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量子点功能化生物传感器的转基因大豆检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7 21:47
【摘要】:自从第一例转基因大豆成功转化以来,转基因大豆品种和种植面积日渐增加,其安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已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转基因大豆检测已成为转基因研究的必要环节,发展快速、灵敏、高通量、自动化的新型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内外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的热点,对推进转基因技术发展,保障转基因大豆的安全监管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量子点为信号材料,构建光电、荧光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转基因大豆 35S 启动子(Promoter of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35s,P35S)或(和)NOS终止子(Terminatomopalinesynthase,TNOS)的检测中,并通过所设计方法之间的比较,选择最优设计方案,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开发检测转基因大豆的装置,以达到快速、灵敏、高通量、自动化检测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还原氧化石墨烯(Gold nanoparticles-reduce graphene oxide, AuNPs-rGO)纳米功能材料为基底材料,连接带有-SH的DNA探针(probel),制得固定探针;采用静电吸附法将大量的CdTe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均匀的负载在SiO2表面,形成核-壳结构SiO2@CdTe纳米球,然后通过酰胺反应与-NH2修饰的DNA探针(probe2)连接,制得捕获探针;固定探针、捕获探针分别与P35S目标DNA的两端特异性杂交,形成“三明治”结构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于转基因大豆中P35S的检测。研究发现,SiO2@CdTe纳米球的光电流信号是CdTe QDs的2.5倍,rGO-AuNP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出色的导电性能,该传感器以核-壳结构的SiO2@CdTe纳米球和rGO-AuNPs纳米复合物作为双重信号放大策略,DNA探针作为识别元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在优化条件下,P35S的浓度与该传感器的光电流强度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线性范围为0.1 pM~500 pM,检出限为0.05 pM (S/N=3),并用于实际转基因大豆样品检测,为光电化学传感技术在转基因检测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2、采用常压水热法制备荧光性能优良、表面富含-COOH基团的氮杂石墨烯量子点(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NGQDs)作为信号分子,通过酰胺反应与带有-NH2的DNA探针(probel)连接,制得捕获探针;所制备的粒径均匀的银纳米粒子(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通过Ag-S键与带有-SH基团的DNA探针(probe2)结合,制得固定探针;固定探针、捕获探针分别与P35S目标DNA的两端进行特异性杂交,从而拉近NGQDs-AgNPs的距离,促使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的发生,构成均相荧光生物传感体系。研究发现,NGQDs的荧光发射光谱和AgNPs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大幅重叠的特性,在优化条件下,P35S的浓度与NGQDs的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负相关性,线性范围为0.1nM~500nM,检出限为0.03nM(S/N=3)。该荧光生物传感体系的检测过程在均相溶液中进行,无需分离,操作步骤简单,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转基因大豆的检测,为转基因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3、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分别制备SiO2纳米球内部包裹绿色CdTe QDs(green QDs,gQDs)、红色 CdTe QDs (red QDs,rQDs)的核-壳结构 gQDs@SiO2、rQDs@SiO2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静电吸附法在其表面分别吸附大量的gQDs、rQDs,从而得到荧光性能优良的gQDs@SiO2@gQDs、rQDs@SiO2@rQDs荧光微球;制备的荧光微球gQDs@SiO2@gQDs、rQDs@SiO2@rQDs通过酰胺反应分别与-NH2修饰的TNOS捕获探针(CaptureprobesofTNOS,CT)和P35S捕获探针(CaptureprobesofP35S,CP)共价结合,制得 gQDs@SiO2@gQDs-CT 和rQDs@SiO2@rQDs-CP;以具有优良磁性的核-壳型金磁微粒(Fe3O4@Au magnetic beads, MBs)为磁控材料,通过Au-S键分别与修饰-SH的TNOS固定探针(Fixing probes of TNOS, FT)、P35S 固定探针(Fixing probes of P35S,FP)结合,制得MBs-FT 和 MBs-FP; gQDs@SiO2@gQDs-CT、MBs-FT 分别与 TNOS 的两端特异性杂交;rQDs@SiO2@rQDs-CP、MBs-FP分别与P35S的两端特异性杂交;利用MBs的磁性对目标DNA所连接上的荧光微球进行分离,随后检测剩余溶液的荧光强度,构建了磁控生物传感体系。在优化条件下,TNOS和P35S的浓度与所剩溶液中的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负相关性。线性范围分别为0.2 nM~800 nM和0.1nM~800nM,检出限分别为0.07nM和0.04nM(S/N=3)。成功将构建的磁控生物传感体系用于TNOS和P35S的同时检测,为转基因多目标检测提供了新思路。4、通过控制合成时间,分别制备发射绿色荧光的gQDs和发射红色荧光的rQDs; gQDs、rQDs分别通过酰胺反应与-NH2修饰的TNOS捕获探针(CT)和P35S捕获探针(CP)共价结合,制得gQDs-CT和rQDs-CP纳米生物探针(荧光信号“开”);MWCNTs@GONRs同时作为两种纳米生物探针的荧光淬灭剂,使其荧光同时淬灭(荧光信号“关”);向所构建的传感体系中同时加入目标物TNOS和P35S时,通过目标物和对应的纳米生物探针之间DNA特异性杂交互补配对,形成双链DNA,从而使纳米生物探针从MWCNTs@GONRs表面脱落,发生荧光恢复(荧光信号“开”)。在优化条件下,TNOS和P35S的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线性范围分别为1.5 nM~1000 nM和1.2 nM~900 nM,检出限分别为0.5 nM和0.35 nM (S/N=3)。该传感体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为转基因多重目标的同时检测奠定了基础。5、通过以上几种转基因检测方法的比较,搭建了基于两种颜色CdTe QDs和机器视觉技术的转基因TNOS和P35S检测装置。采用荧光“开-关-开”效应的生物传感体系对目标物进行显色,通过图像信息采集、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该方法可以实现对TNOS和P35S的快速检测,而且操作简单、自动化、智能化,省去了繁琐的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其准确度高、时效性好,是转基因检测的一个重要突破。
[Abstract]:In order to protect consumers ' rights and interests , the dete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ransgenic research . In this paper ,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 of NGQDs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NGQDs were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 of NGQDs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NGQDs showed a good negative correlation .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 was 0.1nM ~ 500 nM ,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03 nM ( S / N = 3 ) .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NOS and P35S capture probes ( fluorescence signal " on " ) was obtain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 fluorescence microballoons was 0.2nM ~ 800 nM and 0.1nM ~ 800 nM , respectively . The detection limits were 0 . 2 nM ~ 800 nM and 0.1 nM ~ 800 nM , respectively .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 . 07nM and 0 . 04nM ( S / N = 3 ) . The method can realize the rapid detection of TNOS and P35S , 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 automatic and intelligent , and the tedious experiment data processing process is saved , the accuracy is high , the timeliness is good , and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transgenic dete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212.3;TS2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盟国家开始以转基因大豆为饲料[J];粮食与油脂;2001年06期

