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增李斯特菌Hly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本文选题:单增李斯特菌 + LLO蛋白 ; 参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获得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isteriolysiono,LLO)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根据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蛋白的基因Hly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Hly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并转化于大肠杆菌BL21中,在诱导剂IPTG的作用下重组LLO蛋白成功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69.3 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LLO蛋白。将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兔抗LLO抗体。Western-blot检测到一条约69.3 ku的特异性条带,表明该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表达,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LLO蛋白的检测。
[Abstract]:To obta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hemolysin low) protein and its polyclonal antibody. According to the Hly sequence of the hemolysin protei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 pair of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the Hly gene was amplified, 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 and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BL21. The recombinant LLO protein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by the inducer IPTG. SDS-PAGE showed that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about 69.3ku. and the LLO protein was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purified and immunized to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a specific band of 69.3 ku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body had strong specificity. The hemolysin gene Hly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polyclonal antibody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LLO protein.
【作者单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2096)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536)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
【分类号】:R3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凤伶;申志新;申玉学;韩艳青;王英豪;张淑红;关文英;;河北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的建立及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立超;王东健;刘长勇;罗瑞峰;王国红;;新疆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年07期
2 郭玉梅;秦丽云;剧慧栋;王苋;刘琳;;熟肉及速冻米面食品中变形杆菌污染状况及耐药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年01期
3 王乐;姚楠;陈果;周良君;;2013年绵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6年02期
4 钟艳;胡卓;方英;刘育兰;;2014年株洲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年12期
5 王建昌;王金凤;段永生;李静;陈志敏;陈瑞春;;基于内参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科学;2015年20期
6 狄慧玲;闫鹤;石磊;;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结构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8期
7 韦丽娟;韦显东;杨微;;2011—2012年宜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年13期
8 周春景;薛慧丽;侯小娜;;2011-2012年金州新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年05期
9 周哠;;全国肉类及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况[J];热带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10 李雪;文涛;马景宏;孙葳;;辽宁省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秀梅;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2 王茂起,冉陆,王竹天,李志刚,姚景惠,付萍,杨宝兰,徐进,李迎惠;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J];卫生研究;2004年01期
3 冉陆;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动态[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2期
2 熊国华;于莉;曹际娟;曹远银;王静;;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2期
3 侯敏;翟珏明;廖斌;文静波;;从袋装生鲜食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1期
4 薛超波;戴意飞;王萍亚;孙瑛;;舟山市6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监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5 李秀娟;徐保红;高伟利;李波;宋红梅;张仁伟;;单增李斯特菌鉴定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6 冯晓慧;王庆国;王仁欢;陈庆敏;苏亚东;朱瑞良;朱立贤;罗欣;;牛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热失活模型[J];微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7 ;4b型单增李斯特菌更易引发疾病[J];中国乳业;2011年04期
8 张春琳;张家国;;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9 张加林;杨林娴;;单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状况及检测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8期
10 付瑞燕;周阳;祝长青;;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5 陈健舜;方维焕;;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郑华英;江元山;吕均;熊燕;龙一兵;曾莹春;;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多重PCR鉴定分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斯国静;俞骅;刘涛;胡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现状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张笑言;彭媛;白家磊;刘原媛;宁保安;高志贤;;基于3-巯基丙酸修饰金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3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出问题,质检交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夏文俊;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吕壮;日本输华食品频现安全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高亚兰;小心:进口日本食品频现质量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6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万松华;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解新方;单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云霞;纳米磁珠对单增李斯特菌低场磁共振检测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27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2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