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叶绿体基因trnL-F和psbA-trnH序列对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20:10
【摘要】: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属(Elymus)中含有StStHH基因组的多年生禾草,其为披碱草属的模式种。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在欧洲东部、中亚、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中国、北美洲,其生长在潮湿草地以及疏林或灌木,对干旱、寒冷、盐碱等不良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老芒麦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因富含大量抗病和抗逆的优良基因,常通过远缘杂交把优异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的大麦中,是丰富麦类作物和牧草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基因资源;其次老芒麦作为优良的牧草资源,可用于建植人工草地和放牧草地,对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种草养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内外近年来对老芒麦的形态学、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系统学等研究表明老芒麦是含有StH染色体组成,由二倍体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物种经天然杂交形成,地理分布广泛以及形态变异较大的种群。然而,关于老芒麦染色体组具体供体起源于哪个或哪些二倍体供体属物种?导致形态分化等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因素有哪些?形成中亚、青藏高原、东亚等主要分布区地理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如何?等起源演化的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居群的87份老芒麦材,基于叶绿体基因trnL-F和psbA-trnH序列,结合谱系地理学分析和生态位建模分析方法,对老芒麦的起源演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成因以及现有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对87份老芒麦、3份拟鹅观草属物种和3份大麦属物种的trnL-F和psbA-trnH联合序列进行基因谱系分析,结果表明:(1)老芒麦的母本供体来源为St基因组;(2)老芒麦的母系供体存在多个,具多系起源。2.基于叶绿体基因trnL-F和psbA-trnH联合序列对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分析。老芒麦的单倍型多态性为0.912,核苷酸多态性为0.0029,表明老芒麦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Nei's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462,即53.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46.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部,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大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变异是老芒麦的主要变异来源。3.根据Tajima's D中性检测结果为显著负值,不遵循中性进化模型,暗示老芒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种群的扩张事件。通过对3个居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计算,显示中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且中亚居群老芒麦分布在分子系统树及分支系统树的各个分支中,推测中亚是老芒麦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且是其冰期避难所之一。基于对老芒麦材料进行生态位建模分析,表明在经历了冰期以后,中亚居群的老芒麦向东亚、青藏高原和欧洲地区扩散,从而形成了现有地理分布格局。4.通过最大熵模型对老芒麦未来的适生区进行预测,显示老芒麦未来的分布区整体是呈扩散趋势,中亚分布区向北略微扩散,而欧洲分布区则向西移动,推测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全球温度升高所导致。
【图文】:

序列,采样分布,老芒麦,二倍体


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P. gracillima、P. stipifolia、P. tauri、P. strigosa、P. spicata)和 5 份含 H 基因组的大麦属二倍体物种(H. bogdanii、H. chilense、H. pubiflorum、H. pusillum、H. vulgare)。其中 87 份来自俄罗斯、中国、蒙古、哈沙克斯坦等地的老芒麦和 10 份二倍体物种材料用于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全部 150 份老芒麦材料用于生态位建模分析。所有材料的采样地理分布见图 1;150 份老芒麦材料以及 10 份二倍体物种的序号,物种名,编号,来源地,经纬度及材料所属分区均列于表 1,其 trnL-F 序列和 psbA-trnH 序列为本实验首次获得,其余 5 份拟鹅观草属二倍体材料和 5 份大麦属二倍体物种的基因序列均从 NCBI 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剩余 63 份用于生态位建模分析的材料列于附表1。其中 PI 编号和 W 编号的材料由美国国家植物种质库(American National PlantGermplasm System, Pullman, Washington, USA)提供,,其余的 ZY 和 Y 编号材料均由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采集。存活的供试材料均种植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的多年生苗圃,其标本凭证于小麦研究所标本室(SAUTI)保存。

网络图,老芒麦,单倍型,网络图


欧洲居群有 1 种单倍型(占总的 2.2 %)。通过将老芒麦材料与 8份二倍体物种结合构建网状分支分析(图 4),4 个大麦属物种(H. bogdanii、H.chilense、H. pubiforum、H. pusillium)(H 基因组)形成一个单系组,而 4 个拟鹅观草属物种(P. gracillima、P. stipifolia、P. tauri、P. strigosa)(St 基因组)和老芒麦聚在一起。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Q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才;;老芒麦栽培与利用[J];中国畜禽种业;2019年07期

