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藻目植物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分析
【图文】:
530海洋与湖沼48卷图1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Fig.1PhylogenetictreeestablishedbasedontherbcLgenesequence注:节点处的数字代表最大似然法ki靴值,A、B、C、D、E、F代表选定的分支2.3正选择位点定位以胶串珠藻Batrachospermumgelatinosum(串珠藻目,串珠藻科,串珠藻属的模式种,登录号为AF029141)的rbcL序列为参考序列,基于同源建模原理预测出Rubisco大亚基的参考三维结构(图2)。经过对PDB数据库进行Blast搜索模板,得到一种喜温红藻Geldieriapartita的Rubisco三维结构(PDBID:1BWV)(Sugawaraetal,1999),相似度83.64%,符合同源建模的可靠性要求。将用于建模的序列AF029141、程序分析序列PAML(379个氨基酸位点)和模板Rubisco大亚基对应氨基酸序列用Bioedit软件进行比对,确定了被检测出的正选择位点的相对位置(图2)。运用Raswin软件(Sayleetal,1995)将正选择位点标定在构建出的Rubisco大亚基的参考三维模型中。如图3所示,被选出的正选择位点277L、280L位于Rubisco大亚基
532海洋与湖沼48卷表4LRT检验统计量Tab.4Likelihoodratiostatistics模型比较2ΔL自由度df概率P分支模型M0vs.A0.53126610.4661M0vs.B2.161810.1415M0vs.C0.213510.644M0vs.D17.673**1<0.01M0vs.E0.634710.4256M0vs.F26.709**1<0.01M0vs.G3.5568740.8015位点模型M0vs.M3158.70**4<0.01M1avs.M2a0.0000621M7vs.M80.0075721分支-位点模型avs.a07.61**1<0.01bvs.b0011cvs.c00.0110.92dvs.d0011evs.e0011fvs.f05.96*10.01注:*显著,P<5%;**极显著,P<1%图2胶串珠藻(AF029141)Rubisco大亚基参考三维结构Fig.2Reference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ofRubiscolargesubunitsofBatrachospermumgelatinosum(AF029141)注:正选择位点在图中用白色圆圈标出羧基末端保守的8个α螺旋和8个β片层构成的α/β桶状结构域中第7个α螺旋和第7个β片层之间的loop结构上,350S位于羧基末端邻近α/β桶状结构域的一个α螺旋上。图3Rubisco大亚基氨基酸序列对位排列Fig.3AlignmentoftheaminoacidsequenceofRubisco注:对应氨基酸下方箭头表示对应的Rubisco的二级结构。图中字母第一行代表PAML序列,第二行代表模板序列,第三行代表本文建模序列3讨论被选出的正选择位点277L、280L位于Rubisco大亚基羧基末端活性中心区域,350S位于羧基末端邻近α/β桶状结构域的一个α螺旋上。已有研究表明Rubisco的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是该酶最小的功能单位,小亚基氨基端的功能结构域由5个β折叠和相邻的2个α螺旋组成(Farberetal,1990),它们和大亚基羧基端的由8个α螺旋和8个β折叠组成功能结构域组成该酶的功能活性中心(Soper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208号,31370239号
【分类号】: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树莲,施之新;四川串珠藻属一新种[J];植物研究;2004年02期
2 谢树莲;姚戈;;串珠藻科分类系统述评及主要分类特征的评价[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年01期
3 谢树莲;;串珠藻目(红藻门)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发育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姚戈;谢树莲;;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7年02期
5 华栋,施之新;江苏串珠藻属一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96年03期
6 施之新;中国串珠藻属(红藻门)的两个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94年03期
7 谢树莲;娘子关泉胶串珠藻生长和分布的季节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8 谢树莲,凌元洁;串珠藻目的现代地理分布和起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吉莉;谢树莲;冯佳;;中国串珠藻目植物区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谢树莲,施之新,卢海声,梁良弼;中国串珠藻属的4个新记录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谢树莲;;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分析[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谢树莲;;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分析[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姚戈;谢树莲;;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姚戈;吉莉;谢树莲;;基于rbcL序列的串珠藻属系统发育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强;吉莉;姚戈;冯佳;谢树莲;;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基于rbcL序列的证据[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戈;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3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