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的鉴评及黄绿基因Ygl的分子标记定位
本文关键词: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的鉴评及黄绿基因Ygl的分子标记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全球范围耕地面积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小麦产量迫在眉睫。小麦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最终以淀粉和蛋白质的形式储存在小麦籽粒中,因此,光合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麦的产量。小麦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小麦叶绿素含量及其光合效率等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课题组发掘的小麦黄绿叶突变体为材料,创制出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黄化系1-20YY、黄绿系1-20YG和绿色系1-20GG),利用分布于小麦基因组上的168个SSR分子标记和种子醇溶蛋白A-PAGE技术对其遗传背景鉴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主要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利用山农特大粒1号与黄绿系1-20YG杂交,创制了F2后代群体960株,在分析黄绿性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分布于小麦基因组上的455对SSR分子标记及位于2BS上的116对EST-STS引物对F2群体后代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黄绿近等基因系鉴评结果:在检测的168对引物位点上,只有1对分布于2BS上的引物Xcfd238位点在近等基因系1-20YY与1-20YG、1-20GG间表现为多态,1-20YG和1-20GG在Xcfd238位点上仍表现为单态,剩余的167对引物在1-20YY、1-20YG和1-20GG间都没有多态性的表现。对于种子醇溶蛋白方面遗传背景的检测,近等基因系3个品系1-20YY、1-20YG和1-20GG之间的电泳图谱表现一致,并没有发现有差异性条带。近等基因系3个品系间返青后叶色差异显著,光合色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黄化系1-20YY为叶绿素严重缺乏突变体,其光合性能最差,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其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而提早死亡;黄绿系1-20YG也属叶绿素缺乏突变体,但其光合性能受影响较小,生长发育正常。2、黄绿基因Ygl遗传分析:山农特大粒1号/黄绿系1-20YG创制的960个F2群体中,三种类型的数量比YY(黄化株):YG(黄绿株):GG(绿色株)为215:498:247(P(2,0.05)=0.51),经χ2测验,其F2后代分离比例符合1:2:1比例,表明该黄绿基因Ygl的遗传方式为不完全显性遗传。3、利用分布于小麦基因组上的455对SSR分子标记及位于2BS上的116对EST-STS引物对264株F2群体后代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共有20对分子标记与Ygl基因连锁,其中SSR分子标记8对,分别为Xgpw1148、Xcfd238、Xwmc25、Xgwm257、Xcfd11、Xbarc124、Xcmwg682、Xgwm614,与Ygl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39c M、3.75c M、4.97c M、9.16c M、18.35c M、27.72c M、31.77c M、35.77c M;已检测的EST-STS标记有8对,分别为BE498358、CJ945085、BF474397、CJ945509、BQ169830、BE591555、BE497251、BF484232,与Ygl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8c M、13.38c M、13.79c M、21.11c M、22.77c M、39.73c M、40.51c M、53.52c M。
【关键词】:小麦 黄绿突变体 近等基因系 基因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7
- 1.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11-12
- 1.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12
- 1.3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方式12-13
- 1.4 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研究13
- 1.5 叶色突变体基因的定位与克隆13-14
- 1.6 叶色突变体基因的应用前景14-15
- 1.6.1 可作为标记基因筛选杂交种的纯度14-15
- 1.6.2 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15
- 1.6.3 在观赏作物及园林绿化上的应用15
- 1.6.4 在提高光合作用研究上的应用15
- 1.7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15-17
- 1.7.1 本研究的意义15-16
- 1.7.2 本研究的内容16-17
- 第二章 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光合及农艺性状分析17-26
- 2.1 材料和方法17-20
- 2.1.1 材料17
- 2.1.2 方法17-19
- 2.1.3 数据分析19-20
- 2.2 结果分析20-25
- 2.2.1 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叶色差异分析20-21
- 2.2.2 黄绿小麦各个品系间光合色素含量差异的测定21-22
- 2.2.3 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分析22-24
- 2.2.4 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测定24
- 2.2.5 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光合特性差异分析24
- 2.2.6 黄绿小麦近等基因系生育期差异分析24-25
- 2.3 讨论25-26
- 第三章 黄绿基因Ygl的分子标记定位26-33
- 3.1 材料和方法26-27
- 3.1.1 遗传群体的构建26
- 3.1.2 叶色调查26
- 3.1.3 亲本及F_2后代群体的DNA提取26
- 3.1.4 PCR扩增及产物电泳检测26
- 3.1.5 利用BSA法构建混合池26-27
- 3.1.6 SSR分子标记的检测27
- 3.1.7 EST-STS分子标记分析27
- 3.1.8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27
- 3.2 结果分析27-31
- 3.2.1 遗传分析27
- 3.2.2 黄绿基因Ygl的SSR分子标记定位27-29
- 3.2.3 黄绿基因Ygl的染色体定位分析29
- 3.2.4 黄绿基因Ygl的EST-STS分子标记定位29-30
- 3.2.5 黄绿基因Ygl遗传图谱分析30-31
- 3.3 讨论31-33
- 第四章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8
- 附表38-43
- 致谢43-44
- 作者简介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兴华;渠云芳;黄晋玲;;近等基因系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2 李希锋;董娜;;小麦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D. R. Knott ,华国■;携带抗秆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J];麦类作物学报;1991年02期
4 马玉银;左示敏;张在金;王如平;陈宗祥;;水稻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5 罗丽华;肖应辉;周倩倩;黄璜;;水稻不同库容近等基因系构建及源库特性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6 李建雄,余四斌,徐才国,谈移芳;以性状和分子标记为基础的水稻近等基因系的分离[J];作物学报;2000年05期
7 代方银,鲁成,向仲怀;家蚕近等基因系育成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田清震,周荣华,贾继增;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J];作物学报;2004年03期
9 张毅;李云峰;谢戎;杨正林;钟秉强;沈福成;谭自俊;何光华;;水稻小穗簇生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近等性评价[J];作物学报;2006年03期
10 马守才;张改生;牛娜;;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遗传背景的检测[J];核农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锋;郑永权;徐世昌;董丰收;姚建仁;;感染条锈菌后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变化的研究[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木旺;侯成香;赵云坡;徐安英;黄勇平;;家蚕对镇江株浓核病毒不感染的近等基因系纯度检测[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小强;徐安英;李刚;张月华;钱荷英;孙平江;郭锡杰;;家蚕耐氟近等基因系SSH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欧;刘晓颖;岳昌明;尚云涛;王振英;彭永康;;白粉菌诱导下小麦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表达上调基因分析[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姬广海;许志刚;张世光;;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A];中国植病学会西南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显君;张林;邸宏;曾兴;于滔;王振华;;含玉米抗丝黑穗病主效位点黄早四近等基因系的创建[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靳步;张忠军;任润生;陈江;;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岩;张宏纪;王广金;刘东军;祁倩倩;杨淑萍;赵伟;郭怡t,
本文编号:293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93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