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MDSC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8 10:33
【摘要】:[目的]研究MDSC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MDSC的增殖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aGVHD的发生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输注的造血干细胞及移植后100天内的外周血,流式细胞学检测MDSC的表达及其他免疫相关细胞的表达;通过磁珠分选MDSC,检测MDSC形态学特征及表型;用Elisa法检测IL-6,IL-10,IL-1β,TNF-α,Arg-1, HO-1, iNOS的水平。[结果]干细胞采集物中MDSC数目及干细胞植活时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增高有利于患者移植后长期免疫耐受,有利于减轻aGVHD的发生率及aGVHD的严重程度,且不增加移植后疾病的复发率,有利于延长生存期。而移植后,aGVHD发生会伴随MDSC比例的增高,且IL-6、IL-10及TNF-α的浓度及免疫相关蛋白Arg-1、iNOS和HO-1的水平也明显增高。推测移植后伴随aGVHD的发生而出现的MDSC增多可能是由于触发aGVHD的炎症反应(尤其是IL-6及TNF-a)引起的MDSC的继发性增殖,从而引起MDSC分泌的免疫相关蛋白Arg-1、iNOS和HO-1也明显增高,整个过程是aGVHD的病理反应引起的机体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一部分。这种继发性MDSC的增高并不会增加移植后疾病的复发。[结论]干细胞回输时MDSC的数目及植活时外周血中MDSC水平可作为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指标;回输MDSC或促进MDSC的扩增可能是一个减轻移植后aGVHD的有效方法。[目的]建立G-CSF诱导MDSC扩增的培养体系,研究MDSC在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效应。[方法]1.用不同浓度G-CSF诱导培养小鼠骨筋细胞不同时间,检测MDSC比例变化从而确立G-CSF诱导MDSC的培养体系;2.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移植时回输G-CSF诱导的MDSC,观察小鼠GVHD的发生与发展,评估小鼠生存状况。[结果]1. G-CSF体内诱导MDSC的最佳浓度为5μg/只/天,最佳诱导时间为3天;2. G-CSF体外诱导MDSC的最佳浓度为100ng/mL,培养最佳时间为4天;3.回输G-CSF诱导的MDSC能明显减轻异基因移植小鼠GVHD的严重程度,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G-CSF诱导的MDSC对异基因移植小鼠GVHD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这一结果证实了allo-HSCT患者回输的干细胞采集物中MDSC在移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提示回输的MDSC数目可作为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基于MDSC的细胞治疗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有效方法。[目的]建立G9诱导MDSC扩增的培养体系,研究G9-MDSC在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效应及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重组G9蛋白诱导培养小鼠骨链细胞不同时间,检测MDSC比例变化从而建立G9诱导MDSC的培养体系;2、Giemsa染色检测G9-MDSC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G9-MDSC表型;3、G9-MDS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G9-MDSC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4、Real-time PCR检测G9-MDSC Arg-1、iNOS、Tim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5、流式细胞学检测G9-MDSC的凋亡及分化;6、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移植时回输G9-MDSC,观察小鼠GVHD的发生与发展,评估小鼠生存状况。[结果]1、G9体外诱导MDSC的最佳浓度为300ng/mL,培养最佳时间为4天;2、G9-MDSCG9-MDSC呈“花环样”,不表达早期造血干标志CD34,也不表达分化的单核细胞标志CD14、髓系DC细胞标志CD11c,但弱表达MHC-Ⅱ和巨噬表面标志F4/80。也表达Tim3;3、G9诱导MDSC的扩增是依赖Tim3途径的,但MDSC细胞表达的Tim3并不参与G9蛋白诱导MDSC增殖的过程,MDSC是从GMP分化而来的,G9蛋白可加速GMP向MDSC分化,但并不影响其他干祖细胞的分化过程;4、G9-MDSC对T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是通过细胞-细胞接触来完成的;5、G9-MDSC中Arg-1、iNOS和Tim3表达增高;6、G9-MDSC抑制能力和能力的维持时间均较自然状态下的MDSC明显增强,G9-MDSC的抑制能力约可维持一周;7、G9诱导的MDSC能显著减轻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8、回输G9-MDSC能明显减轻异基因移植小鼠GVHD的严重程度,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重组G9蛋白对MDSC的诱导作用是一个全新的MDSC诱导方式,且G9在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病中的作用除已知的G9/Tim3机制外,还存在诱导MDSC扩增从而对T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文彬;沈成兴;;MDSC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利琼;孟凡明;陈海清;常芳;;利用MDSC测定材料的热导率[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t;MDSC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江汇涓;MDSC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婷;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在宫颈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6年

2 叶萍萍;免疫抑制性细胞MDSC、Treg、Ts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3 吴端;体内外研究18β-甘草次酸对MDSC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4年

4 徐晓东;胰腺癌外周血MDSC的临床分析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申晋;胃癌CD40~+MDSC亚群的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初步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8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5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