2 白杰峰;;野生老芒麦的引种驯化[J];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16期

3 陈涛;刘斌;姚明久;任朝明;陈立坤;银花;高燕蓉;刘祖华;;阿坝老芒麦等几种牧草的生产性能对比研究与评价[J];草业与畜牧;2011年10期

4 王岩春;干友民;邱英;张昌兵;陈立坤;;高寒地区“川草2号”老芒麦夏季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年01期

5 游明鸿;张昌兵;刘金平;王元福;李达旭;刘刚;张玉;;行距和肥力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产性能的作用[J];草业科学;2008年02期

6 马玉宝;徐柱;李临杭;田青松;;旱作条件下野生老芒麦适应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年05期

7 骆惠生;曹世勤;贾秋珍;金明安;金社林;;农家品种老芒麦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07年07期

8 丁生祥;;影响青海1号老芒麦产量的气候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9 王岩春;干友民;陈立坤;张昌兵;;高寒地区川草1号老芒麦夏季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2007年11期

10 黎与;汪新川;;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J];草业与畜牧;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培胜;;老芒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碳水化合物和激素含量变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游明鸿;张昌兵;刘金平;白史且;李达旭;刘刚;张玉;;行距和肥力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产性能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达旭;张杰;赵建;张艺;陈飞;杨志荣;;农杆菌介导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蛋白基因对川草二号老芒麦的遗传转化[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周青平;金继运;颜红波;韩志林;徐成体;刘文辉;孙明德;;施肥对短芒老芒麦株高、产草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谢文刚;张俊超;张宗瑜;赵永强;王彦荣;;高寒优质牧草老芒麦低落粒种质筛选及落粒机制研究[A];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6 刘刚;李达旭;高兰阳;游明鸿;张丽霞;戴杰帆;白史且;;川西北老芒麦种子基地除草剂筛选试验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毛培胜;韩建国;;施肥对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李达旭;黄敏;张杰;白史且;赵建;张艺;游明鸿;刘刚;张玉;张昌兵;杨志荣;;“川草2号”老芒麦愈伤组织再生系统的研究(英文)[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刚;张昌兵;达旭;张玉;游明鸿;白史且;戴良先;;“川草3号”咺草饲用价值初步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鄢家俊;白史且;张新全;曾怡;张昌兵;游明鸿;;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研究[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朝霞;甘肃由耕地农业向“粮兼草”结构转型[N];粮油市场报;2015年

2 青云强邋杨柏辉 贡波华清;做好“草”文章[N];阿坝日报;2007年

3 ;正镶白旗联社: 举全力推进生态建设[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4 本报记者 晋美南杰;玛多草原上绿色的希望[N];青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改善川西北高寒牧区老芒麦和燕麦青贮发酵品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明亚;施氮对老芒麦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作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王树彦;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_1代的育性恢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4 贺晓;冰草和老芒麦种子生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5 李景环;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及其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6 游明鸿;川西北高原老芒麦种子丰产关键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包乌云;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8 鄢家俊;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李秀璋;醉马草内生真菌与宿主种带真菌、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及其进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10 王丽娟;牧草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胁迫的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雅儒;基于叶绿体基因trnL-F和psbA-trnH序列对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孙守江;老芒麦染色体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株龄的关联性[D];甘肃农业大学;2019年

3 齐婕;老芒麦居群核型和45S rDNA遗传分化式样[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4 韩亚琼;人工老化条件下老芒麦生理生化特性及差异基因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5 李春荣;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徐智明;平衡施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生产性能和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7 赵旭红;老芒麦落粒机理初探及新种质创制[D];兰州大学;2017年

8 严旭;老芒麦化学成分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9 马超;放牧强度对老芒麦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生文;不同播种方式下播量和刈割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人工草地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0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