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玛氏骨条藻转录组的细胞死亡相关功能基因解析
本文选题:玛氏骨条藻 + 转录组分析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本研究以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转录组信息为基础,发现玛氏骨条藻中存在26个与细胞死亡相关的酶以及37个编码这些酶的基因。这些编码基因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和大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oceanica)的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这些样品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基因分析,获得了不同生长时期时与细胞死亡过程有关的编码基因的差异表达数据。结果发现,在稳定期和衰亡期,与抗氧化胁迫作用相关的关键酶(如过氧化物酶5、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RNA的加工与降解过程有关的功能基因(如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5’~3’核糖核酸外切酶2)以及细胞死亡特异蛋白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指数期。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基因转录组水平差异表达结果,为蛋白水平研究提供一种可能性变化趋势和潜在数据依据,同时为以后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及研究方向。本研究也为进一步探讨硅藻的细胞死亡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理解赤潮的消亡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nscriptional information of Skeletonema marinoi, 26 enzymes associated with cell death and 37 genes encoding these enzymes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The sequence alignment results of these coding genes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homologous genes of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and Thalassiosira oceanica).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data of coding genes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cell death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re obtained by the differential gen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hese samples. And it turns out, in the stable period and in the decay phase, Key enzymes related to antioxidant stress (such as peroxidase 5, copper and 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 functional genes related to the processing and degradation of RNA (e.g., polyribonucleotide ribonucleoside transferase 5 'ribonucleic acid) The gene expression of exonuclease 2) and cell death specific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dex phase.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transcriptome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transcriptional data, which provides a possible change trend and potential data basis for protein level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data basi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also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diatom cell death mechanism and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extinction process of red tide.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21064)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503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DM007)资助~~
【分类号】:Q94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波;蓝文陆;李天深;黎明民;;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过程环境因子变化及其消亡原因[J];生态学杂志;2015年05期
2 舒薇薇;王小冬;江涛;齐雨藻;吕颂辉;;氮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和链状形态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6期
3 李杰;丁奕;项荣;宋立荣;;浮游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4 方涛;李道季;余立华;高磊;张利华;;光照和营养盐磷对微型及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5 高亚辉,虞秋波,齐雨藻,邹景忠,陆斗定,李扬,陈长平;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扬;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梅;李扬;;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7年02期
2 程龙;张甬元;何燕;刘碧云;田云;吴振斌;;浮游植物中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17年01期
3 王华龙;米铁柱;甄毓;刘乾;于志刚;;基于玛氏骨条藻转录组的细胞死亡相关功能基因解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4 周正熙;于仁成;周名江;;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要素的拟合分析[J];海洋科学;2016年11期
5 刘霞;褚春莹;孙立娥;梁生康;李慧中;;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6期
6 李佳俊;谭烨辉;周林滨;姜歆;赵春宇;;南海东北部贫营养海区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J];海洋通报;2016年05期
7 刘懂;陈晨;王莉;焦海峰;孙元;王一农;尤仲杰;;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2016年05期
8 王英华;陈雷;牛远;余辉;罗明科;;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J];湖泊科学;2016年05期
9 牛远;孔祥虹;余辉;刘倩;;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6年07期