2 ;法国政府将销毁一批转基因大豆[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06期

3 陈古;我国开始受理转基因大豆进口申请[J];食品科技;2004年03期

4 叶汉英;杨伟华;;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其安全性评价[J];粮油加工;2007年04期

5 叶增民;潘婕;;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研究分析[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年07期

6 熊海燕;李志旭;;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及其种植推广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年08期

7 ;三种转基因大豆获准入华 国内大豆销售或受冲击[J];黑龙江粮食;2013年07期

8 韩天富;转基因大豆及其安全管理办法[J];粮食与油脂;2001年02期

9 ;专家建议我国应禁止种植转基因大豆[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年07期

10 陈继承,周瑞宝;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转基因大豆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明;欧秀元;魏东盛;张代文;邢来君;李明春;;无选择标记转基因大豆表达载体的构建[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周霞;张文庆;;广东省转基因大豆和豆制品的监测[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霞;徐正浩;;中国转基因大豆大量涌入造成的危机与对策[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欧仕益;曹柏营;米培芝;黄才欢;汪勇;;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中酚类物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奇;彭焕;彭可维;陈强强;彭于发;彭德良;;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豆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的影响[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文坤;赵俊义;刘崇俊;彭德良;;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基因漂移评价[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毛德倩;杨晓光;牟维鹏;;利用PCR方法检测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中的GMO[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一期):转基因食品及相关问题专题[C];2001年

8 周波;关荣霞;陶波;刘章雄;常汝镇;邱丽娟;;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基因逃逸检测及分子验证[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黄俊明;李文立;胡帅尔;杨杏芬;陈海珍;谭剑斌;;TaqMan探针检测转基因大豆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A];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陈晓军;叶春江;王超;吕慧颖;李葳;张利明;朱保葛;;GmHsfA1基因克隆及其过量表达提高转基因大豆的耐热性[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秀荣;欧盟批准一种转基因大豆进入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8年

2 钟实;答案出乎意料,转基因大豆并不增产[N];粮油市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姜洪良;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展开新一轮博弈[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4 王妍;巴西本年度转基因大豆获准销售[N];国际商报;2003年

5 金民;转基因大豆进口要严检 [N];国际经贸消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石金功;转基因大豆知多少[N];粮油市场报;2003年

7 ;亡羊补牢还不晚,黑龙江严防转基因大豆混入粮库[N];粮油市场报;2008年

8 记者 胡军华;金龙鱼陷转基因风波 益海嘉里否认非法使用[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冯华 蒋建科 陈一鸣;转基因大豆安全吗?[N];人民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马爱平;转基因大豆油真的会致癌吗?[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雅琪;基于量子点功能化生物传感器的转基因大豆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2 田芳;饲料及原料中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秀春;表达γ-亚麻酸的无标记转基因大豆的培育[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曦;转基因大豆专利的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5 刘营;OsDREB3转基因大豆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许小丹;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对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检测及鉴定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王立民;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石星波;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9 王解兵;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钒;高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红实;四种转基因大豆的毒理学评价[D];延边大学;2015年

2 郑祖亮;转基因大豆流式荧光杂交检测体系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3 谷晓娜;hrpZ_(Psta)基因表达与转基因大豆抗病性关系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韩庆梅;高蛋氨酸转基因大豆的鉴定和遗传稳定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吴辉珩;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6 瞿德敬;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异黄酮差异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7 曾莹;转基因大豆、玉米特异品系LAMP检测方法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8 郭文云;苦豆子抗盐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9 宋秀娟;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意愿、效益及风险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10 陈笑芸;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分子特征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31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131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