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抱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溶菌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5 20:1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原物之一。线虫在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原菌的威胁。为了抵御病原菌的危害,线虫往往会表达抗菌蛋白质,如溶菌酶,但是线虫对病原菌的具体防卫机制至今还不明确。溶菌酶是线虫中重要的防御酶,对植物线虫溶菌酶基因的功能研究,有助于解释线虫的具体防御机制,为植物线虫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筛选转录组文库,从大豆孢囊线虫中分离了3个溶菌酶基因;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溶菌酶基因在大豆孢囊线虫中的表达部位;采用qPCR方法检测溶菌酶基因在参与线虫防御作用中的转录特性,分析细菌感染线虫后线虫三个溶菌酶基因的表达模式;通过对溶菌酶基因RNA干扰后的大豆孢囊线虫放置三种细菌中1-7天存活率的测定来对溶菌酶的防御功能进行初步研究;采用计算菌落数、浊度测定法两种方法测定体外表达的溶菌酶蛋白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原位杂交结果表明Hg23324、Hg21698和Hg17337这3个溶菌酶基因均在肠细胞中表达。基因表达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诱导下,Hg23324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下Hg21698和H...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豆抱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溶菌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病在中国的分布

生活史,雌虫,孢囊


常在根尖附近)而感染,在根内又一次蜕皮成三龄幼虫,虫体膨一次蜕皮后成四龄幼虫,此时雌雄形状差异变得明显,雄虫恢复体型呈现烧瓶状。雌成虫为黄白色体型呈现柠檬形,当发育完全楚的看见,这些微小的柠檬形的雌虫是比较依赖于温度的,通常弱它们也会减少,因为根已经不满足它们对营养的需求,而且不节不容易区分,因为细菌形成的结节要大得多。雌虫是通过头部此时要检验雌虫的存在,要轻轻挖掘而不是使劲拔出根。线虫后期形,通体透明,尾部弯曲。受到雌成虫释放的信息素后,雄成虫进行交配(刘维志,2004)。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退出根部并育形成卵粒,后形成深褐色的孢囊包住可存活的卵,孢囊在土壤时间,来年开始下一轮生活史,这使得虫害管理策略复杂化。陈 天为一轮完整的生活史(陈贵省等,2000)。虫的抗逆性非常强,并且非常“聪明”。如果条件合适,卵孵化后的侵染源,如果条件不适宜没有孵化,孢囊内的卵可以存活很长下可以存活 10 年(段玉玺,2011)。大豆孢囊线虫行动速度慢,要通过风力、农事操作、病株的转移等。

症状,侵染,大豆,植株


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侵染,根系无法充分吸收营养导致地上部也会发生变化。症状为整个植株并且容易脱落(Davisetal.,2000),这种症状并不是 SCN 侵染所特有的,别、农药的使用和普通的营养少也会导致此症状。如果危害严重的话,植株一些土壤肥沃、水分供应充足的地方会降低这种症状,所以就算有时会发生可能也不能立马发现,直到情况非常严重,导致严重减产时才会意识到这K 肥和 SCN 感染土地后症状类似,所以生产者一发现出现此类症状就以为钾肥的施用量,这影响了 SCN 的防治。Chen 等发现在大豆上的几种真菌后的伤口进入的,它们发现在大豆孢囊线虫穿透过的幼根更容易感染和定大豆猝死征是一种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研究者发现这种病害发生位置集紧实的地区,同时也发现如果有 SCN 与之共同侵染,可以使得大豆猝死病产量损失更为严重(XingandWestphal.,2006;McleanandLawrence.,1993)。一块侵染植株时,一般会想到要首先防治 SC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猪溶菌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复性[J]. 朱德伟,蔡国林,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10)
[2]大豆种质资源对胞囊线虫病1号、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J]. 曹广禄,赵雪,王强,孟宪新,魏淑红,韩英鹏,武小霞,李文滨.  大豆科学. 2014(04)
[3]大豆孢囊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尉文彬,武玉环,黄建明,郑志兴.  河北农业科学. 2013(05)
[4]利用抗感品种混种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效果的研究[J]. 胡新,许艳丽,高世杰.  大豆科学. 2012(03)
[5]酸类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防效及寄主生长的影响[J]. 刘丹丹,段玉玺,陈立杰.  大豆科学. 2012(02)
[6]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陈立杰,王媛媛,朱晓峰,段玉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7]HND1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药效研究[J]. 杜春梅,李海燕,李晓明,王彦杰,刘惕若,平文祥.  大豆科学. 2009(06)
[8]大豆根际促生菌Sneb207对不同种类线虫毒性的研究[J]. 孙华,段玉玺,陈立杰,王媛媛.  大豆科学. 2009(04)
[9]秀丽隐杆线虫抗性基因研究进展[J]. 陈星桃,王桂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06)
[10]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芽孢杆菌初步筛选[J]. 段玉玺,于海峰,陈立杰,王胜君.  大豆科学. 2008(05)

硕士论文
[1]大豆胞囊线虫(SCN)抗性QTL定位及相关SNP标记研究[D]. 刘杰.南昌大学 2012
[2]抗SCN3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张军.东北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59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959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