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16-11-18 21:53

  本文关键词: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工商大学》 2013年

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应对措施

裴晗  

【摘要】: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十三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决定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在全球经济发展日益一体化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史无前例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其中,外资投资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复杂。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稳健发展关系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切身利益。因此,研究外资投资在中国粮食产业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目前中国粮食产业中各方势力的发展现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其应对措施。首先阐述了跨国粮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与本土粮食企业的竞合态势。其次通过计量分析,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系数估计,最终的实证结果表明: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实存在的。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深入分析了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其作用机制,分别从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两个角度进行了着手。横向维度的控制战略主要包括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纵向维度的控制战略主要指全产业链控制战略,包括上游一体化战略、下游一体化战略、基于契约的纵向控制战略。并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说明。跨国粮商的横向跨国并购是指跨国粮商在粮食以及相关行业的并购行为,主要包括股权投资、产业并购等方面。战略联盟是若干个产业合作公司为了实现资源方面的相互共享、互相补充优势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活动。从纵向维度来看,跨国粮商通过生产资源控制或垄断、技术专利保护、强强合作、全球监控、政治游说等实现粮食产业上游一体化经营与控制;还通过抢占加工流通环节制高点、剩余价值先占、销售宣传等策略实施粮食产业下游控制,以进一步攫取产业纵向一体化整体利益,从而形成粮食终端产品的绝对控制能力和市场势力。另外,基于契约的粮食产业纵向一体化是由跨国粮商主导下,把若干个连续生产阶段,包括制造、加工、、物流、营销等阶段有机合成到到一个共同的具有垄断势力的粮商支配下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跨国粮食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或收购等方式,将单粮食企业内契约拓展为企业间契约,从而在粮食产业链上控制终端消费产品和服务,在粮食供应链上采取前向一体化契约,进而建立整条产业链竞争优势。因此,按照企业投入、产出的产业链方向,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维度来看,跨国粮商的战略都是为了谋求对我国粮食产业的一定控制,并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结合国内外粮食产业的政策与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两个主体出发,从政策、市场竞争力、品牌、法律、产业链上下游等角度提出了若干意见,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高明;;专家称转基因种子将导致数亿农民失业[J];北京农业;2010年08期

2 顾秀林;;绿色革命和转基因种子的另一面[J];博览群书;2009年04期

3 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6年03期

4 张小蒂;朱勤;;论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良性互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5 张小蒂;赵榄;;基于渠道控制的市场势力构建模式特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6 黄季焜,Scott Rozelle,解玉平,张敏;从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和市场整合看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年09期

7 姚今观,孙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粮食安全策略选择[J];河北学刊;2002年04期

8 匡勇,胡泽友;湖南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9 邓家琼;;跨国公司转基因种子技术垄断的产业风险——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冲击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黄文昊;刘祖云;;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丽;崔茂森;;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2 操满香;;农村土地流转关键在于明晰产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3 徐小怡;论企业集团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基于山东省、河北省等地方产业化的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4 曾靖;关于中国粮食品牌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5 蒋占峰;简析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增收绩效[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6 肖顺武;;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张新光;;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小农制评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张扬;张德强;;对我国粮食总量供给安全的战略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0期

9 毕红杰;;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与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10 毕艳峰;;论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戴刚;;农作物品种转基因应用及其PCR技术监测[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2 张能;武廷海;林文棋;;农村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圭武;;对人民公社低效率原因的分析与思考[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昌来;;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机制创新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5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6 贺雪峰;王习明;;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湖北J市调查 第九章:税费改革[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1年

7 贺雪峰;王习明;;附录:论消极行政——兼论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1年

8 姚成胜;;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研究现状及其趋势[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湃;凌雪冰;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研究背景、意义及趋势[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5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喻燕;中国企业海外耕地投资战略风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逸;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效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毕延伟;区域耕地资源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燕南;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结构优化与创新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海强;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宋增芬;山东省农户借贷参与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尹雪洁;基于价值链的作业预算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丹;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秦亚;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目标下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钟雪莲;欠发达主销区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艳艳;;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的历程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2 潘建红;刘加顺;;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与伦理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凡妹;;“转基因之战”的权力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晏维龙;生产商主导 还是流通商主导——关于流通渠道控制的产业组织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5 刘志彪,石奇;竞争、垄断和市场势力[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6 鲁晓东;理性看待粮价上涨[J];调研世界;2003年11期

7 刘助仁;可资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J];调研世界;2004年05期

8 肖显静;陆群峰;;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合理性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1期

9 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10 冯丽,李海舰;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黄胜利;[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丹;刘思强;黄向晖;;我国粮食产业营销策略探讨[J];当代经济;2010年21期

2 丁声俊;转折中的粮食发展要有新思路[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1年01期

3 邓大才;粮食产业独立性的约束条件和发展趋势[J];四川财政;2000年02期

4 郑励志;面对“直补”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5 梅世华;从“一号文件”解读粮食产业发展之路[J];粮食问题研究;2004年01期

6 高明;发展粮食依托型产业 振兴黑龙江省农村经济[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03期

7 袁平安;;新阶段的粮食产业呼唤新的发展战略[J];粮食问题研究;2006年03期

8 汪朝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粮食经济学[J];经营管理者;2010年19期

9 丁声俊;“入世”对我国粮食产业严峻挑战与应对策略[J];粮食与油脂;2002年01期

10 ;关于实现我省“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的十条建议[J];陕西政报;2004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侠;;推动粮食产业高端发展的思考[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侯清海;;把握世界经济主导权必须做大做强粮食产业[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3 丁声俊;李光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粮食产业的任务[A];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丁声俊;;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粮食长盛不衰之道[A];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克云;罗湘洪;;对湘潭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丁声俊;朱立志;;中国粮食产业竞争力与WTO[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丁声俊;;忆往昔沧桑巨变 看未来任重道远[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泽人;;中国粮食供应链物流及信息化[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中滨;;关于推进红兴隆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建设的思考[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生 贺刚;[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陈忠伍 赵家福 刘智坤 谢谋程 姜卫平;[N];南京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洪浩 通讯员 杨长清 王文明;[N];恩施日报;2009年

4 记者 胡增民 特约记者 李德;[N];粮油市场报;2009年

5 新华期货 杜健健;[N];期货日报;2008年

6 记者朱建军 通讯员张平;[N];中国食品报;2010年

7 记者 徐京跃;[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丁晓云 记者徐文君;[N];吉林农村报;2011年

9 ;[N];粮油市场报;2009年

10 丁声俊;[N];粮油市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义坤;中国粮食产业政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松林;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3 马静;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投资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叶慧;贸易自由化下粮食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放;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协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侯明利;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陈楠;粮农生产经营组织化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8 陶昌盛;中国粮食定价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钟金传;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肖琴;粮食补贴政策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华;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毅;长沙地区粮食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关鹤婷;西部地区财政支持粮食产业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尤战杰;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5 裴晗;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控制战略及应对措施[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6 唐玉媛;入世后广西粮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段钒;农业“走出去”与中国粮食安全[D];浙江大学;2011年

8 宋晓枫;粮食企业发展模式分析:ADM与中粮的比较[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龚志桂;湖南省农垦系统粮食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苏鹏;WTO框架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法理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81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