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南繁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

发布时间:2018-07-31 21:04
【摘要】:为明确南繁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毒基因的分布情况,对6个无毒基因(ACEI、Avr-Pia、Avr-Pik、Avr-Pita、Avr-Piz-t和PWL2)在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60个稻瘟病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进行PCR检测。结果发现,这6个无毒基因在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6.67%、33.33%和0.00%、100.00%和100.00%、96.67%和90.00%、73.33%和100.00%以及100.00%和73.33%。该结果说明除了无毒基因Avr-Pia在南繁非核心区的稻瘟病菌中未检测到外,其余无毒基因在2个区域的稻瘟病菌中均存在,其中无毒基因Avr-Pik在2个区域的稻瘟病菌中分布率最高,均为100%,其他无毒基因在2个区域的稻瘟病菌中表现出一定的分布率差异。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nontoxic gen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in southern propagation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6 nontoxic genes (ACEI Avr-Piaanavr-Piktadine Avr-Piz-t and PWL2) in 60 strains of Magnaporthe oryzae in the core and non-core regions of South Propagation was detected by 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able rates of the six nontoxic genes in the core region and non-core region were 100.00% and 96.673.33% and 100.0096.67% and 100.0073.33% and 100.00% and 73.33%, 100.00% and 73.33%,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n-toxic gene Avr-Pia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non-core region of South China, and the other nontoxic genes were found in all the two regions. The distribution rate of the non-toxic gene Avr-Pik was the highest in the two regions of rice blast fungu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n-toxic gene Avr-Pia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non-core region of rice blast fungus, and the other non-toxic genes were found in the two regions of rice blast fungus. The other nontoxic genes showe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rates in the two regions of rice blast fungus.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75)
【分类号】:S435.11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波,张正光;稻瘟病菌无性重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董继新,董海涛,何祖华,李德葆;一个水稻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互作相关新基因的克隆[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3 余艺涛;稻瘟病生理小种田间鉴测及防治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4 邱福林,王大为;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4年03期

5 高朝斌;稻瘟病高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2005年06期

6 孟军,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重组研究概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王伟新;福建省2004年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8 张永庆;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诱导突变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朱水财;;稻瘟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6年03期

10 任金平;郭晓莉;郑民;杨晓辉;刘小梅;李莉;孙辉;;吉林省稻瘟病菌对水稻品种的致病谱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雯雯;张正光;王源超;郑小波;;稻瘟病菌SNARE蛋白Mgsec22功能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平;王嘉琪;李彦利;王海;温嘉伟;任金平;王继春;;中国东北吉林省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继圣;郑士琴;郑武;周洁;鲁国东;王宗华;;全基因组预测稻瘟病菌的分泌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世宏;靳春鹏;阳晓红;魏毅;刘金亮;潘洪玉;赵文生;彭友良;;东北极端低温对稻瘟病菌的致变效应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刘杏忠;;稻瘟病菌一个新基因的分子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徐鑫;龙子文;赵传纪;刘新琼;王春台;;武陵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晓梅;郭晓莉;姜兆远;李莉;孙辉;任金平;;2008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致病性分析[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8 林成增;周洁;郑祥梓;王琴秋;何守贵;王宗华;鲁国东;;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晓寒;周腾胜;陈继圣;王宗华;;稻瘟病菌中一个假定的ADP核糖基化因子ARF6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甘代耀;翁启勇;王乌齐;江文清;;稻瘟病菌致病性及抗病育种[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海峰邋方又平;江西 严把种子关控制稻瘟病[N];农民日报;2008年

2 农业植保专家 任金平;用水稻品种混栽技术控制稻瘟病[N];吉林农村报;2014年

3 植保专家 任金平;稻瘟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N];吉林农村报;2014年

4 田伯光;日本发现抗击稻瘟病基因[N];农民日报;2010年

5 冯国明;近年稻瘟病为何高发[N];湖南科技报;2007年

6 ;保护性稻瘟病防治剂——三环唑[N];四川科技报;2001年

7 涂飞;水稻病害防治[N];四川科技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卢育辉 梁少棉;我省攻克稻瘟病世界性难题[N];广东科技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袁万茂;要根据稻瘟病生态区选择水稻品种[N];湖南科技报;2006年

10 李一平 何可佳;水稻三大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N];湖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功能分析及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环晶;粳稻地方品种薄稻苗期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妍;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等位基因鉴定及抗瘟新基因的定位和克隆[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齐尧尧;稻瘟病菌Rab蛋白的定位与生化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田红刚;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性改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张震;稻瘟病菌MoSFA1和MoHB1基因鉴定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7 汤蔚;非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基因MoHAC1和MoIRE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杨娇艳;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14α-去甲基化酶与抑制剂的结合特性与新型杀真菌剂筛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江鸿;我国稻瘟病菌新鉴别体系的构建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王立安;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稻瘟病菌生长及致病性的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家顺;苯甲酸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许鸣一;稻瘟病菌四种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夏令治;超级早稻中早39的抗稻瘟病遗传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陈杰;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D];西南大学;2015年

5 黄鹏云;组蛋白H3甲基化模式在稻瘟病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6 易军;稻瘟病菌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谢倩凤;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评价及分子标记鉴定[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8 唐郑华;稻瘟病菌Rho3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连璧;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研究稻瘟病菌菌株间的变异特点[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何等生;稻瘟病菌菌株GUY11中无毒基因AVR-Pid3的定位及4个基因的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56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156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