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不同熟期基因型菜用大豆品种对播期的农艺性状反应

发布时间:2019-01-17 07:39
【摘要】:2013—2014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采用分期播种法,研究早菜用大豆苏早1号和苏奎1号2个品种的生育期和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早菜用大豆,其全生育期具有极显著差异,3月初播种的早菜用大豆,全生育期为89.7 d,7月播种的为63.2~63.4 d,这种巨大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播种到出苗的时间差异,其次是出苗到开花的时间差异。早菜用大豆从3月底到4月底播种,产量均处于高水平层次;5月初后播种,鲜豆荚产量明显下降,6月底到7月初是早菜用大豆最不适宜播种的时段,7月底后早菜用大豆中的部分迟熟品种可以进行秋播,有一定产量,但早菜用大豆中的早熟品种很不适宜在该时段种植。
[Abstract]:In the experiment base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uhe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3-2014, the growth period and yield change of Suzao 1 and Sukui 1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varieti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owing by st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with different sowing dates.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sowed in early March was 89.7 days, and that of July was 63.2 脳 63.4 days, which was a great difference. It mainly comes from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seeding and emergence, followed by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flowering. The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was sowed from the end of March to the end of April, and the yield was at a high level. After sowing in early May, the yield of fresh soybean decreased obviously, and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was the most unsuitable sowing period from the end of June to the beginning of July. Some of the late mature varieties of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could be sowed in autumn and had certain yield after the end of July. But the early maturing variety of early vegetable soybean is not suitable for planting at this time.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
【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3089]
【分类号】:S64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丹华;依靠科技 强化服务 推进菜用大豆产业化[J];大豆通报;2000年01期

2 郑漫江,陈铭;如何种好菜用大豆[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3 袁凤杰,俞琦英,朱申龙;菜用大豆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评述[J];浙江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4 王兴臣;菜用大豆新品种——浓姬和福成[J];现代农业;2001年12期

5 马丽萍,张彩英,张丽娟;菜用大豆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6 林昌庭;林敏莉;李成生;周大方;刘成伟;;菜用大豆高山留种栽培技术[J];新农村;2001年05期

7 王兴臣;高糖黑色菜用大豆——浓姬[J];中国种业;2002年07期

8 杨加银 ,徐海斌,张复宁;菜用大豆“楚秀”的开发与利用[J];大豆通报;2002年04期

9 王兴臣;日本菜用大豆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2年06期

10 吕美琴,叶玉珍,庄莹,林荣辉;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福建农业科技;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萍;王罡;季静;;不同菜用大豆基因型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韩立德;;菜用大豆品质研究概况[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李彦生;张秋英;杜明;连腾祥;刘居东;王光华;刘晓冰;;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积累动态的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陈新;顾和平;袁星星;崔晓艳;陈华涛;张红梅;;夏播菜用大豆品种苏豆7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陈华涛;陈新;顾和平;张红梅;袁星星;崔晓艳;;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分析[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陈华涛;陈新;顾和平;张红梅;袁星星;崔晓艳;;菜用大豆铁蛋白基因家族的克隆与表达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王加平;沈从军;;菜用大豆引豆9701双膜促早高效栽培技术[A];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论文集[C];2004年

8 陈华涛;陈新;袁星星;顾和平;张红梅;崔晓艳;;菜用大豆荚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及主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古文;龚亚明;胡齐赞;徐盛春;;菜用大豆CBF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官望民;何自强;吴金元;;菜用大豆—荸荠栽培模式[A];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如皋市农技推广中心蔬菜办 马兴华;早春栅栽菜用大豆秕荚控减技术(下)[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2 李云贵 苏建 史传怀;菜用大豆、水稻、荠菜高效复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3 南通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陶先东 胡桂华 杨锦华;早春菜用大豆、芫荽、茼蒿高效设施栽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4 如皋市农技推广中心蔬菜办 马兴华;早春棚栽菜用大豆秕荚控减技术(上)[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5 ;菜用大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N];湖北科技报;2008年

6 蔡通;通豆5号菜用大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7 丁宁;早春大棚萝卜套种菜用大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8 陈宗法 蒋学中 宋亚红;大棚莴苣、菜豆、菜用大豆、丝瓜高效复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彦生;菜用大豆食用品质形成及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2 闫闻;建立OsPT6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培育磷高效吸收菜用大豆新种质[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功臣;StP5CS基因遗传转化菜用大豆并获得耐盐新种质[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赵晋铭;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聪;菜用大豆种子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吴梅香;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英;菜用大豆品质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陈长之;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播菜用大豆品质性状的鉴定、相关及遗传变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许映君;几个加工型菜用大豆品种初步评价及肥料对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钟灿;菜用大豆再生与转化体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长锴;钾素营养对菜用大豆籽粒蔗糖积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6 方萍;玉—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婷;菜用大豆转录因子GmPLZ及其互作蛋白的研究和菜豆ANK家族基因的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8 高会;叶面喷施钾肥和铁肥对不同皮色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9 白琼岩;菜用大豆品种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李宁;菜用大豆优质、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9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409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2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