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滴灌水稻基因型耐缺铁性评价
本文选题:水稻 + 膜下滴灌 ; 参考:《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水稻缺铁黄化现象较为严重,研究该条件下水稻对缺铁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可为耐缺铁性水稻基因型的筛选和分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六个水稻基因型为研究材料,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管理。在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随机采样,测定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分蘖数、生物量、产量以及铁含量,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水稻在全生育期对缺铁胁迫反应的基因型差异。【结果】水稻在幼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对缺铁的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在幼苗期水稻基因型T-04和T-05的叶片活性铁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T-201在幼苗期叶片活性铁、地上部铁的分配,分蘖期叶片铁含量和地上部干物质均较高;在分蘖期T-04铁的转移能力最小,但是T-04的分蘖数较高;在成熟期T-04的有效分蘖与其他基因型差异不显著,T-04的产量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其籽粒铁的收获指数低于其他基因型水稻。聚类分析显示耐缺铁水稻基因型T-43的各指标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在水稻的幼苗期和分蘖期叶片铁的有效利用和自身铁的转移保证了水稻的生长和较高有效穗数,根据全生育期水稻铁营养效率和产量的基因型差异初步确定T-43耐缺铁能力较强,T-04为对缺铁敏感的水稻基因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otypic difference of rice response to iron deficiency in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after adopting drip irrigation under film, the phenomenon of iron deficiency in rice was more serious. [methods] six rice genotypes were used a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drip irrigation under film was used to manage them. The tiller number, biomass, yield and iron content of different genotypes of rice were measured by random sampling at seedling stage, tillering stage and mature stage. Using membership func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genotypic differences of iron deficiency responses in rice at the whole growth stage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re were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rice responses to iron deficiency at seedling stage, tillering stage and mature stage. The active iron contents in leaves of rice genotypes T-04 and T-05 at seedling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genotypes, such as leaf active iron, aboveground iron distribution, leaf iron content and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t tillering stage. At tillering stage, the transfer ability of T-04 iron was the least, but the tiller number of T-04 was higher, and the yield of T-04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genotypes at mature stage, but the yield of T-04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genotypes.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dexes of T-43 genotyp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genotypes.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ron in leaves and the transfer of iron in leaves at seedling and tillering stages of rice ensured the growth of rice and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panicles. Based on the genotypic differences of iron nutrient efficiency and yield in rice at the whole growth stage, it was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at T-43 had stronger iron tolerance than T-04, and that T-04 was a rice genotype sensitive to iron deficiency.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基金】: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1AA1005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71947)资助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源良;近代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特点[J];福建稻麦科技;2000年01期
2 沈洪;世界水稻发展趋势一瞥[J];吉林农业;2000年08期
3 杨明海;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展水稻生产──舟曲县水稻栽培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5期
4 ;国外水稻旱作新法[J];天津农林科技;2000年05期
5 王占华;辽西旱作水稻栽培[J];新农业;2000年08期
6 罗凤来;日本冲绳水稻栽培的一些方法与经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03期
7 薛志成;水稻一生“十三忌”[J];吉林农业;2002年01期
8 康涛,李慧玲;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必须创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宗和;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问世[J];生态经济;2004年02期
10 肖国强 ,胡一敏;“水稻无水层灌溉”科研项目获得成功[J];北京农业;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2 王芳;白鸣祺;高永刚;;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汪金平;曹凑贵;展茗;李成芳;蔡明历;;湖北省水稻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杨沈斌;陈德;任侠;刘丹;陈斐;;基于模糊数学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韩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及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吴慧平;陈良宏;鲍周明;杨传广;;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抗性比较[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研究[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熊玉唐;;贵州省水稻大面积超高栽培的实践与经验[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江 通讯员 关妮纳;广西首创“双超”水稻栽培新模式获院士盛赞[N];广西日报;2012年
2 严颢;水稻精确栽培理论研讨会召开[N];新华日报;2006年
3 通讯员 汤涛邋记者 徐敏;太湖流域水稻栽培始于7700年前[N];解放日报;2007年
4 ;新疆滴灌水稻栽培成功[N];新农村商报;2009年
5 记者 阎静;我区滴灌水稻栽培成功[N];新疆日报(汉);2009年
6 刘万青 章萍 记者 朱彤;天业滴灌栽培突破水稻种植模式[N];科技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泥前进;玛纳斯县滴灌水稻种植成功[N];昌吉日报;2010年
8 记者 唐广生;广西开创水稻低碳栽培新方法[N];广西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丹丹;黑龙江高寒水稻迎丰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记者 李秀萍;天业滴灌水稻再创新纪录[N];兵团日报(汉);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乐;水稻灌区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减轻农业面源水污染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海泽;东北不同年代产量和品质与籼粳血缘的关系[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灻李超;水稻耐冷基因COR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杨彩玲;免耕水稻的氮素利用特性及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D];广西大学;2014年
5 李建辉;施氮对寒地水稻~(15)N吸收、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6 谭俊杰;水稻CONSTANS-like基因OsCOL10作用于光周期开花途径的分子遗传与生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5年
7 陈宇眺;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琛;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遗传群体水稻株系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6年
9 徐春梅;水稻根际氧浓度对分蘖期根系形态和氮代谢的影响机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10 周立宏;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俊丽;免耕和高效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磷流失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胡志华;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养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书捷;膜下滴灌水稻苗期缺铁黄化原因及调控[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罗常钛;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柳絮;转Bt基因(cry2A*和cry1C*)抗虫粳稻的培育[D];山东大学;2015年
6 潘达龙;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5年
7 李扬;基于标记辅助选择(MAS)改良粒长的水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伊张芸;基于规则的虚拟水稻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余海平;水稻多分蘖矮秆基因MTD1的分离与克隆[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0 柏雪静;不同氮肥水平对龙粳31氮素吸收利用与氮代谢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2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5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