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野生甜荞碳酸酐酶基因FsCA1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图文】:
2.2FsCA1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高级结构预测预测FsCA1的分子式为C1574H2484N412O470S13,分子量35.11ku;正电残基(Arg+Lys)、负电残基(Asp+Glu)分别为34、33个,等电点7.59;不稳定指数为50.78,表明该蛋白不稳定;脂肪系数89.75;亲水性系数0.023。预测FsCA1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有4种类型,由9个α-螺旋、6个β-折叠、多个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利用SWISSMODEL蛋白质在线建模工具AlignmentModel,以荞麦FsCA1为目标序列,以同源性高达82.38%的豌豆CA蛋白三维结构(POB:1ekj.1.B)为模板进行同源建模,建模残基范围116~325个,目标序列和模板蛋白序列相似性达到56%。豌豆CA蛋白为同型八聚体,,而FsCA1蛋白三维结构具有丰富的α-螺旋、无规则卷曲,因此推测本研究获得的FsCA1编码产物也是同型八聚体(图2)。2.3FsAC1编码蛋白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和跨膜区的预测SignalP4.0软件预测表明,FsAC1的第1~25位氨基酸残基间有1个信号肽。用WoLFPSORT预测表明,该蛋白在叶绿体的定位系数为12.0(chlo:12),在线粒体的定位系数为2.0(mito:2.0),在其他细胞器官中无分布。据此判断,FsAC1编码蛋白最有可能在叶绿体、线粒体内发挥作用,或附着在这些细胞器上共同完成。HMMTOP分析结果显示,第192~214位氨基酸之间有23个氨基酸形成的跨膜区。2.4FsAC1编码蛋白的motif分析β-碳酸酐酶具有2个典型的保守区,保守区H1:C-[SA]-D-S-R-[LIVM]-x-[AP],保守序列L2[EQ]-[YF]-A-[LIVM]-x(2)-[LIVM]-x(4)-[LIVMF](3)-x-G-H-x(2)-C-G。FsAC1序列完全与此符合,其中保守区H(第156~163位)的保守序列为CSDSRVcP,保守区F(第200~220位)的保守序列为EYAVlhLkvsnIVViGHsaCG。2.5不同
2.2FsCA1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高级结构预测预测FsCA1的分子式为C1574H2484N412O470S13,分子量35.11ku;正电残基(Arg+Lys)、负电残基(Asp+Glu)分别为34、33个,等电点7.59;不稳定指数为50.78,表明该蛋白不稳定;脂肪系数89.75;亲水性系数0.023。预测FsCA1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有4种类型,由9个α-螺旋、6个β-折叠、多个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利用SWISSMODEL蛋白质在线建模工具AlignmentModel,以荞麦FsCA1为目标序列,以同源性高达82.38%的豌豆CA蛋白三维结构(POB:1ekj.1.B)为模板进行同源建模,建模残基范围116~325个,目标序列和模板蛋白序列相似性达到56%。豌豆CA蛋白为同型八聚体,而FsCA1蛋白三维结构具有丰富的α-螺旋、无规则卷曲,因此推测本研究获得的FsCA1编码产物也是同型八聚体(图2)。2.3FsAC1编码蛋白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和跨膜区的预测SignalP4.0软件预测表明,FsAC1的第1~25位氨基酸残基间有1个信号肽。用WoLFPSORT预测表明,该蛋白在叶绿体的定位系数为12.0(chlo:12),在线粒体的定位系数为2.0(mito:2.0),在其他细胞器官中无分布。据此判断,FsAC1编码蛋白最有可能在叶绿体、线粒体内发挥作用,或附着在这些细胞器上共同完成。HMMTOP分析结果显示,第192~214位氨基酸之间有23个氨基酸形成的跨膜区。2.4FsAC1编码蛋白的motif分析β-碳酸酐酶具有2个典型的保守区,保守区H1:C-[SA]-D-S-R-[LIVM]-x-[AP],保守序列L2[EQ]-[YF]-A-[LIVM]-x(2)-[LIVM]-x(4)-[LIVMF](3)-x-G-H-x(2)-C-G。FsAC1序列完全与此符合,其中保守区H(第156~163位)的保守序列为CSDSRVcP,保守区F(第200~220位)的保守序列为EYAVlhLkvsnIVViGHsaCG。2.5不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英,王梅春,陈永军,李鹏程,魏立萍;甜荞麦新品种晋甜荞1号引育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2 南成虎;师颖;曹丽萍;;甜荞育种趋势与发展动态[J];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3 王建宇,穆兰海,马均伊;美国甜荞[J];农家参谋;1998年05期
4 常庆涛,王书勤,王建如;甜荞新品种平荞2号的引进与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5 赵建东;甜荞品种温度生态特性的研究[J];杂粮作物;2002年04期
6 常克勤;;甜荞新品种——宁荞1号[J];农村百事通;2007年23期
7 杜燕萍;常克勤;王敏;穆兰海;杨红;;甜荞引种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8 王忠景;冯佰利;柴岩;胡银岗;;甜荞品种内与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年07期
9 尹春;刘金泉;张雄杰;侯建华;尹东方;盛晋华;;甜荞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分析[J];作物杂志;2009年05期
10 王美;李魁印;钱晓刚;;贵州甜荞营养特征的初步研究[J];种子;2010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绪明;等花柱甜荞结实性表现及生产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杜莹;甜荞不同花柱类型杂交后代遗传表现及自交不亲和性的SSR标记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郭超;自花结实甜荞杂交后代花柱类型、结实性分离及其SSR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胡丹;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木质素合成特征[D];西南大学;2016年
5 刘杰;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甜荞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6 黄云华;不同倍性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的遗传比较及快速繁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钱一萍;甜荞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樊冬丽;山西省荞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69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6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