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LSD1调控MCF-7乳腺癌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及靶基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01:06
【摘要】:背景: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化在基因表达、染色质重塑和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KMTs)和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s)能动态调控这一过程。LSD1是第一个被鉴定出的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已知它能催化H3K4和H3K9位点的单甲基化和双甲基化的去除,从而抑制或激活基因的转录。PRC2复合物中的主要成分EZH2是H3K27的甲基转移酶,可通过对H3K27进行甲基化修饰来抑制基因的转录。目的:除了已知的H3K4、H3K9位点,我们系统性的探究在MCF-7中LSD1沉默还能够影响哪些组蛋白赖氨酸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并通过已知的LSD1靶基因探究LSD1是否通过影响其靶基因启动子处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化水平,来调控基因的转录;进一步明确LSD1对靶基因的调控是否是与其他转录因子或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的结果。方法:我们在MCF-7中对LSD1进行沉默,通过质谱实验探究LSD1能够影响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水平的位点;通过Western blot、RT-PCR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LSD1对靶基因的调控,以及靶基因启动子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免疫共沉淀IP、免疫荧光IF和GST-pull down实验鉴定LSD1和EZH2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结构域;通过对LSD1、EZH2沉默后的MCF-7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并利用STING、GO等方法对检测到的两者共同影响的蛋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共同影响的信号通路;通过ChIP实验检测EZH2沉默前后LSD1在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启动子上的结合情况。结果: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LSD1除了能调控已知的H3K4和H3K9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还能影响H3K27、H3K36、H3K79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甲基转移酶EZH2能与去甲基化酶LSD1相互作用,共同靶向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共同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如IRF9)的表达。结论: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LSD1广泛影响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化水平,并且能与其他甲基转移酶形成一个新系统,共同调控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水平,从而调控如干扰素刺激基因(IRF9)等基因的表达。
【图文】:

甲基转移酶,复合物


包括 PRC1 和 PRC2 两个复合物。PRCl 复态,PRC2 复合物主要是在起始阶段就抑制过维持 H3K27 的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进行化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DNA 甲基转移控基因的转录和染色质的重塑[29-31]。最近研抑制PRC2结合到H3上,这说明H3K4的去重要的[32]。C2 复合体中有一亚基成分,称为 EZH2,它H2 中包含一个活性催化结构域 SET 区域饰,使 EZH2 具有甲基转移酶的活性[33]。但亚基 EED 和 SUZ12 形成复合物(PRC2)(图 1.2)。另外,EZH2 还能直接与 DNA。

受体,Ⅰ型干扰素,磷酸化,干扰素受体


干扰素基因均可表达。表达的干扰素在机体中通过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合成功能性蛋白质、酶等,,从而发挥其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功能[35]。1.5.2 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JAK-STAT 信号传导通路Ⅰ型干扰素结合到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使得受体两亚基异二聚化,然后与细胞质中的酪氨酸激酶(JAK 激酶)结合,干扰素受体胞内区的酪氨酸被磷酸化。受体磷酸化后又增强了受体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STAT)的相互作用,继而磷酸化并活化了 STAT 家族成员(STATs)[37]。磷酸化的 STATs 离开受体,STAT1 和 STAT2 形成异源二聚体,招募干扰素调节因子 9(IRF9)并与之相互作用形成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 3(ISGF3),随后在 IRF9 的指引下进入细胞核,结合到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启动子的刺激应答元件(ISRE)上,诱导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转录[38](图 1.3)。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善智;陈爽;赵津;李一权;朱羿龙;李文杰;尹逊哲;崔英丽;王京;刘行;李霄;金宁一;;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和多柔比星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对比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明;黄剑浜;肖杨;郑海荣;;利用高频超声刺激探究乳腺癌细胞侵袭性[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杨永长;黄文芳;刘华;肖代雯;姜伟;;乳腺癌细胞核差异蛋白筛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戴建建;章静茹;陈峰;马道新;纪春岩;;EGFR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6 李俊;缪苏宇;李晓敏;束永前;王水;殷咏梅;;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腺癌细胞CD44表达的调控以及影响细胞迁徙的机制探讨[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赵丽;曹英林;;降钙素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梦然;转移乳腺癌细胞休眠不死之谜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大数据算法在诸多领域“弄潮”[N];科技日报;2017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通讯员 宋莉萍;长期喝蜂王浆会致癌?[N];南方日报;2017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5 ;专家发现抑制DNA修补可杀死乳腺癌细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毛磊;乳腺癌干细胞被美专家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记者 宋心德;圆白菜、胡萝卜能防乳腺癌[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余志平;肥胖致癌的“罪魁祸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张中桥;VEGF对乳腺癌的生长起重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张维彬 汪波 石灵春;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得娟;乳腺癌细胞分解利用脂肪细胞来源的脂质促进自身恶性发展的研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2 盛丹丽;载吲哚菁绿和全氟溴辛烷脂质体多模态显像与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3 马燕;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的预测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4 李俊堂;miR-568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内外转移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5 王秋丽;携带自杀基因Dm-dNK和CD40L的选择复制型腺病毒对乳腺癌杀伤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6 徐璐;袢状核酸内切酶FEN1参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及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7 林姝;miR-30c和miR-181a调控肿瘤阿霉素耐药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8 刘崇;SALL4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影响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性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9 张建东;阻断PD-L1联合去甲基化治疗增强MAGE-A11特异性CTL抗乳腺癌效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10 金颖;Nogo-B受体增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春晓;LncNONHSAT028712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2 项良剑;低温常压等离子体对不同亚型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3 万旭;SPZ1调节乳腺癌耐药细胞化学抵抗及EMT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4 曾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与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5 廖雪莲;EpCAM-ING1-CART在三阴性乳腺癌及卵巢癌中的治疗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6 付立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细胞迁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7 席磊;氧化型ATM诱导乳腺癌CAFs细胞自噬调节外泌体GPR64富集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8 陶凯;LPAR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潜在调控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9 杨诚诚;CXCL1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10 赵娅雯;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87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87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