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蛛毒基因转化蜡蚧菌及其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8-05-27 14:31

  本文选题:蛛毒基因 + 蜡蚧菌 ; 参考:《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蜡蚧菌是重要的虫生真菌,可寄生温室粉虱、多种蚜虫、蓟马等多种害虫,在无公害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防治温室蔬菜害虫,表现出优良的的防治效果,但其防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存在一些弱点,突出表现为杀虫速度较慢,在害虫数量发生较大时,很难迅速压低虫口数量。本研究选择将特异性杀虫的外源的蜘蛛毒素基因导入蜡蚧菌,构建工程菌株,改良蜡蚧菌的毒力,并对其改良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吸式害虫优势寄生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对从感病的粉虱上分离得到的座壳孢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比实验室以保存的蜡蚧菌CA-1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刺吸式害虫对寄主的选择,最终确定以蜡蚧菌为供试材料进行毒力改良。2.外源蜘蛛毒素基因的选择及其人工合成:通过文献调研,在GenBank中对昆虫相关毒素基因信息进行大量比较,遴选出对昆虫有特异作用的澳大利亚漏斗网蜘蛛的毒素基因ω-ACTX-Ar1a。利用分子技术人工合成该基因的编码区(委托专业公司合成),将其连接至载体pUC57质粒中并转化大肠杆菌,利用PCR技术和抗性标记筛选阳性克隆子,提取重组质粒,以其为模板PCR扩增得到大量的毒素基因片段。3.构建了毒素基因的ω-ACTX-Ar1a表达载体:以pBHt2质粒为模板克隆真菌的启动子PtrpC,以pAN7-1质粒为模板,克隆真菌的启动子PgdpA和终止子TtrpC。利用重叠和降落PCR将目的基因和不同的启动子和终止子连接,构建了两个重组片段“PtrpC-ω-ACTX-Ar1a”和“PgdpA-ω-ACTX-Ar1a-TtrpC”。通过对重组片段和载体pBHt2质粒的序列和酶切位点的分析,以KpnI和HindIII为限制性内切酶,在T4 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重组片段与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pBHt2质粒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的表达载体Pω和PωT。4.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蜡蚧菌:制备农杆菌AGL-1的感受态,将重组质粒Pω和PωT载体导入农杆菌中,利用含有重组质粒的转化后的农杆菌与蜡蚧菌CA-14共培养,在乙酰丁香酮的诱导下,使目的基因随机插入蜡蚧菌中。在潮霉素B抗性的筛选下,随机挑选100株不同的转化子进行抗性筛选验证和遗传稳定性分析。提取不同转化子的DNA,以DNA为模板进行PCR检测目的基因,结果显示,66株转化子含有目的基因,转化效率为66%。对这些转化子在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在不含潮霉素B抗性的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5代,发现转化子均能正常生长。再以这些能正常生长的转化子进行RT-PCR转录表达分析,发现20株转化子在RNA水平上成功表达。对成功表达的20株转化子目的基因的拷贝数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选择单拷贝基因NIF3为内参基因,得到单拷贝的转化子有8株,多拷贝转化子5株。5.将得到的重组菌株进行毒力测定及其效果评价:以无翅的菜缢管蚜为供试昆虫,以无菌水(含0.1%的吐温80),对转基因菌株和原始的蜡蚧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菌株的毒力效果不一,对蚜虫的致死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其中毒力效果最好的Pω-40和PωT-2的LT50分别为4.615 d和4.517 d,相较于原始菌株的6.824 d缩短了分别缩短了2.209 d和2.307 d。表明导入的外源毒素基因提高了蜡蚧菌的毒力,缩短了害虫致死的时间。
[Abstract]: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sect - related toxin genes by using molecular techniques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sect - related toxin genes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molecular technology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are cloned into the vector pBHt2 an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are cloned .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are ligated to pBHt2 plasmid digested with restriction enzymes . The results of RT - PCR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expression of NIF3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rulence of the transgenic strain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strai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rulence of the transgenic strain was 4.615 d and 4.517 d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7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孝达;;介绍防治枣龟蜡蚧的特效药——蜡蚧灵[J];陕西林业科技;1991年02期

2 卢义修,刘献盼,高殿银,郭友庆,王兴录,边新伦,胡富香;蜡蚧灵防治枣龟甲蜡蚧试验[J];河北果树;1997年02期

3 刘春来,王克勤,李新民,刘新润,闫明宇,周英伟;蜡蚧轮枝菌素对5种蚜虫毒杀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2期

4 武运霞;葡萄蜡蚧的防治[J];河北果树;2003年06期

5 李锋,殷华,蒋继宏,张冬;蜡蚧轮枝菌毒素的抑菌与杀虫活性[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6 殷华,李锋,蒋继宏;蜡蚧轮枝菌液体发酵的代谢动力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周晓榕;高翔;王建国;王新乐;;营养和农药对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植物保护;2006年05期

8 徐士波;岳杰;鞠文鹏;常影;高飞;;白蜡蚧的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9年01期

9 田华;赵宏霞;王莉;;环境条件对蜡蚧轮枝菌生长的影响及发酵培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10 高英;薛皎亮;熊琦;毛立新;谢映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蜡蚧霉代谢产物[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扈新萍;万方浩;;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新进展[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阎峻;;生理生化方法在蜡蚧轮枝菌及一些相关菌聚类分析上的应用[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3 邱君志;黄天培;潘黎;关雄;;蜡蚧轮枝菌种内遗传差异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5 李国霞;高希武;刘青春;严毓骅;;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及其代谢产物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6 谢明;扈新萍;万方浩;;国外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明;吴畅;邱卫亮;万方浩;;若干杀虫剂与除草剂对蜡蚧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李加智;张春霞;李国华;;寄生于橡副珠蜡蚧上的川上座壳孢[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10 邓春生;吴正铠;叶正楚;;蜡蚧轮枝孢原生质体的形成、再生、诱变及其突变株对蚜虫的毒力测定[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张盼;把握关键时期防治白蜡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勇文;萝卜蚜取食诱导拟南芥挥发性物质对蜡蚧轮枝菌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2 王联德;蜡蚧轮枝菌毒素及其对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蛛毒基因转化蜡蚧菌及其效果评价[D];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

2 田慧霞;2种几丁质酶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蜡蚧菌的转化[D];西南大学;2015年

3 张莹玲;蜡蚧霉的固体发酵动力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方大琳;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张晓林;外源表皮降解蛋白酶基因(Cdep1)转化蜡蚧菌及其酶活性增强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戈婉儿;热激蛋白对蜡蚧轮枝菌抗高温胁迫的功能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7 姜荣良;蜡蚧轮枝菌抗逆菌株的筛选及杀虫活性的测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周洁;蜡蚧轮枝菌的土壤宿存动态及其基本碳氮营养需求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俞云峰;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翟晓曼;蜡蚧轮枝菌毒力改良及其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942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42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6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