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松印度块菌菌根中的块菌交配型基因的初步研究
[Abstract]:Truffles belong to the family of ascomycetes. The expression of mating type gene (mating type gen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uber fruit.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wo mating genes that infect host plants competitively may be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output and yield of fruiting bod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fruit formation of truffles in India, the mating gene MAT1-1-1 and MAT1-2-1 were used as molecular markers for 6 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of truffl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wo mating type genes of truffles in Pinus huashanensis mycorrhiza at 24 and 36 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wo mating type genes was the highest in the single seedling 24 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outdoor transplanting of truffles root seedlings at this time point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mating strains in the later stage and thus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fruiting body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U12022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527,31270075,30470011)~~
【分类号】:S6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新柏;研究~柮娼慌湫偷姆椒蚪閇J];动物学杂志;1964年03期
2 潘迎捷,伯海英,沈宗英;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研究[J];食用菌;1992年06期
3 康亚男;钟月金;练明忠;蔡义进;陆勇军;张树庭;尤美莲;;中国香菇交配型和基因型的分析[J];真菌学报;1992年04期
4 王克荣,周而勋,陆家云;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交配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5 李莉云,刘国振,贾建航;担子菌交配型位点结构及交配型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1998年02期
6 王建营,周永春,郑小波;麻疫霉异宗配合变异株交配型的遗传[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郑小波;陆家云;;掘氏疫霉遗传学研究——Ⅱ.交配型遗传与变异的研究[J];真菌学报;1992年02期
8 苏海鹏,罗文富,杨艳丽,肖霞;致病疫霉两种交配型的致病性及对不同碳氮比例的反应[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潘琪;张国珍;贺伟;费松林;陈余朝;张海旺;;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J];林业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10 朱明荣;;关于原原种交配型式与原种收茧量、原种卵量的关系试验(初报)[J];四川蚕业;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鲍大鹏;谭琦;陈明杰;汪虹;宋文华;蔡涛;张美彦;宋春艳;冯爱萍;陈祥;李苏;魏静;;食用菌交配型基因的研究和应用[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葛永怡;谭玉梅;王玉臣;刘永翔;刘作易;;冠突散囊菌的全基因组测序与交配型基因的功能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3 汪晓雯;国立耘;;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致病疫霉交配型[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4 徐江;李建琴;王丽芝;李秋实;郭溆;朱英杰;李西文;钱俊;骆翔;季爱佳;廖保生;宋经元;孙超;陈士林;;药用模式真菌灵芝交配型座位A和B的鉴定[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安政;林芳灿;;香菇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体的鉴定[A];第二届菌物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肖扬;唐利华;边银丙;;简并引物在黑木耳交配型因子研究中的应用初报[A];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志坚;何云昆;李成云;张志铭;朱杰华;李先平;邓纪新;;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初步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张艺萍;罗文富;杨艳丽;;云南省番茄晚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A];2005中国植病学会、中国菌物学会北海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婷婷;孙庚;刘金亮;孙明洋;胡瑞学;张世宏;潘洪玉;;核盘菌交配型基因MAT-2的克隆及功能验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鲍大鹏;宋文华;陈明杰;宋春艳;张美彦;陈祥;林楠;;香菇交配型位点的分子遗传学结构研究[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安政;香菇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体及与交配型因子连锁的分子标记的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程水明;香菇交配型偏分离现象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Raoul Bruno NGUEKO;[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婕;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交配型组成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国福;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交配型基因克隆分析及检测[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高扬;蝉棒束孢缺失有性子实体机理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明容;小麦白粉菌交配型和白化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与小麦互作基因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潘琪;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宋文华;香菇交配型位点的分子遗传学结构的解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7 陈裕新;灵芝种属间亲缘关系分析和交配型鉴定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泗举;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刘富梁;云南省八县稻瘟病菌育性研究和双交配型菌株确认[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张磊;台湾虫草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交配型基因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80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8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