质结构有序排列关键基因,为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CDA1 and LmCDA4 ha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of CDA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CDA1 and LmCDA4 ha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anterior intestin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CDA1 and LmCDA4 ha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anterior intestin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CDA1 and LmCDA2 had no changes after injection of dsLmCDA1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CDA1 and LmCDA2 had no change after injection of dsLmCDA1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CDA1 and LmCDA2 had no change in the epidermal thicknes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Rtv showed that LmRtv ha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in the anterior intestin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injection of dsLmCDA1 , dsLmCDA2 , dsLmKnk and dsLmRtv , it was found that LmRtv ha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of chitin and chitosan .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君,曾中文,欧阳石文;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特性、基因表达调控及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4期

2 赵晓琴,李冠;几丁质酶研究进展[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陈少波,吴根福;几丁质酶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4年03期

4 关海宁;徐桂花;刁小琴;;微生物产几丁质酶的研究概况及其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08期

5 黄乾生;谢晓兰;陈清西;;几丁质酶的结构特征与功能[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6 李春霞;佟永薇;侯世洁;;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08期

7 陈崇顺,徐凤彩,李明启;21科41种(变种)植物叶片几丁质酶系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3年04期

8 陈三凤,李季伦;几丁质酶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J];微生物学通报;1993年03期

9 杨承勇,周世宁;几丁质酶的研究及应用前景[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杨承勇,周世宁,周毅频,林永成;海洋细菌11211的生长条件及其几丁质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崇顺;朱雪峰;郁志芳;;蔬菜植物几丁质酶最新研究评述[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2 周洪妹;郭庆港;李社增;鹿秀云;马平;;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基因克隆[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明艳;田玉敬;张洪斌;;昆虫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抑制剂筛选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蔡银杰;;几丁质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几丁质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5 林毅;方光伟;彭琨;;苏云金杆菌4H2菌株几丁质酶产生条件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王海东;宋小慧;何腾腾;胡忠;;海洋微生物新几丁质酶编码基因的探索[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郝之奎;蔡宇杰;廖祥儒;张峰;童超;;一株产几丁质酶细菌的筛选与鉴定[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文娟;李聪;王步云;;几丁质酶与苜蓿抗病性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申屠旭萍;俞晓平;;几丁质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钟万芳;郭慧芳;方继朝;;Serratia sp.几丁质酶基因的比较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林岳夫;海洋微生物几丁质酶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林岳夫 李文星;而今迈步从头越[N];中国海洋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荣荣;飞蝗表皮几丁质有序排列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2 郝之奎;Chitinolyticbacter meiyuanensis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几丁质酶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3 陆雪莹;低温胁迫下小胸鳖甲的转录组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几丁质酶的初步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4 陈静静;根肿菌胁迫下大白菜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5 张婕;嗜热真菌热稳定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分子改造[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沙莉;苏云金芽胞杆菌几丁质酶活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刘东;苏云金芽孢杆菌几丁质酶特性分析及其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确定[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艳君;角毛壳菌Chi58基因克隆与密码子优化及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郭润芳;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热稳定几丁质酶纯化及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10 范艳华;球孢白僵菌降解寄主体壁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的分子改良[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香;几丁质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姚祥春;气单胞菌产几丁质酶的工艺条件优化和应用初探[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丹;产几丁质酶渤海丝状真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筛选、鉴定及产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永娟;嗜线虫致病杆菌几丁质酶基因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顾东华;基于几丁质酶阻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孙琳琳;昆虫几丁质脱乙酰基酶BmCDA1和OfCDA1的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夏梦;亚洲玉米螟Ⅳ家族几丁质酶的克隆表达、性质表征及抑制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圆;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与酶学性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苏明慧;短短芽孢杆菌FM4B几丁质酶发酵、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瑞祥;海底沉积物中几丁质酶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82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782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