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性骨折 ; 参考:《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年07期
【摘要】:骨质疏松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的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即可发生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正在悄悄地、迅猛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骨密度仍是临床预测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引发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复杂的遗传学体系并未完全清楚,还有待于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索。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近年来研究某个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少有系统阐述其关系的文章,故对此予以综述。以探讨这些基因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方向。
[Abstract]:Osteoporosis occurs as a result of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most serious consequence of osteoporosis is osteoporotic fracture (brittle fracture), which i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bone strength, and fracture can occur in the case of minor trauma,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rate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of the elderly.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osteoporosis fracture i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and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Bone mineral density is still the gold standard for predicting the risk of osteoporosis f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t present,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osteoporosis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 but the complex genetic system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and needs more in-depth and extensive explor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 polymorphism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are few artic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 polymorphism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gen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genetic research of osteoporosis fractur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骨科;南充佳美体检医院检验科;
【分类号】:R580;R6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苗;张晨;马骏;班文瑞;周琦;;CNR2基因多态性与汉族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关联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年08期
2 刘文宣;张宇宸;刘文聪;高霞;李涛;张晓琳;;CTR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5年02期
3 郭志英;栗平;梁开愈;;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蒙古族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10期
4 李富林;黄宇;尹东;;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 Bsm I Apa I Taq I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年09期
5 吴昌新;吴国志;王晖;陈文生;;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黎族老年骨质疏松的易感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18期
6 宗强;李立军;姜竹岩;时宇博;倪东馗;;Ⅰ型胶原α1 Sp1多态性与骨密度和骨折关联性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33期
7 陆莹;吴洁;宁魏青;;绝经后妇女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骨质疏松易感性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5年04期
8 汪曾荣;;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发病中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年龄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07期
9 李冬华;吴洁;;绝经妇女MTHF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年11期
10 杨国安;吴涤;张伟;孙洪英;;COL4A2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2年2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连城;李文;陈伟;王焕珍;高洁;柴艺汇;秦忠;陈云志;;人参与维生素D轴的潜在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年08期
2 柳云霞;张娟娟;刘晓影;孙岩;;转录因子SP1调控小鼠前成骨细胞中MEPE基因表达的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年07期
3 张奎;刘洋;马煜;王文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年07期
4 高恒;苏健;李大刚;;密固达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13期
5 翁玉蓉;朱燕飞;;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6、骨钙素N端中分子、骨碱性磷酸酶、雌二醇及IGF-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7年12期
6 尚霄东;王陶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检测骨密度对评估新发骨折的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年03期
7 韩伟;;老年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胰岛素干预后骨密度变化情况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年11期
8 陈高燕;;阿仑膦酸钠与补肾壮骨口服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07期
9 马锋;马敬祖;巩凡;高俊;吕金悍;;宁夏枸杞叶对去势模型大鼠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15期
10 李得春;杨国安;吴涤;;COL4A1基因SNPrs3783107多态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圆圆;陈文玮;张宏秀;;OPG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发病风险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09期
2 郭纪涛;谭雄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骨质疏松症骨组织及胃肠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01期
3 徐江波;高云;殷剑;徐万龙;赵喜滨;王浩;袁宏;;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对比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年05期
4 李得春;杨国安;吴涤;;COL4A1基因多态性与230例健康男性体检人群骨密度关系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年11期
5 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杨阳;朱少文;马宝意;冯睿;;东亚人群LRP5基因A1330V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年11期
6 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杨阳;朱少文;马宝意;冯睿;贾浩波;;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Ao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年02期
7 李文举;田征;宋兴华;郭海;;甲状旁腺素与二磷酸盐治疗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Meta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年04期
8 王鹏;贾彦彬;周立社;;包头市汉族绝经后妇女VDR基因Tru9 I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李昕;田京;;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年03期
10 段鹏;何进卫;傅文贞;张增;郑慧;徐佳;胡云秋;刘玉娟;胡伟伟;章振林;;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市汉族女性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的关系[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实验研究获突破[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年11期
2 郑昱新,石印玉,张戈;老年人摔倒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3 唐海;骨质疏松性骨折——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4 许良智;庄静;乔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7期
5 屈波;潘显明;权毅;邓少林;范凌;;成都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年10期
6 罗德军;周旭;董锡亮;赵宏斌;;跌倒致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3期
7 杨惠林;王根林;;前言——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10年05期
8 杨惠林;;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9 何斌;张苇;陆宁;王玉环;;社区老年女性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年01期
10 黄海英;;老年人近肱骨处骨质疏松性骨折增长的人数及发病率[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泉森;;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与治疗难点[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江新;刘曦明;;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林拓;吴建能;张巧云;;~(89)锶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应用[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王昌兴;陈龙;吴建民;林向叶;沈建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志芳;郑丽丽;韩超;吴文迅;;2011年河南地区部分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徐三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策略[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7 严世贵;;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处理[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8 杨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固定原则[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何健能;王昌兴;沈建国;姜滔;董黎强;尹航;刘琦;;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国庆;郑伟涛;胡声宇;王松;;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实验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晓榕;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加紧制定[N];健康报;2008年
2 胡德荣;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魏开敏;防范骨质疏松性骨折[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衣晓峰;什么引发北方寒冷地域骨质疏松性骨折[N];健康报;2009年
5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 王以朋;骨质疏松性骨折需标本兼治[N];健康报;2011年
6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 戴\戎;骨质疏松性骨折新对策[N];健康报;2007年
7 轩和 林乾;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7种预示因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殷浩 端木 群力;骨质疏松性骨折de判断与家庭救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李晓林;老年骨折和青壮年骨折的治疗是一样的[N];家庭医生报;2009年
10 小正;仅凭T值阈值不足以评估骨折危险[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岚姝;FRAX(?)对北京地区绝经期非骨质疏松症妇女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董超;HIF1α在多孔支架血管化的作用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刘宇鹏;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贾觉睿智;2型糖尿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及机制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邓忠良;低能脉冲超声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6 庄洪;骨康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Ⅰ、Ⅱ型胶原及CTGF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松;纳米骨植入结合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王琳;FRAX、BMD与昆明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温思远;脉冲电磁场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王振军;PVP及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对比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6年
5 王福斌;β-CTx、P1NP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6 王宗强;长春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素香;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综合干预效果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8 聂玮;雷奈酸锶对大鼠胫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张文均;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与脊柱形态特征和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10 黄海明;粗聚焦高能震波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37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83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