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QTL鉴定及基因型选择效应分析
本文选题:马氏珠母贝 + 数量性状位点 ; 参考:《热带海洋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QTL411871进行初步验证,然后建立两种基因型组配:♀AT×♂AT(30号)和♀TT×♂AT(31号),对其实际的基因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TL411871在验证群体中与闭壳肌重显著相关(P0.05),优势基因型为AT。在30和31号基因型组配中,QTL411871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AT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小,但仍是个体生长性状均值最大的基因型。QTL423886标记在30号组配中与壳高、壳长和总重显著相关(P0.05),其AG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长和总重显著大于GG基因型;而在31号组配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基于这2个QTL标记在30和31号组配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30号组配中二倍型C1(ATAG)和31号组配中D1(A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该结果为开展马氏珠母贝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指导。
[Abstract]:The growth trait QTL411871 was preliminarily verified, and two genotypes were established. The genotypic effects of QTL411871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TL411871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weight of obturator muscle in the tested population (P0.05), and the dominant genotype was AT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QTL411871 and growth traits in genotypes 30 and 31 (P0.05). However, the genotype. QTL423886 was still the genotype with the highest mean value of individual growth traits. Shell length and total w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5), the shell height, shell length and total weight of AG genotype individua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G genotyp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hell length and total weight in combination 31 (P0.05). The two QTL marker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diplotypes in combination 30 and 31,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C1 (ATAG) and D1 (ATAA) in combination 30 and 31 were the most favorable for the growth of mother shellfish, and could be used as the preferred genotype combinations.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of Pinctada martensii.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广东省渔业科技与发展专项(Z2014014;Z201501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B030301064)~~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佳垠;;马氏珠母贝3倍体生产[J];国外水产;1989年03期
2 吕仕洪,莫秀珍;马氏珠母贝激光育苗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1991年01期
3 王志成;梁志辉;杨家林;李详兴;赖陈民乐;;北海营盘近海区马氏珠母贝自然资源调查[J];广西科学;2008年02期
4 郑惠娜;章超桦;刘书成;曹文红;;马氏珠母贝蛋白的分离及分子量分布研究[J];水产科学;2008年09期
5 邓陈茂;童银洪;符韶;;马氏珠母贝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6 李世杰;纪丽丽;宋文东;范润珍;董静静;杨维;;马氏珠母贝正常贝肉与黑壳病贝肉成分对比[J];河北渔业;2009年10期
7 李志敏;吉宏武;王博;章超桦;高加龙;;复合发酵马氏珠母贝酶解液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8 秦培文;纪丽丽;范润珍;肖碧红;唐晓丹;宋文东;;黑壳病马氏珠母贝贝肉微量元素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南方水产;2010年02期
9 郭健;覃亮;宋文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马氏珠母贝贝壳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年22期
10 郭健;覃亮;宋文东;罗杰;梁飞龙;;不同剖面马氏珠母贝贝壳的差热-热重同步分析[J];科技传播;201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耀华;黄海燕;王爱民;;马氏珠母贝精子携带法转基因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素文;喻达辉;李夏;;马氏珠母贝卵子电击参数的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3 李世杰;苗东亮;胡世伟;刘娟花;纪丽丽;宋文东;;马氏珠母贝贝壳氨基酸,脂溶性成分及微量元素分析[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衣美艳;范秀萍;吴红棉;胡雪琼;;马氏珠母贝各组织及其糖胺聚糖中四种重金属含量分析[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军;陈金辉;张扬;喻子牛;;马氏珠母贝同种移植炎症因子-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6 何毛贤;;马氏珠母贝生长定向选择进展[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陈秀丽;;温度对马氏珠母贝氮磷排放和礁膜对氮磷吸收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邓岳文;王庆恒;杜晓东;符韶;;马氏珠母贝“速长”系培育与推广应用[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王爱民;石耀华;吴星;;四种防治马氏珠母贝多毛类寄生病方法的比较[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10 刘文广;何毛贤;;海洋酸化与水温升高对马氏珠母贝基因表达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韩倩;放流500万只马氏珠母贝原种贝苗[N];北海日报;2010年
2 周元;海南珍珠养殖能否漂亮翻身?[N];海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袁琳 通讯员 毕朝斌;北部湾首次放流原种贝苗[N];广西日报;2010年
4 康存栋;为近海渔业开发提供强力支撑[N];中国渔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爱民;马氏珠母贝生长相关杂种优势和EST序列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小龙;马氏珠母贝室内循环养殖系统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2 田群莉;马氏珠母贝外套膜不同区域差异microRNA的筛选和功能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3 郭妍妍;马氏珠母贝多糖的结构分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4 刘晓丽;马氏珠母贝外套膜不同区域差异矿化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5 朱家萍;马氏珠母贝血清抗菌活性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6 陈琼;马氏珠母贝表型性状的遗传效应以及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D];海南大学;2015年
7 田荣荣;马氏珠母贝胆碱能免疫调节系统的初步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8 梁金连;马氏珠母贝collagen Ⅵ(COLⅥ)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9 杨创业;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研发及养殖效果评价[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10 雷倩楠;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移植耐受免疫相关基因与蛋白质鉴定及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73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7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