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A纳米蝎的肿瘤细胞内基因沉默新方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0.5
【图文】:
11图 1 (A)自组装的纳米蝎, (B) 纳米蝎靶向传递过程, (C) 纳米蝎介导的基因治疗示意图Fig. 1 (A) Assembly of AptDzy-DNS (B) Targeted delivery methods. (C) Schematicillustration of AptDzy-DNS mediated highly efficient gene therapy.2.2 多功能纳米蝎的表征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多功能纳米蝎的合成是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改良所得[36]。我们首先用到了 6%的聚苯稀酰胺凝胶电泳(PAGE)以验证十条核苷酸链是否成功组装(图 2A)。在图 2A 泳道 1 大于 200 个碱基对的位置可以看到一条明亮干净的条带,指示完整纳米蝎(包括核苷酸链 1-9 和设定链 10)的成功合成。同时,在图 2A 泳道 2 大于 200 个碱基对的位置也出现了一条明亮干净的条带,这个混合物只加入了核苷酸链 1-9,并无设定链,由于含更少的碱基对,该条带比泳道 1 条
图 2 纳米蝎自组装的表征。(A)纳米蝎自组装的 PAGE 电泳分析。 左侧为 DNA 标记,泳道1-2 代表关闭状态的纳米蝎和打开状态的纳米蝎。 (B)纳米蝎的 AFM 图像。 相位图像,比例尺为 300 纳米。Fig. 2 Characterization of AptDzy-DNS self-assembly. (A) PAGE analysis of AptDzy-DNSself-assembly. Lanes 1-2 represent closed AptDzy-DNS and opened AptDzy-DNS, and Mrepresents DNA ladder marker. (B) AFM image of AptDzy-DNS. Phase image, the scale bar is300 nm.2.3 细胞外纳米蝎剪切活性的可行性分析组装好的纳米蝎与合成的靶序列 HER2 mRNA 于缓冲液中混合后,通过荧光实验来验证纳米蝎两臂的 DNA 酶对 HER2 mRNA 的剪切效果。此处, HER2mRNA 的 5'端和 3'端分别标记了荧光基团(FITC)和淬灭基团(BHQ1)(图 3A)。图 3A 中, 在 HER2 mRNA 存在时, 纳米蝎的两臂末端能与 HER2 mRNA 杂交形2+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荧光,如果没有纳米蝎与 HER2 mRNA 杂交,就没有可观测到的剪切后的荧光号(图 3B)。图 3C 中,我们也做了更有趣的实验对比我们此前工作中[36]的两种组装结构的纳米蝎的剪切效果。我们验证了打开状态的纳米蝎(包含核酸链 和设定链 10)和关闭状态的纳米蝎(只包含核酸链 1-9)对 HER2 mRNA 的剪效果,结果显示打开状态的纳米蝎荧光强度更大,预示着这种结构更有利于剪mRNA,所以实验中均采用了这种打开状态的纳米蝎。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使DNA 酶时,在两臂使用两种不同的 DNA 酶(DNA 酶 10-23 和 DNA 酶 8-17)在两臂使用相同的 DNA 酶的效果更好。这个现象可能归因于 DNA 酶 10-23 与 8-17 能提供更多的结合 mRNA 的位点,与 mRNA 的结合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何;王青;傅昕;赵智粮;;基于滚环扩增及串联G-四链体-血红素DNA酶的高灵敏“Turn-on”型Hg~(2+)传感器研究[J];分析化学;2018年10期
2 高晓霞;贾玉华;杨金凤;李继山;杨荣华;;核酸酶催化放大传感体系的设计及其在铅离子比色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3 刘程伟;张雪松;王石;田浩;程明勋;王树卿;胡新华;张强;辛世杰;段志泉;;Egr-1DNA酶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4 王彬;夏焦兵;;高中生物学中与DNA有关的6类酶[J];生物学通报;2013年01期
5 高艾;王玉茹;何锡文;尹学博;;聚多巴胺包埋G-四联体/血红素DNA酶制备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J];分析化学;2012年10期
6 王波,陈梅红;反义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12期
7 付文;蔡林芳;郭志慧;郑行望;;DNAzyme聚乙烯吡咯烷酮/Ru(bpy)_3~(2+)/SiO_2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及铅(Ⅱ)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8 王敏娟;;DNA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06期
9 刘程伟;张雪松;王石;王树卿;田浩;程明勋;胡新华;辛世杰;段志泉;;纳米粒子介导Egr-1 DNA酶转染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8期
10 郑锦辉,王峰,牛俊奇;10-23DNA酶体外切割HBV前C/C区mRNA的初步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梁刚;满燕;潘立刚;;基于G-DNAzyme对2-羟基芴的电化学传感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2 何智梅;朱俊杰;;基于DNAzyme的多功能纳米器件用于基因调控和可控药物释放[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3 姜交来;云雯;蔡定洲;王少飞;杜云峰;桑革;廖俊生;;超灵敏放射性UO_2~(2+)生物传感器的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C];2016年
4 唐卓;;体外筛选能够剪切DNA的DNAzyme[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5 蒋刚锋;赵海旭;翁金鹏;马琪;张辉;刘明哲;;DNA酶交联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过氧化氢检测方面的应用[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悦华;基于DNA组装的检测方法与DNA酶活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鲁娜;基于功能核酸组装结构的腺苷和汞离子传感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胡蓉;基于功能核酸的纳米组装与生物传感的新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赵旭华;基于DNA酶和氧化石墨烯的高灵敏荧光生物传感体系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菲;基于DNA纳米蝎的肿瘤细胞内基因沉默新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蒋如剑;基于铈离子络合物用于抗细菌粘附模拟DNA酶的构建[D];烟台大学;2018年
3 程艳;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4 曹金秀;基于核酸酶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铀的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5 丁兴华;基于碳纳米管技术的快速检测病原菌方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晓丰;信号放大方法在细胞中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7 宋丽芳;基于DNA酶增敏的微流控化学发光法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朱丹;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DNA酶纳米蛋白质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付玲;沙雷氏菌FS14(Serratia sp.FS14)中两种分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相关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丁华芝;有机磷及L-组氨酸的液晶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98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9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