10 杨芳;;春季南日岛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J];渔业研究;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亮;东海典型泥质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陈淳;中国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赵小波;基因条码(DNA Barcode)在海藻系统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刘淑霞;中国近海常见浮游藻色素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孙美琴;应用硅藻释读南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才学;龚玉艳;孙省利;;湛江港湾潜在赤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2年07期
2 俞秀霞;;厦门同安湾海域一次三相型赤潮及其成因分析[J];福建水产;2012年03期
3 陈国斌;;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自动监测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4 于宁;于建生;吕振波;魏振华;徐炳庆;;山东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及预警报管理[J];生态学杂志;2012年05期
5 吴玉芳;;赤潮高发期间厦门海域叶绿素值预报方程建立及应用于灾害性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J];海洋预报;2012年02期
6 赵玲;王丹;尹平河;李蔷;吴南村;;两种赤潮藻对SD和SMX的耐受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7 李天深;李远强;赖春苗;宁耘;卢印思;;廉洲湾赤潮自动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1年04期
8 屠建波;张秋丰;徐玉山;胡延忠;石海明;;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首次棕囊藻赤潮初探[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9 陈园;徐宁;段舜山;;有机氮比例和光强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10 王朝晖;林朗聪;康伟;邵娟;张珂;;有毒有害赤潮藻类旋沟藻(Cochlodinium Schütt)研究进展[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京华;细胞死亡之戏剧[J];世界科学;1995年04期
2 杨欣;;细胞死亡的方式[J];百科知识;2014年04期
3 杨毅;解读细胞死亡[J];大自然探索;2001年06期
4 吴诗光;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区别[J];生物学教学;2002年04期
5 龚伟,金宁一,王哲,张乃生,王宏伟,李萍,彭双清;铅引起细胞急性死亡的途径[J];中国兽医学报;2000年01期
6 王学敏,缪明永,焦炳华;线粒体在控制细胞死亡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学;2001年05期
7 吴人亮,李娜萍;细胞凋亡、胀亡和坏死——关于细胞死亡的新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年05期
8 蔡颖鹏;;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死亡及其调节机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3年01期
9 ;科学家发现细胞死亡新形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1期
10 韦佳;;重新评价细胞色素c在细胞死亡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雷晓光;;活性小分子在调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戚雨婷;张丽君;赵翔;张页;;靛红衍生物类靶向抗癌药所致癌细胞的非经典死亡方式[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王真;何琪杨;梁云燕;王代树;李电东;;力达霉素高活性地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A];2002全国青年药理学英文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于丹;李尔然;王秋月;康健;;AQP1与细胞死亡机制的关联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晶;张纪岩;王庆阳;黎燕;沈倍奋;;cAMP拮抗TNF-α诱导L929细胞死亡的机制探讨[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延旭;赵妍;蒋澄宇;;线粒体自噬参与H5N1诱导的A549细胞死亡[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刘树森;;线粒体能量偶联的“不完全性”的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平;发现细胞死亡新形式[N];健康报;2007年
2 曹丽君;细胞死亡将有新定义?[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姜岩 魏忠杰 钱铮;2002年诺贝尔医学奖发现细胞死亡基因规则[N];中国保险报;2002年
4 编译 王金元;细胞死亡导致人类变老[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许琦敏;中国科研应有自己的品格[N];文汇报;2013年
6 李山;植物拥有防止危险突变的保护机制[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春丽;活性氧簇和内质网应激在艰难梭菌毒素B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贾春宏;IKK-β通过p85 S6K1调节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死亡[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谢昌传;基础稳态重链铁蛋白和可诱导重链铁蛋白在肿瘤坏死因子诱导L929细胞死亡中的不同作用[D];厦门大学;2007年
4 张小宁;2,4-二氯酚诱导HL7702和MEFs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陈采凤;ROS和JNK在AD5-10诱导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葛秀春;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活性氧与过敏性细胞死亡相关因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丛;烟草属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在调控细胞死亡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朱也;辣椒疫霉菌RxLR效应分子诱导细胞死亡活性分析及互作靶标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周英慧;胰腺癌细胞抵抗吉西他滨诱导的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马琳;拟南芥中光信号蛋白FHY3/FAR1调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白晶月;细胞外ATP对逆境胁迫下植物细胞死亡调节机制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小燕;细胞内ATP浓度决定蛋白酶体抑制诱导细胞死亡的敏感性[D];广州医学院;2009年
7 王娜;钠泵抑制介导的细胞死亡特征和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吴晓玲;紫外线诱导的Axin介导的细胞死亡需要PML的参与[D];厦门大学;2007年
9 徐雷;Necrostatin-1保护谷氨酸诱导的细胞死亡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滕文君;三种激发子诱导的过敏性细胞死亡调控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0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5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