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家蚕BmNPV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定位

发布时间:2018-04-27 21:34

  本文选题:家蚕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参考:《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家蚕是鳞翅目模式昆虫,也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在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蚕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很多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家蚕病害的发生也给桑蚕业带来了极大困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家蚕病害造成的损失约为总产量的三成,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病毒病是蚕业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疾病,其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 NPV)引起的血液型脓病危害最大,约占蚕病损失的70%,该蚕病目前还停留在预防阶段。因此从生产和安全方面来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基因的寻找和抗性品种的组配都是一项重要工作。本课题采用耐Bm NPV蚕品种华康2号一代杂交种同蛾区交配形成的近交系抗性品系AN、抗Bm NPV蚕品种野三元N中的抗性亲本野BN、Bm NPV中等抗性蚕品种大造(p50)和易感性品系C108作为研究材料,首先对不同家蚕品种对Bm NPV抵抗力大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抗性主基因连锁分析群体和定位群体,通过遗传育种技术、SSR分子标记技术、HRM分析技术对抗性主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用抗性品系AN、p50与C108构建基因分离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HRM分析技术对Bm NPV抗性微效基因进行初步连锁分析。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家蚕AN品系Bm NPV抗性主基因的精细定位本研究根据抗性主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及家蚕对Bm NPV的耐受性,选择抗性品系AN作为母本(P1),感性品系C108作为父本(P2)及回交本,二者杂交组配F1群体;F1代雌性个体回交C108雄性个体组配BC1F,后代饲养至2龄起蚕后添食Bm NPV病毒多角体浓度为1×108/m L浸渍的桑叶,收集存活个体作为BC1F连锁分析群体;F1代雄性个体回交C108雌性个体组配BC1M,饲养至2龄起蚕后添食Bm NPV病毒多角体浓度为1×108/m L浸渍的桑叶,收集存活个体作为BC1M定位分析群体。以此类推,组配BC2F和BC2M群体。用P1、P2和F1为模板,筛选与抗性主基因连锁的多态性标记;用BC1F和BC2F群体对抗性主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确定其连锁群;用BC1M和BC2M群体对其进行定位分析。AN品系对Bm NPV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龄起蚕经口添食Bm NPV病毒多角体时,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2.154×109个/m L,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1.436×107个/头蚕。综合F1、BC1、BC2的经口接种Bm NPV病毒多角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可以认为,AN品系对Bm NPV具有高度抗性,,该性状受1个位于常染色体的显性主基因控制,性染色体对AN品系Bm NPV高抗性没有影响。通过SSR分子标记HRM分析技术进行连锁分析表明,家蚕AN品系Bm NPV抗性主基因位于家蚕第27连锁群。通过BC2M定位群体600余个体的基因组定位分析,绘制了遗传总距离为29.1c M的AN品系Bm NPV抗性主基因遗传连锁图,SSR标记s2800-9(nscaf2800:1311765~1311847)和SSR标记s2801-35(nscaf2800:117840~118038)位于该基因两侧,抗性主基因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2c M和2.9c M,由于两个标记间家蚕基因组序列存在一个gap,因此暂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精细定位。2、家蚕野BN品系Bm NPV抗性主基因的定位分析以Bm NPV抗性品种野BN作为父本(P1),感性品系C108作为母本(P2)及回交亲本,二者杂交组配F1群体;F1代雌性个体回交C108雄性个体构建BC1F群体,后代饲养至2龄起蚕后添食浓度为1×108/m L的Bm NPV病毒多角体悬液浸渍的桑叶,收集存活个体作为BC1F连锁分析群体;F1代雄性个体回交C108雌性个体构建BC1M群体,饲养至2龄起蚕后添食浓度为1×108/m L的Bm NPV病毒多角体悬液浸渍的桑叶,收集存活个体作为BC1M基因组定位群体。以此类推,组配BC2F和BC2M群体。野BN对Bm NPV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龄起蚕经口添食Bm NPV病毒多角体时,野BN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2.083×109个/m L,野BN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5×107个/头蚕。BC1F群体连锁分析结果表明,野BN品种在第27连锁群上存在着1个抗性主基因、其他连锁群上可能还存在抗性主基因。通过对4个蛾区BC2M定位分析群体、第27连锁群6个多态性标记的HRM分析结果表明,野BN品种除了在第27连锁群上存在着1个Bm NPV抗性主基因外,在27连锁群以外确实存在着1个能够耐受1×108/m L的Bm NPV病毒多角体悬液浸渍桑叶经口添毒的抗性主基因。3、抗性微效基因的连锁分析(1)抗性品系AN家蚕抗性品系AN对Bm NPV的抗性基因,除抗性主基因外还存在较多的抗性微效基因。选择抗性品系AN作为母本(P1),易感性品系C108作为父本(P2)和回交亲本,得到BC2F群体,饲养至2龄起蚕后添食浓度为1×107/m L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液浸渍桑叶,收集存活个体再对其进行第27连锁群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选择其中无AN品系来源第27连锁群(染色体)即无抗性主基因存在的蛾区,组配BC3F、BC4F群体作为构建抗性微效基因的连锁分析群体。连锁分析发现,第6连锁群上存在抗性微效基因。(2)抗性品系p50选择抗性品系p50作为母本(P1),易感性品系C108作为父本(P2)及回交本,二者杂交组配F1群体;F1代雌性个体回交C108雄性个体,后代饲养至2龄起蚕后添食浓度为1×107/m L的Bm NPV病毒多角体浸渍的桑叶,收集存活个体作为BC1F群体。连锁分析结果发现,抗性微效基因数量较多,广泛存在于家蚕的基因组中,有可能是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导致p50品种对Bm NPV具有较高的抵抗性。
[Abstract]:The main experimental contents an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istance gene of silkworm A strain Bm NPV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gene of Bm NPV resistance was 5.2c M and 2.9c M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gene of Bm NPV resistance was 5.2c M and 2.9c M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gene of Bm NPV resistance was 5.2c M and 2.9c M . The results of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t strain AN was used as female parent ( P1 ) , susceptible strain C108 as male parent ( P1 ) and susceptible strain C108 as male parent ( P2 ) and backcrossing parent .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朗,李容柏,李杨瑞;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英文)[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6期

