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转新型抗草甘膦基因棉花的转化效率及相关分子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7 20:52
【摘要】:培育抗草甘膦除草剂棉花品种对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大量抗除草剂草甘膦棉花的再生植株,对其进行阳性检测。通过确定PCR检测目标条带大小、蛋白杂交条带大小分子特征,对65个独立转化事件在DNA水平、蛋白水平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经PCR检测再生植株DNA得到的阳性率平均值为81.5%,经过蛋白检测后阳性率确定为55.4%,该类阳性植株即为外源基因正常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在此基础上,结合田间抗性检测,对其中9个株系进行了不同世代的选择,经过综合鉴定筛选,发现2个抗性优良的转基因株系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其余还需进一步筛选鉴定。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herbicide resistant cotton varieties for cotton production. A large number of regenerated plants of herbicide resistant glyphosate cotton were obtain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By determining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band size and protein hybridization band size in PCR detection, 65 independent transformation events were analyzed and screened at DNA level and protein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ositive rate of DNA in regenerated plants by PCR was 81.5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55.4 after protein detect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positive plants was transgenic plants with normal expression of exogenous genes. On the basis of this, 9 of them wer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generations by field resistance test. Through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and screening, it was found that two transgenic lines with excellent resistance had high utilization value. The others need further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2014ZX08010-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253) 山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3021024-3)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基金(YBSJJ1204)
【分类号】:S5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水金;袁淑娜;邵明彦;倪密;王学德;蒋立希;祝水金;;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04期

2 杨子山;;抗草甘膦大豆对抗草甘膦棉花的干扰作用[J];中国棉花;2009年11期

3 苏少泉;抗草甘膦作物的创制与发展[J];世界农业;2004年03期

4 王宏伟;梁业红;史振声;张世煌;;作物抗草甘膦转基因研究概况[J];作物杂志;2007年04期

5 苏少泉;;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与草甘膦使用中若干问题[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年04期

6 叶萱;;草甘膦对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病害的作用[J];世界农药;2008年04期

7 卜贵军;刘洪梅;李英;崔琳;王学东;;草甘膦对大豆超微结构及光合指标影响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8年04期

8 杨子山;;二代抗草甘膦棉田长芒苋化除适期试验[J];中国棉花;2009年09期

9 苏少泉;;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新进展[J];现代农药;2009年06期

10 朱元招;王凤来;尹靖东;;抗草甘膦大豆及豆粕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研究[J];营养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思宁;金龙国;陶波;邱丽娟;;抗草甘膦真菌的分离及其抗性基因的表达[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刘东军;张锐;孟志刚;郭红媛;程海刚;王成社;郭三堆;;抗草甘膦基因突变体的克隆及表达[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东军;张锐;孙国清;闫喜中;胡建斌;王成社;郭三堆;;抗草甘膦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在棉花中的表达[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魏守辉;李香菊;张朝贤;黄红娟;崔海兰;;抗草甘膦杂草发生现状及转基因大豆田草害治理策略[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5 刘琦;李希臣;刘昭军;雷勃钧;;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基因漂移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兆光;刘亚平;肖远龙;;抗草甘膦棉花的杂种优势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郝献领;李志强;张敏;陈洪涛;张延忠;李泽田;;室内对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品系鉴定方法[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顿保庆;金丹;梁爱敏;陆伟;林敏;;新型高抗草甘膦EPSP合酶基因的拆分和重建[A];2005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爱虎;张大兵;潘良文;陈家华;袁政;梁婉琪;;转基因抗草甘膦油菜的实用PCR检测方法[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朱元招;李德发;尹靖东;王凤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定量检测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方舟子;神秘的“不明病原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本报记者 马爱平;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突破重围[N];科技日报;2012年

3 实习记者 江华;2,4-滴展现新空间[N];农资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特;一种抗草甘膦基因的发现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的培育[D];浙江大学;2008年

2 金丹;新型高抗草甘膦EPSPS基因的克隆及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位点鉴定[D];四川大学;2007年

3 燕树锋;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及利用[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吉焘;棉花抗草甘膦基因的初步定位及草甘膦诱导花粉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敬娜;农杆菌介导的抗草甘膦基因玉米遗传转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3 赵哲;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对草甘膦代谢产物(AMPA)的生理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楚宗艳;棉花抗草甘膦基因的表达及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卜贵军;草甘膦对大豆叶片生理和形态结构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董流昕;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参比分子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李卫国;棉花抗草甘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于海涛;抗草甘膦真菌的分离及EPSPS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赵锦慧;玉米抗草甘膦突变体的筛选及成熟胚培养的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孙宾成;东北高寒地区抗草甘膦大豆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208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208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