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血清白蛋白水平可预测UGT1A1基因分型伊立替康化疗的不良反应

发布时间:2019-12-06 03:19
【摘要】:目的:探讨按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型指导伊立替康治疗肿瘤用药后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原因,寻找新的辅助性分子分型标志物。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269例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前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每例患者UGT1A1的基因多态性,用常规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肌酐及血清白蛋白等肝肾功能水平,按现有NCCN指南建议的基因分型标准确定伊立替康化疗方案,观察患者接受分型治疗后不良反应减轻程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多个肝肾功能指标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根据UGT1A1*28基因型实施剂量差异化治疗后的269例中均获得预期效果,其中238例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但31例(11.5%)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腹泻等为特征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4.9±3.0 g/L)显著低于无不良反应组(41.4±3.5)g/L(P0.05)。ROC分析提示白蛋白水平具有良好的可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能力(曲线下面积达到0.926 6)。两组之间AST水平差异虽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8,95%CI:0.97~1.00,P0.05),但其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679 7,预测价值一般。肿瘤的病理类型、性别、年龄、UGT1A1*28、UGT1A1*6基因型以及其他肝肾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患者治疗前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与伊立替康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伊立替康产生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图文】:

ROC曲线,不良反应,水平预测,ROC曲线


第37卷第12期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图2用药前白蛋白水平预测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的ROC曲线Figure2TheROCcurveofnon-toxicsideeffectsaftertheuseofpre-drugalbumin表3不同截断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类准确率Table3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correctlyclassifiedofthedifferenttruncationpointsofALB图1用药前AST水平预测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的ROC曲线Figure1TheROCcurveofnon-toxicsideeffectsoccurredaftertheuseofthepre-medicationglutamatetransaminase表2AST不同截断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类准确率Table2The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correctlyclassifiedofdifferentcut-offpointsofAST表1用药前肝肾功能指标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Table1Therelationshipbetweenliverandkidneyfunctionbeforetheuseofdrugsandthetoxicsideeffectaftertreatment较高的突变率,UGT1A1*6基因型的检测可作为UGT1A1*28预测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的良好补充[8]。本研究在进行伊立替康剂量调整后的269例患者中,仍有31例(11.5%)患者出现了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一现象与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日本结直肠癌协会指南(JSC-CR)指出,单独的UGT1A1基因型检测无法对伊立替康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出准确预测,对于不管有没有进行UGT1A1基因检测的患者都要检测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作出对症处理[9]。因此,寻找UGT1A1基指标正常值无不良反应(n=238)有不良反应(n=31)z值P值OR值(95%CI)调整OR值(95%CI)ALT(U/L)9~5030.9±19.737.1±25.01.180.2380.99(0.97~1.01)0.99(0.97~1.00)AST(U/L)15~4033.5±19.544.5±27.42.900.0040.98(0.97~1.00)0.98(0.97~1.00)谷氨酰转肽酶(U/L)10~6074.1±121.749.4

ROC曲线,不良反应,水平预测,ROC曲线


第37卷第12期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图2用药前白蛋白水平预测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的ROC曲线Figure2TheROCcurveofnon-toxicsideeffectsaftertheuseofpre-drugalbumin表3不同截断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类准确率Table3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correctlyclassifiedofthedifferenttruncationpointsofALB图1用药前AST水平预测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的ROC曲线Figure1TheROCcurveofnon-toxicsideeffectsoccurredaftertheuseofthepre-medicationglutamatetransaminase表2AST不同截断点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类准确率Table2The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correctlyclassifiedofdifferentcut-offpointsofAST表1用药前肝肾功能指标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Table1Therelationshipbetweenliverandkidneyfunctionbeforetheuseofdrugsandthetoxicsideeffectaftertreatment较高的突变率,UGT1A1*6基因型的检测可作为UGT1A1*28预测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的良好补充[8]。本研究在进行伊立替康剂量调整后的269例患者中,仍有31例(11.5%)患者出现了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一现象与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日本结直肠癌协会指南(JSC-CR)指出,单独的UGT1A1基因型检测无法对伊立替康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出准确预测,对于不管有没有进行UGT1A1基因检测的患者都要检测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作出对症处理[9]。因此,寻找UGT1A1基指标正常值无不良反应(n=238)有不良反应(n=31)z值P值OR值(95%CI)调整OR值(95%CI)ALT(U/L)9~5030.9±19.737.1±25.01.180.2380.99(0.97~1.01)0.99(0.97~1.00)AST(U/L)15~4033.5±19.544.5±27.42.900.0040.98(0.97~1.00)0.98(0.97~1.00)谷氨酰转肽酶(U/L)10~6074.1±121.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丽丽;;治疗引起的“心理不良反应”有哪些表现?[J];抗癌之窗;2008年05期

2 朱颖杰;赵玮;夏奕;黄嘉佳;黄慧强;林桐榆;吕跃;夏忠军;李志铭;姜文奇;;血清白蛋白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1年18期

3 董润安,张复实,宋心琦;水溶性四磺酸基锌酞菁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6年11期

4 张大锤;顺铂引起病人低白蛋白血症——肝脏铂含量和血清白蛋白减少的关系[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6年06期

5 鲍云华;柏长青;;恶性肿瘤治疗远期不良反应探讨[J];武警医学;2009年01期

6 秦琼;杨林;周爱萍;黄镜;张雯;孙永琨;王金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基因多态性和伊立替康毒副反应相关性研究[J];癌症进展;2013年04期

7 李晓梅,杨海风,田金满;化疗致不良反应的对策[J];河北医药;2003年09期

8 徐艳艳;冯平;郭小红;;25例多西他赛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年08期

9 李子明;唐晓春;陈智伟;;伊立替康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应用[J];肿瘤;2009年07期

10 王彦荣;杨光;任既晨;;伊立替康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闫妍;赵凌云;王晓文;张晓冬;高福平;唐劲天;;羧基磁流体的制备及牛血清白蛋白的表面修饰[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欧婷瑜;姚德生;;伊立替康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徐琦;刘碧霞;顾林慧;郑爽爽;周卫民;吴筱丹;应杰儿;冯建国;;不同剂量贝伐单抗对荷结肠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炎症指标及伊立替康浓度的影响[A];首届浙赣两省肿瘤研究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张燕;费旭峰;蒋咏梅;施咏梅;王晔;燕敏;朱正纲;林言箴;曹伟新;;血清白蛋白和血糖对胃肠手术病人转归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沈洁;魏嘉;汪灏;禹立霞;杨阳;谢丽;钱晓萍;邹征云;管文贤;刘宝瑞;;血浆游离生物标志组合对胃癌伊立替康敏感性的预测作用[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6 沈洁;魏嘉;汪灏;禹立霞;杨阳;谢丽;钱晓萍;邹征云;管文贤;刘宝瑞;;血浆游离生物标志组合对胃癌伊立替康敏感性的预测作用[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国清;伊立替康腹泻发生率由基因决定[N];健康报;2008年

2 记者 项铮邋通讯员 张国清;大肠癌患者用伊立替康有新说法[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本报通讯员 吕贵德;正确对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N];安阳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向文;CYP3A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同儿童ALL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之洋;依维莫司在肿瘤治疗中代谢相关不良反应的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石瑶瑶;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不良反应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3 李晓蕾;伊立替康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倩;伊立替康(CPT-11)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引起迟发型腹泻的分子机理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5 叶茂芳;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郝志晔;中药对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王洋;UGT1A1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晓虹;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3年

9 张晓光;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姜孝娟;伊立替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UGT1A1基因多态性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0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70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