2 陈昊;赵森;肖国樱;;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分离水稻抗性基因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3 谢培;邓其明;王世全;李双成;李平;;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洪孟民,蔡瑞珠,张景六,杨蕴刘,郑霏琴,陈剑民;细菌抗药质粒中抗性基因的转座作用[J];遗传学报;1979年03期

5 ;害虫的抗药性[J];山西果树;1983年04期

6 刘志武;鉴别抗性基因的新方法[J];作物杂志;1985年02期

7 邓其明;周鹏;林琳;王世全;李双成;李平;;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8 康美花;曹丰生;陈红萍;刘建华;杨水莲;杨素芬;裴冬莲;;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9 杨一龙;程治军;李伟;马建;马进;王久林;雷财林;;水稻稻瘟病部分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0年06期

10 刘鹏;魏毅东;陈由强;张建福;谢华安;;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归类分析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芝娟;陈红旗;潘学彪;马良勇;朱旭东;杨长登;;水稻抗病多基因的聚合及应用[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万康康;程文娟;董五辈;;玉米近缘种——大刍草的抗性基因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袁翠平;邱丽娟;;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容柏;杨朗;陈英之;韦素美;黄凤宽;陈乔;刘驰;黄大辉;马增凤;张月雄;;稻褐飞虱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及互作关系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5 孙琳琳;蒋继志;;生物信息学及其在作物抗性基因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刘体;胡重怡;郑少清;陈兴江;黄学林;;烟叶表面抗性基因T-phylloplanin cDNA的克隆和分析[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周彤;王磊;周益军;程兆榜;;粳稻品种镇稻88中条纹叶枯抗性基因的遗传研究[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曲凌云;李壹;朱鹏飞;;海水养殖区耐药菌抗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吴丽芳;Mei Ling Goh;Chellamma Sreekala;尹中朝;;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7的亚细胞定位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徐秀红;王元英;王洪刚;王绍美;张成省;;烟草野火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与辅助选择[A];中国烟草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徐书果;郑育8号:周麦丰产基因和百农抗性基因的完美结合[N];河南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胡杰;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定位和聚合效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冯俊彦;三个小麦品系条锈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晓峰;基于籼稻全基因组剖析抗性基因的结构及其分布特点[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凤楼;大麦成株叶锈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分子标记及遗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吕鹏;可食用资源家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基因的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定位及相关基因功能[D];江苏大学;2014年

7 李得孝;大豆花叶病(SMV)抗性基因鉴定、分子验证、基因聚合与表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谭明谱;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2(t)的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王春台;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2(t)和Xa24(t)的精细定位和物理图谱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10 郭素敏;蒺藜苜蓿抗蚜虫的遗传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彬;粳稻两系不育系7001S中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巢娟;辣椒根腐疫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超;新疆地区典型污染源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分布的研究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6年

4 陈宝玲;多抗番茄自交系抗性基因检测与杂交组合试验[D];广西大学;2016年

5 陈伟;沼液中DOM和重金属对磺胺二甲嘧啶光化学行为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6 武山山;家蚕BmNPV抗性基因的筛选与定位[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7 徐春燕;养殖底泥和农用土壤抗生素抗性组学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8 王凯;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去除技术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9 王蓉;双价复等位抗性基因导入培育广谱抗病水稻品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10 成卫孝;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行为特征[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12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812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