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拔节期玉米自交系茎秆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抗倒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6-28 12:56

  本文选题:玉米 + 纤维素合成酶基因 ; 参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12份玉米自交系,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研究了玉米自交系11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玉米倒伏率、茎秆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份自交系的11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在密度间、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且随着密度增加其相对表达量呈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合成酶-8、纤维素合成酶-7、纤维素合成酶-4、纤维素合成酶-5、纤维素合成酶-6基因的表达量与茎折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18,0.383,0.342,0.311,0.275;纤维素合成酶-11、纤维素合成酶-1基因的表达量与茎折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242,0.224。纤维素合成酶-4、纤维素合成酶-10、纤维素合成酶-8、纤维素合成酶-11、纤维素合成酶-9、纤维素合成酶-3、纤维素合成酶-7、纤维素合成酶-1、纤维素合成酶-2、纤维素合成酶-5基因的表达量与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00,-0.626,-0.601,-0.509,-0.483,-0.463,-0.455,-0.369,-0.363,-0.354。
[Abstract]:12 maize inbred lines, using the split plot design, the density as the main treatment, the variety as the side treatment,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11 cellulose synthase genes in maize inbred lines and the maize lodging rate and stem strength.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11 cellulose synthase genes in 12 inbred lines was between the density and the densit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 -8, cellulose synthase -7, cellulose synthase -4, cellulose synthase -5, cellulose synthase -6 gene had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tem break intensity,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418,0.383,0. in tur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418,0.383,0. in turn. 342,0.311,0.275, cellulose synthetase -11, cellulose synthase -1 gene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rength of stem break,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242,0.224. cellulose synthetase -4, cellulose synthase -10, cellulose synthase -8, cellulose synthase -11, cellulose synthase -9, cellulose synthase -3, cellulose synthase -7, fiber. The expression of the protein synthetase -1, the cellulose synthase -2, the cellulose synthase -5 gen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odging rat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00, -0.626, -0.601, -0.509, -0.483, -0.463, -0.455, -0.369, -0.363, and -0.363.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1ZX08004-004)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伟;唐其;杨艳芳;张楠;邱德有;;从狼毒大戟中克隆蓖麻烯合成酶基因[J];分子植物育种;2012年01期

2 李学俊;李新宇;李迟园;陈鹏;;大麦纤维素合成酶截短体的重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3 孟成生;王志伟;张俊红;韩改英;;棉花与拟南芥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4 严琛;赵婷婷;唐琳;陈放;;西红花酸合成酶(7,8-二加氧酶)片段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牟禹;何晶;付凤玲;李晚忱;;转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玉米植株的获得[J];核农学报;2007年05期

6 何秀霞;张勇;于源华;;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人参的遗传转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高蓝;朱碧云;;栀子GjPSY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生物技术;2013年03期

8 王育花;陈芬;储成才;肖国樱;;转大麦烟酰胺合成酶基因提高水稻逆境胁迫耐受性的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01期

9 阎红琳;;玉米多穗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10年02期

10 胡伍军;;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的探讨[J];北京农业;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殿鑫;;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玉华;玉米灌浆期该咋管[N];河北农民报;2014年

2 冯国明;玉米追肥四误区[N];农资导报;2007年

3 任红 申吉成;赵光农场冬季直收玉米获成功[N];黑河日报;2008年

4 包国平 顾洪基;专家田头会诊“多穗”玉米[N];农民日报;2009年

5 宋景兰;红色边疆强力推进玉米种植[N];黑河日报;2009年

6 索飒;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玉米篇[N];民族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江娜;“示范片沿路的玉米快被掰光了”[N];农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周土刚;玉米要想获高产 7个问题很关键[N];河北农民报;2013年

9 作物栽培专家 黄庭君;玉米促早熟措施[N];吉林农村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袁达;“迟来的秋收”让玉米“不落地”[N];长春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阳霞;枸杞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PSY、LycB)的克隆及其转化洋桔梗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2 喻修道;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李钊;玉米苗期抗冻生理响应及其转录组调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4 蒋小金;西北旱区覆膜对农田雨水分布格局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5 陈红卫;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6 于寒;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张德闪;玉米高效利用磷资源的根系互作过程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田山君;玉米苗期抗旱品种筛选及抗旱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彭畅;吉林半湿润区玉米旱田氮素收支特征及适宜用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吴杨;黄土高原不同覆盖种植技术对农田水温效应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新翠;油用牡丹类黄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捷;鞘蕊苏芳樟醇合成酶基因克隆与其花粉活力测定[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丁可;甘蓝型油菜水苏糖合成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田志坚;苎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5 李莉;离子束介导海藻糖合成酶基因转入小麦的抗旱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赵丹;杜仲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超量表达对含胶细胞的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7 张冉;α-法尼烯合成酶基因转化拟南芥和烟草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继飞;菌肥对铅污染土壤中玉米生物效应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贺t,

本文编号:2078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78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